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自然生成的教學設計,能體現出知識形成的一個過程,能體現教學的自然規律,能激發學生思維,展現學生內在學習動力及活力。高三復習過程中,通過自然生成的高考復習教學設計的若干原則,有利于達到教學的優效。
【關鍵詞】高考? 教學設計? 自然生成
【基金項目】本文為福建教育學院資助的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基礎教育研究專項)《核心素養視角下“自然生成”數學教學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編號為:JSZJ20086。
【中圖分類號】 G633.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4-0141-02
近日,筆者對一道解三角形試題進行深入探究,從問題中的圖形結構特點出發,探究多元化解題策略,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那么我們如何對這道題進行教學呢?特別是高考復習課如何實施自然生成的教學設計?需要遵循哪些原則?數學是過程,數學教學設計要體現過程[1]。下面筆者結合這道解三角形題的教學,來闡述基于自然生成的高考復習教學設計的若干原則,供大家參考。
1.自然生成的教學設計要順應學生的思維路徑
開門見山,筆者拋出一道改編的解三角形試題:
在△ABC中,內角A,B,C的對邊分別為a,b,c,a+b=5,∠ACB=。若點D為線段AB的中點,∠ACD=,求a,b。
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筆者設計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回答:
問題1 本題解題目標是求a,b的值,就是求兩個量,你會怎么做?
生1:可以找出關于a,b的兩個等量關系,其中有一個是條件a+b=5,還有一個隱含的條件待我們尋求,直接找出有點困難。
問題2 是不是可以對某些已知的量進行轉化?
生1:我知道∠ACB=可轉化為邊的等量關系c2=a2+b2+ab。
問題3 這樣是不是變成找出關于a,b,c的三個等量關系,那是不是還要再找一個等量關系呢?
這時教師順應學生的思維引入本節課的主題: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尋求圖形中隱含的等量關系。
2.自然生成的教學設計要符合自然規律
為達到自然生成,教學設計就應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就應符合知識形成的內在規律[2]。本題解題目標為尋求等量關系,可利用算兩次原理搭建。
問題4 為搭建關于a,b,c的另一個等量關系,我是不是可以從某個三角形元素出發建立等量關系?
生2(解法一):是的, 我是通過角B的余弦值分別在△BCD與△ABC中算兩次尋求等量關系的。
由條件知,c2=a2+b2+ab,∠C=,又∠ACD=,則∠BCD=。在Rt△BCD中,cosB=。在△ABC中,cosB=。即=,整理得c2-3a2-b2=0。
這時結合a+b=5,關于a,b,c的三個不同等量關系找到,因此求出a=,b=。
這時,學生3,4,5也贊同,但他是從另外一個量出發的。
生3(解法二):角A的余弦值分別在△ACD與△ABC中算兩次尋求等量關系。解法與解法一相仿。
這時課堂氣氛開始活躍起來了,學生開始自然而然從不同角度及不同量算兩次,得出以下幾種解法。
生4(解法三):圖形中具有“△ACD與△BCD共邊,且∠ADC+∠BDC=π”的結構。因此,我們可以運用sin∠ADC=sin∠BCD搭個等量關系使之達到解題目標。解法如下:在△ACD中,= ①,在△BCD中, =②,又D為AB的中點,所以AD=BD,又∠ADC+∠BDC=π,所以sin∠ADC=sin∠BDC。結合①、②知b=2a。
生5(解法四):圖形中具有“△ACD與△BCD共邊,且∠ADC+∠BDC=π”的結構。我們也可以運用cos∠ADC+cos∠BCD=0搭個等量關系使之達到解題目標。解法與解法三相仿。
3.自然生成的教學設計要激發學生的潛力
師問:一定要從角的角度思考嗎?可以從其他的元素出發嗎?
生6(解法五):由所給條件的結構中∠ACD及∠BCD的角度已確定,又D為AB的中點,因此,聯想到用兩個三角形面積的比值來確定a,b及CD的數量關系。解法如下:S△ACD=b·CDsin∠ACD=b·CD。S△BCD=a·CD。因為D為AB的中點,所以S△ACD=S△BCD,所以b·CD=a·CD,即b=2a。
生7(解法六):由所給條件的結構中D為AB的中點,因此,聯想到用平面向量來確定a、b及CD的數量關系,處理方法就是對向量恒等式進行平方。解法如下:因為D為AB的中點,所以=
+,于是=
+
+2
·,即-a2=(a2+b2-ab),知ab=2a2。
生8(解法七):由所給條件的結構中D為AB的中點,因此,聯想到用中線長公式來確定a,b及CD的數量關系。解法如下:因為D為AB的中點,所以由中線長公式得a2+b2=2CD2
+。
4.自然生成的教學設計要有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師問:這題本身是平面幾何問題,能否從平面幾何相關知識解題呢?
生9(解法八):由所給條件的結構中D為AB的中點,由此,運用中線倍長的作輔助線方法來確定a,b的數量關系。解法如下:延長CD至E,使得CD=DE,連結AE,BE,可知四邊形ACBE為平行四邊形,所以∠AEC=∠BCE=,在Rt△AEC中,∠ACE=,則b=2a。
5.自然生成的教學設計要打破學生定向思維
生10(解法九):由所給條件的結構中∠BCD=,容易想到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用解析幾何法來確定a,b的數量關系。解法如下:以C為原點,CD,CB的所在直線為x軸,y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此時,B(0,a),A(b,-b),注意到D為AB的中點,且在x軸上,所以a+-
b=0,即b=2a。
6.結束語
本節課以“尋求圖形中隱含的等量關系”之內容為主體組織教學。為實現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這節課運用自然生成的教學設計五個原則展開教學。在內容上通過一個典型例題,以“試題問題化、問題模型化、解模規范化、解題技能化”為主要表達形式,學生在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實現靈活應用結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目的,從而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習欲望和探究精神[3]。
參考文獻:
[1]裴光亞.數學是過程[J].中學數學, 2002(8):22-24.
[2]陳景文,杜成北.基于數學核心素養下自然生成的公式教學研究——以“兩角差余弦公式”教學設計為例[J].福建中學數學,2017 (5):24-27.
[3]朱永廣.例談數學問題的模型化解題思路[J].數學通報,2006(10):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