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運龍 孫苗
【摘要】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黨在革命時期,與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獨特文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確保大學生思想先進性的必要保障,對于高校的青年大學生而言,進行紅色文化的傳承和引入,可以積極地推動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培育。本文以大別山紅色文化為例,介紹將此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旨,以及大別山紅色文化傳承的教材選用、教學方法運用和實地活動開展的路徑。通過分析大別山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傳承的現狀、困境和可行措施等,為高校因地制宜的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活動,引導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激勵青年學生奮發有為提供借鑒。
【關鍵詞】大別山紅色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6-0046-03
一、大別山紅色文化資源現狀
紅色文化是我國所特有的文化內涵,一般來講,紅色文化是指“近代以來中國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人民在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即國家經濟的現代化這兩項根本歷史任務中,所創造的各種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1]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救亡圖存過程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將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機整合而形成的特定革命文化,蘊含了良好倫理道德和行為規范。[2]
大別山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武裝斗爭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重要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在這里先后發動了“黃麻起義”“立夏節起義”和“六霍起義”,創立了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鄂豫皖蘇區,也是中國工農紅軍的重要誕生地。在革命實踐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大別山文化——中國紅色文化組成部分之一,大別山人民以鐵一般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撓的的革命精神,開創了鄂豫皖蘇區28年紅旗不倒、22年武裝斗爭不斷的光輝歷史,凝成“堅定的革命信念、頑強的戰斗作風、高尚的思想品質、無私的奉獻精神”的大別山精神和“萬眾一心,緊跟黨走,樸誠勇毅,不勝不休”的紅安精神。[3]
2017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強化思想理論研究和價值引領,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文化自信就在其中。因此,將大別山紅色文化與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相結合,融入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能夠讓大學生重溫當年的革命歷史,感受革命精神,不斷端正自己的價值認識,接受先進思想的洗禮;同時,對提升大學生民族自豪感、歸屬感,增進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堅定祖國的文化自信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
二、大別山紅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功能及應用
(一)為思政教育教學提供主旨方向和豐富教學內容
大別山紅色文化是先輩們在革命長期實踐中,通過紅色基因孕育出來的先進文化和高尚價值,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成果。
大別山紅色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所蘊含的精神內核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其包含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方面,非物質文化的方面主要是指精神內涵,其所蘊含的堅定政治立場、崇高理想信念、高尚愛國情操,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內容;物質文化方面則主要包含大別山抗戰革命歷史、鄂豫皖蘇區遺跡遺址、博物館、紀念館、文藝作品《八月桂花遍地開》等,為教學活動提供貨真價實的教育素材,為教育教學實踐提供載體和落腳點。
(二)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價值導向和道德滋養
大別山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文化的源頭之一,大別山紅色文化不管是從精神維度,還是物質維度上看,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載體,凝結著革命先人理想堅定、事業必勝的堅定信念,嚴守紀律、永跟黨走的愛國情操,不怕犧牲、甘于奉獻的高尚道德,集中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具有強大的教育價值和精神教化功能。當代大學生以90后和00后為主,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環境下,對艱苦樸素了解得不是很深刻,加之國門開放后,西方一些別有用心的錯誤思潮的滲透,曾導致了大學生在烈士陵園穿日軍裝、田佳良辱華等不良事件,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對解決大學生出現的政治迷茫、信仰滑坡、理想缺失等問題都具有積極意義。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紅色文化傳承的困境
(一)教育形式單一化
高校思想政治課堂是紅色文化教育的主要陣地,但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運用紅色文化的廣度不夠,深度不足,仍局限于簡單認知層面,存在教學方法簡單化,課程內容創新匱乏。一方面,囿于編寫的篇幅,書中僅對某個歷史事件進行表層敘述,在內容上未能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以創新的形式體現出來,單純枯燥的論及和輸出紅色文化教育是很難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積極引導的,在形式上采取了思政教師“滿堂灌”的填鴨教學,致使大學生被灌輸的理論知識過多,產生厭倦、逆反心理。另一方面,紅色教育鏈還不完善,利用利用紅色文化物質載體,深入鄂豫皖蘇區紀念館、烈士故居等地開展實踐調查較少,紅色文化場地多位于偏僻地方,外出考察需要繁縟的申報,對學生安全高度負責,加之活動開支較大,一些高校存在經費不足的窘境,這使得紅色教育難以達到“內化于心”的教學目的,教育實效性大打折扣。
(二)主體訴求差異化
雖然教師方面擁有部分紅色資源,但在形式上、教學方法上以及具體教學使用上并不能很好地融入課堂和課外實踐中,而青年學生因為社會、家庭等復雜的環境也未能對紅色文化產生強烈的興趣,這就導致高校思政工作者容易忽略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學生的愛國意識就會弱化,愛國情懷也逐漸缺失,一些言行舉止已經嚴重脫離了大學生應有的行為規范。部分學生還極力推崇外國文化,對本國英雄麻木不知的現象已經不在少數。因此,加強當前大學生的紅色文化教育,增強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的訴求已經迫在眉睫!
