【摘要】新課程實施三維目標教學以來,高考歷史考查細化為熟知的四項十二子目,其中第一項就是“獲取和解讀信息”。學科核心素養是近年新課程探索中的前沿術語,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五個維度。研究近年全國課標卷試題可以發現多目標綜合考查是主要特征。對于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來說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如何組織課堂教學以實現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何在?本文認為提高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是達成核心素養目標的首要任務,并貫穿教與學全過程。
【關鍵詞】核心素養? 信息提取? 培養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3-0071-03
一、信息提取能力是落實有效教學的關鍵
在歷史學科素養為導向的教學中,信息提取能力是基礎。教學設計的過程應該直接指向學生需要的基本能力上。圍繞教學主題,設置邏輯嚴密的問題鏈,通過豐富的教學形式,不斷訓練學生的每一個認知區間。
二、信息提取能力的培養關系著核心素養的養成
新課程的改革由頂層設計到具體框架到現在已經越來越向精細化、微觀層面推進。教學研討中耳熟能詳的獲取解讀信息能力培養越來越需要具體可操作的方法指導。這是課程改革的進步給教師提出的新課題,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學生從不同素材中獲取有效信息,加工處理形成自己的思維結構,從而具備一套面對客觀世界能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方法。教育部2016年10月發布的《考試大綱》將“立德樹人、服務選拔、導向教學”作為高考的核心立場與基本功能,提出“一體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三位一體,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四層,基礎性、綜合性、應有性、創新性四翼進一步深化教與考的改革。信息提取能力的系統科學培養關系著學生發展的空間和維度,也是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進一步拓展學習,向高等院校輸送具有學習潛力,具備關鍵能力,完成系統教育的關鍵。
三、信息提取能力需要系統科學的教學規劃來養成
能力的培養得循序漸進,切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能立竿見影。本文認為,高中三年教學培養需要有一盤棋的思想,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規劃,詳細制定符合學生心智成長的能力培養目標。
高一年級,學生正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過度階段,注重課堂的趣味性、故事性、形象性、參與性顯得格外重要。傅斯年說“史學便是史料學”,課堂教學沒有史料便失去歷史的味道,若是在課堂中呈現大段史料或是專業性概況性強的史料,例如使用2015年新課標Ⅱ40題“孟子和蘇格拉底的法制觀念”[1]作為課程素材,雖然是高考真題,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但是學生在沒有任何循序漸進的訓練下,這樣的史料呈現就是浪費學生時間,是低效課堂,打擊了學生積極性,學生更加茫然失措,那種欲罷不能的歷史魅力不能在課堂中獲得,怎會有好的歷史成績呢?綜合考查之后,本文認為可以采用這樣一些方法:
首先確定教學目標,比如必修三明清科技文化成就,學生要理解明清中國科技文化進入總結階段,于是可以部分呈現2014年新課標Ⅰ40題,引導學生概括宋應星科技成果的特點,呈現《天工開物》《本草綱目》《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等史實,進一步分析明清之際的社會背景,理解中國傳統科技文化由創新到集成,由開放自信到閉關內斂的時代特征。
設置有邏輯鏈的問題串,通過學情分析精準定位學生最近發展區,體驗式地讓學生轉換思維,歸納概括能力自然水到渠成。文科班到高三,要求自然是要達到高考的能力標準了。不僅要理解歷史概念的基本內涵,也要能深刻認識歷史解釋背后的意義,概況、歸納、分析、評價、描述等能力都要掌握。
四、信息提取的思維過程曲徑通幽,水到渠成
現代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布魯納認為學習的實質是學生主動地通過感知、領會和推理,促進類目及其編碼系統的形成”[2] “教師不能把學生教成一個活動的書櫥,而是教學生如何思維”[2],根據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等心理學觀點,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提取信息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提取模型可做如下圖示:
以2016年新課標全國卷Ⅰ40題為例,以明清之際人口膨脹為背景,選取李龍潛《明清經濟史》《康有為全集》等相關史料,從材料形式上看凸顯歷史學研究在社會史研究領域的轉向,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從考查角度看,充分體現歷史學科特征,“說明清中期人口膨脹的原因及其影響……概括近代學者緩解人口壓力的主張,并加以簡要評價。”[3]最大限度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并調動運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根據模型,筆者把學生解題關鍵思維步驟——信息提取的思維過程進行還原式呈現。
(一)分解問題
輸入指令: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說明清朝人口膨脹原因及影響。
