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可有效陶冶學生的音樂藝術情操,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品格,還可培養學生應有的思想品德素養與文化素養。本文先針對民族音樂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滲透現狀展開討論,然后提出一些將民族音樂有機融入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有效策略,旨在實現民族音樂文化的弘揚與創新發展。
【關鍵詞】中小學? 音樂教育? 民族音樂? 藝術情操
【課題項目】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雙減”專項課題《“雙減”背景下農村學校家校共育策略研究 》(課題立項號:GS[2021]GHBZX13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6-0159-02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對音樂教育提出了弘揚民族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教育要求,教師需在音樂教育中融入民族音樂,讓學生在學習民族音樂的過程中,接受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旨在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形成熱愛祖國、熱愛民族音樂的赤誠情懷。為了讓民族音樂文化不斷傳承下去,新時代音樂教師應承擔起開展民族音樂文化教育的責任,將民族音樂與音樂課程教學內容有機融合,打造適合滲透民族音樂的高效課堂。
一、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滲透發展現狀
(一)民族音樂教育不受重視
許多教師依舊注重依托音樂教材來展開音樂教育,對民族音樂的滲透教育缺乏足夠的重視,導致當下中小學音樂課堂中,民族音樂的整體占比并不大。長期下來,民族音樂在音樂教學中的地位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也會影響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知,不利于學生主動學習民族音樂文化,這顯然也會影響民族音樂文化的弘揚與傳承。
(二)民族音樂教育方法匱乏
雖然有些教師已經將民族音樂滲透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卻缺乏科學的教學策略,將民族音樂教育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限制了民族音樂的教育優勢[1]。而且教師在跟隨新課改的步伐,對音樂教育方法進行創新改革時,卻忽略了民族音樂的教育方法,對民族音樂教育方法的研究力度明顯不足。
(三)民族音樂教育不夠全面
有的教師認為只要將民族音樂滲透到音樂課堂中,學生自然而然地會受到一些熏陶,但是這種做法卻不利于教師挖掘民族音樂教育的全部教育優勢,導致教師開展的民族音樂教育不夠全面,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知面也會變得狹窄。此外,教師對民族音樂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工作做得不夠到位,學生能夠接觸到的民族音樂教育資源比較單一,不利于開展多元化的民族音樂教育。
二、將民族音樂融入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有效策略
對于民族音樂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融合運用問題,音樂教師應更新自己的音樂教育觀念,改進音樂教育方法,讓民族音樂教育成為中小音樂課堂中靚麗的風景線。
(一)在音樂意境美的欣賞教學中滲透民族音樂
有些音樂作品具有非常明顯的意境美,學生在對這些音樂作品進行欣賞時,可以獲得很好的音樂享受。在具有意境美的音樂欣賞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將獨特的民族音樂文化滲透進來,引導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意境美進行鑒賞,讓學生沉浸在民族音樂的意境美之中,對民族音樂的藝術內涵進行有效的感知與理解,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效果[2]。
例如在湘教版音樂四年級下冊《江南小曲》一課的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江浙地區的民族音樂,并且學會欣賞該地區民族音樂的意境美,可以將《茉莉花》這首民族音樂引進來,引導學生一邊聆聽歌曲,一邊根據歌詞和旋律展開想象,在腦海里浮現出茉莉花潔白無瑕的模樣、清香四溢的味道,使其走進鳥語花香的江南水鄉之境,仿佛看到了像茉莉花那般純潔的少女在悠悠唱著民間小調。這首民族音樂作品擁有婉轉流暢的音樂旋律,塑造了純真含蓄的音樂形象,能夠讓學生領略到江南民間音樂特有的魅力,促使學生主動了解更多江南地區的民間音樂。
(二)在對比演唱教學中體會民族音樂特有魅力
有些教師在開展民族音樂教育時,一味地引導學生了解民族歌曲的過去模樣,然而人們在弘揚和傳承民族音樂時,注重對民族音樂進行創新,既保留了一些傳統的音樂元素,又融入了一些新的音樂元素,讓民族音樂越來越有活力,也彰顯了民族音樂特有的魅力。為了改善這方面的教學問題,教師可引入對比演唱教學活動,讓學生對不同形式的民族歌曲進行對比性的演唱,了解民族歌曲從弘揚傳承到創新發展的演變過程。