四、大別山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踐路徑
(一)專技結合,加快“思政+研學”工作隊伍建設
就湖北省而言,2009年在教育廳的組織下,成立了“大別山紅色文化研究中心”,足以顯示省政府對大別山紅色文化基因傳承的重視程度。省政府同地方高校又及時對革命歷史遺址、遺跡進行規劃和修繕,加大了對大別山紅色文化開發與運用的政策及資金傾斜力度。并從大別山革命老區和高校教師中擇優培養專業研究人員,構建以大別山紅色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平臺,成立大別山紅色文化研究中心,建立傳承與保護大別山紅色文化的長效機制,設立專項基金,鼓勵研究人員積極開展大別山紅色文化研究。
作為一名高校思政教學人員,更應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及理論,廣泛涉獵大別山紅色文化知識,增強自身對紅色文化理論的闡釋力。同時作為大學生人生路上的領航員,更需要秉承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牢固樹立大別山紅色文化觀念,在紅色教育實踐中注意與大學生平等交流對話,縮小與大學生的距離,深切關照大學生群體當下的關心內容及求知欲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統籌規劃,整合區域內大別山紅色文化資源
充分挖掘大別山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與外延,收集和整理關于紅色文化資源并實施二次創作。鼓勵高校思政工作者開展對大別山紅色文化的相關科研活動,開展諸如大別山紅色文化與課程思政的融合體系、大別山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高校思政工作者日常教育和引導的理論及實踐課程、大別山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等領域的研究。鼓勵“思政+研學”研究人員出版有關大別山紅色文化的著作,支持其積極申報與開發利用大別山紅色資源相關的各類課題,選派研究人員到黨校學習或大別山紅色教育基地實地考察,以提升對大別山紅色文化的了解和研究。
(三)構建課程,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式
加強紅色教學主導作用,有條件的高校可以提供適當經費,支持教研人員開發大別山紅色文化精品課程,推進紅色資源進教材,如開設《大別山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大別山紅色文化與當代大學生人文道德素養提升》《大別山紅色文化的開發和傳承》等公共選修課。在高校的宣傳網站上開辟紅色文化專欄,在學院的微信公眾號上定期推送學生的學習心得體會,發表與大別山紅色文化、當下社會熱點問題相關的評論文章、稿件,引導正確的網絡輿論。
發揮紅色實踐育人功能,定期安排組織大學生去大別山革命圣地進行調研考察或暑期三下鄉的社會實踐,搜集、發掘、整理各地、各類型的大別山紅色資源。因大別山處于鄂豫皖三省交界之處,除深入省內的大別山紅色研究中心,還可以去鄰近省份了解他們關于大別山紅色文化傳承的優質資源。在高校或者具體學院中還可積極組織青年學生舉行與之相關的紅色題材藝術創作和編導一些文藝活動,鼓勵大學生青年志愿者開展大別山紅色文化下鄉宣講,讓紅色文化下基層等活動。
與此同時,大別山紅色文化的基因傳承還應融入學校學院的文化建設之中,積極組織開展各種黨團活動和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可以利用“五·四”青年節、“七·一”建黨、“十·一”國慶節等重大節日,開展緬懷紀念活動,組織大別山紅色電影播放周,開展“映山紅杯”校園紅歌賽等讓大學生重溫紅色歷史,進而提升思想境界。
五、結語
在我們挖掘、觀看、傳播、參觀這些紅色故事、紅色展演、紅色基地的同時,這些不僅是為了傳承紅色文化,更是為了弘揚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實踐開來,這些正是我們作為思政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參考文獻:
[1]伍松.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湖北為例[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10):173-173
[2]巫昌雄.高中紅色文化教育的構建與實施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19(27):12-14
[3]魯敏.大別山紅色文化的弘揚與傳承[N].安徽日報;2019-05-14(版次: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