經驗性分解:看到問題后學生會迅速在大腦中搜索相關聯的信息,明清時期的印象,說明題課堂上老師講過嗎,原因題一般分為幾部分作答,內外因,國際國內等,影響要辯證等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結構不同,表現就有差異,主要影響因素:知識點記憶存儲是否有序,調動信息敏捷度如何,平時做題習慣是快是慢,潛意識是對自己鼓勵還是消極暗示,平時的訓練是否科學規范,動機強烈與否等等。
(二)掃描材料
這時大部分學生會默念從問題中獲得的指令信息,掃描所給的材料區域,提筆自然不自然地勾畫材料中的一些顯性文字表述,清朝、耕地、人口、農作制、數據等。這些信息迅速閃過,不成系統,零散凌亂,甚至有的還沒有進入學生意識可感知的程度。這些外部的感官信息獲得為信息提取的第一階段。
(三)篩選加工
獲得的信息素材在問題的引導下開始進行篩選加工,并在頭腦中序列化。有效信息越來越豐富,并把文字描述的信息想象化、情境化;這時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與問題和信息之間已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學科思維能力水平在這一關鍵節點中有明顯區分,試題的公平性顯得至關重要,假如有的學生對相關材料背景事先有所了解,問題設置又是平時檢測時重點訓練過,這樣學生在答題時思維顯然有了依靠,并減少了篩選加工的許多環節。基于此,我們不難發現,師生在高三備考的關鍵階段,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進行題海訓練,有成效,但是并不科學。因為,學生信息提取能力的提高是盲目粗放型,無意識的努力的結果。所以,只有精細化的組織復習備課,師生互動明確學情,教師引導組織訓練,學科組科學制定能力目標培養的具體流程,真正實現通過備考提高學生學科能力和學習潛力,為高校輸入合格的大學生。
(四)概念化轉換
歷史學科的學科特征在此過程得以凸顯,除了客觀的時間、事件、人物、地點等信息外,對歷史的把握在于構建一套合理的解釋范式,也可以說是一系列概念之間的邏輯組合。“歷史以這種方式才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它是心靈的一種體現”[4],學生在歸納“農業上普遍采用了輪作、復種、多熟等農作制”信息的時候,想到耕作、農業、方式多等信息,大腦會進行迅速的鏈接整理,記憶存儲中的農業、小農經濟概念會調動出來,自然也就得出“精耕細作”這一結論。由此可見,歷史概念的深刻掌握對信息轉換,信息運用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對歷史概念理解的準確度、完整度、內涵外延的區分、概念間的邏輯關系等因素是學生在最終進行描述的時候能否真正把自己能力呈現出來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有學生平時課堂表現很棒,作業檢查過關,對教學內容的掌握充分。但是到期末綜合考試的時候,成績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概念混亂導致思維路徑出錯是主要原因。特別是在高三復習備考過程中,引導學生共同構建思維導圖,從筆者經驗來看效果不錯。
(五)輸出結果
第二問中“概括……主張,并加以簡要評價。”[1]的問題,在概念、信息已經豐富的情況下,學生會對概念進行整合,判斷甄別、歸納推理等邏輯、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結合時代背景、階級屬性、本質認識、唯物史觀等規律,邏輯性、層次性、系統性、結構性的運用歷史學科術語表達出來,把最終思考結果呈現在試卷上。
這樣精細化的教學過程對于培養學生獲取解讀信息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由于長期以來的信息提取能力教學只停留在空泛的說教層面,并未深入學生思維深處進行診斷矯正,以至于學生茫然失措。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是蒼白無力的。
根據行為主義的動機理論,促使學生建立起強烈的學習動機對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幫助很大。課堂不應該是知識的灌輸,試題的訓練,機械的學習。歷史課堂應該充滿著對個體的鼓勵、集體參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后的滿足感,對歷史感悟后人格的升華,價值觀的完善,對生命的尊重。
當今世界各種信息鋪天蓋地,學習的環境已經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歷史課堂中“信息處理能力是21世紀人才的基本素養”[5];培養學生信息提取的能力是教育的基本要求。歷史課堂承擔著重要的任務,在新課程改革普遍使得歷史教學與考試不適應的背景下,主動追尋考查能力在課堂中如何呈現這一問題,對于推進高中歷史教學改革有著重要意義。轉變教學方式,思考時代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生成長的全景式歷程模糊點在哪里,教學的邊界就在哪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編.高考文科試題分析:2016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泛珠三角地區九所師范大學聯合編寫《現代心理學》.暨南大學出版社,2008.
[3]教育部考試中心編.高考文科試題分析:2017年版·文科綜合分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英)W.H.沃爾什著,何兆武、張文杰譯.《歷史哲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李河蓉.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信息處理能力的培養[D].浙江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
張啟專(1990年-),男,彝族,云南云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