例如在湘教版音樂六年級下冊《瀏陽河》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又唱瀏陽河》《瀏陽河2008》這兩首歌曲,然后讓學生對音樂風格迥異的三首歌曲進行對比性的演唱,對一步步創新發展的民族歌曲進行深刻的理解。在民族歌曲的演唱過程中,發現《瀏陽河》的曲調具有清新脫俗的味道,歌詞也比較簡單質樸,而《又唱瀏陽河》的曲調依舊質樸、細膩,但是卻增添了一抹獨特的活力,融入了對未來蓬勃發展的期望。《瀏陽河2008》這首歌曲則采用了新的曲風,形成了新的音樂風格,表達了創作者對夢想的大膽追求,體現了新時代賦予民族歌曲的不同氣息。學生在演唱不同形式的民族歌曲時,從中感知到了豐富的音樂情緒,獲得了較佳的演唱體驗,可以加深自己對民族音樂的理解,同時也可增強自己對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
(三)在主題教學模式下促進民族音樂有機滲透
主題教學是指教師圍繞某個主題,引入相應的教育資源,開展具有一定針對性的廣泛教育的新型教學模式。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教師要讓學生接觸到更多樣化的民族音樂,就需要引入主題教學模式,圍繞一定的音樂教育主題,將與主題相關的民族歌曲引進音樂課堂,然后引導學生對相關歌曲進行有效的鑒賞[3]。例如在湘教版音樂七年級上冊《美麗的草原我的家》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圍繞“蒙古族民間音樂的傳承”這一主題引入合適的民族歌曲。教師可選擇引入《銀杯》《祝酒歌》等具有濃厚習俗色彩的民歌,在內蒙古農業地區頗為流行。它們的音樂節奏比較整齊,結構也比較工整,還具有敘事性的特點,能夠讓學生對蒙古族民族歌曲產生一定的興趣。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首歌曲屬于獨唱形式的蒙古族歌曲,教師也可引入《天邊》這樣的獨唱式民族歌曲。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蒙古族民族音樂文化,教師還可引入蒙古族器樂曲,比如《萬馬奔騰》這首歌曲采用的是馬頭琴這種樂器,能夠讓聆聽者仿佛置身于萬馬奔騰的內蒙古草原上,帶給人一種氣勢恢宏的感覺。在教師引入各種蒙古族歌曲之后,可以帶領學生欣賞不同的蒙古族歌曲。
為了加深學生對蒙古族民族音樂文化的解讀,教師可鼓勵學生在聆聽蒙古族民族音樂的過程中,嘗試展開聯想,將自己置身于草原的情境之中,并結合自己對蒙古族風土人情的理解,用聲勢律動的方式為蒙古族民族歌曲創編舞蹈動作。學生對蒙古族民族歌曲的理解不同,做出的舞蹈動作也不同,教師可讓學生比一比誰的動作更具蒙古族舞蹈的風格,或者比一比誰創編的舞蹈動作更具創意。這有利于激活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讓民族音樂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獲得充足的發展。
(四)在民族音樂文化專題下開展民族音樂教學
教師要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則可引入專題學習方式,讓學生針對某種民族音樂文化進行專題研究,并基于此,對音樂課堂知識進行有效掌握。這種教學方式具有全面性、系統性的特點,能夠讓學生集中性地圍繞某個學習話題,展開一系列的學習[4]。例如,在湘教版音樂八年級上冊《舉杯祝福》一課中,教師可設計“烏孜別克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弘揚與傳承”這個專題展開探究學習。
在專題下的探究學習活動中,教師可合理設計一些學習任務。首先,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呈現烏孜別克族樂器的圖片,并且讓學生認識各種烏孜別克族民間樂器,如都塔爾樂器、坦布爾樂器、手鼓樂器等等。學生可自主搜索這些民間樂器的音頻,聆聽音頻中這些樂器的音樂之聲,旨在學習這些樂器的音樂特點,并學會將其辨認出來。
其次,聆聽《舉杯祝福》這首具有烏孜別克族民間音樂風格的歌曲,分析它的演唱形式、演唱情緒、演唱節奏,并學唱這首歌曲。在這方面,學生可與同伴相互合作,共同研究這首歌曲相關的音樂知識,體會其音樂文化內涵。之后,學生可形成小組,展開組間的學唱比賽,根據自己的學唱體驗,進一步分析自己在學習這首歌曲時存在的不足,讓學生彌補不足,優化自身的學習效果。
最后,學生可深入研究如何運用聲勢律動的方法,對歌曲進行深層的理解,并將其表現出來。學生可了解烏孜別克族的風土人情,了解烏孜別克族存在哪些特殊的舞蹈動作,然后通過聲勢律動的方式,演繹出《舉杯祝福》這首歌曲的音樂場景。這也可提升學生的民間音樂文化素養,并且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當前民族音樂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滲透力度不足,教師也缺乏合適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民族音樂進行深刻的認知與理解。在新時期,中小學音樂教師應注重改進自己的教育方法,根據合適的教學時機,將民族音樂融入音樂課堂,或者通過對比演唱法、主題教學法等不同的新穎教學方法,促進民族音樂在音樂課堂中的有機滲透。實踐證明,教師通過多樣化的新方法來開展民族音樂教育,取得了不錯的教育成效。
參考文獻:
[1]曹麗艷.論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中小學音樂教育[J].北方音樂,2020(10):149-150.
[2]叢雅文.潤物有聲——中小學開展民族音樂教育的思考[J].北方音樂,2020(2):202-204.
[3]趙佳.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思考[J].參花,2020(18):131-132.
[4]李軍.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策略研究[J].文淵(中學版),2020(1):62.
作者簡介:
任秀蘭(1970年-),女,漢族,甘肅張掖人,高級教師(副高),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中小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