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曉輝
【摘要】在現代教育理念不斷深化實施的過程中,推動生活化教育成為小學教育創新的主旋律。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作為影響學生個人道德素養和文化素養發展的重要內容,需要課程教師開展相應的創新探索。這是因為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眾多教師更注重理論化內容的灌輸,并不重視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只是要學生分清是非對錯即可。那么推動生活化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有效應用,是提升課程教學成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生活化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實施路徑,以期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成效。
【關鍵詞】小學? 道德與法治? 生活化教學? 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3.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9-0026-02
小學階段的學生無論是個人思維能力還是知識學習能力都在飛速發展,教師在這一階段開展高效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能夠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以及法治意識,同時能夠深化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認同,從而逐漸推動學生養成完備、積極的人格。但是在當前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小學生由于自身年齡、生活閱歷和家庭教育環境的限制,對理論化的、抽象化的道德法治知識理解有限;而很多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為了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與應用,往往在課堂上講的多,與學生開展的交流互動、要求學生思考的少,這種問題導致了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缺乏必要的積極性,對理論化的課程內容不感興趣。所以,創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模式,促進生活化教學模式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有效實施是很有必要的。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理論基礎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
教育實踐與生活實踐之間存在著相應的聯系,二者之間相互關聯同時也相互制約。首先,是教育工作制約著實際生活,教師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主要以學生的生活發展為目標,教育是一種深化的特殊社會領域,同時也是推動再生產的重要基礎手段。其次,實際生活也制約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在實際生活中的各項經驗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的基礎。脫離了實際的課堂教學活動是無效的。生活的永恒性決定了教育事業的永恒性,生活的變化影響著教育事業的變化,生活即教育。
(二)建構主義教育理論
在建構主義的相關理論內容下,眾多學生開展課程知識學習的主要目標在于結合自身實際經驗構建不同的知識體系。學習活動不是被動接受教育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并不是對課程知識進行直接記憶的,而是需要建立在不同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對不同的問題和社會現象進行個人理解。學生結合個人生活經驗理解新知識的過程,決定了教育工作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需要學生構建不同的知識體系,新舊知識之間相互作用,對自身的知識體系不斷豐富、發展。同時,學生的知識體系構建是建立在社會文化發展的基礎背景上的,關于建構主義對學習活動的解釋,為我們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開展生活化教學奠定了相應的理論基礎。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的主要意義
(一)能夠激發學生的課程興趣
小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的過程中,往往需要結合個人的實際生活經驗進行有效的理解。小學生對那些能夠借助實際經驗有效理解的內容有著很高的學習興趣。而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是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必要因素。那么我們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實施生活化教學,能夠使理論化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有效聯系,從而增強理論化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直觀性,使課程內容更符合學生的個人認知特點,在調動學生學習課程知識主動性的基礎上,增強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問題探究與實踐欲望,從而促進學生個人思想道德素養的有效發展。
(二)能夠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具有廣泛性的特點,并且很多理論內容具有抽象性,而學生在個人年齡階段和思維能力的影響下,在學習過程中往往覺得課程內容難以理解,更缺乏主動實踐不同道德理論內容的主動性。那么我們在課程教學中推行生活化教學,是引發學生情感共鳴的重要途徑。比如我們在課程中直接為學生講解愛國主義的重要性時,很多學生就不會明白我們在生活中如何踐行愛國主義精神。但是如果我們講解生活中愛國主義的主要案例,以及“家國天下”的思想,并且將這些內容融入到實際生活案例中,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很多的日常生活問題,進一步鞏固課堂知識內容,促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不同的道德與法治理念。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的實施途徑
(一)結合信息技術,構建生活情境
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推動道德與法治課程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效結合,是推動小學教育工作創新的重要方式。那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要與時俱進,將不同的課程內容與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結合,為學生呈現出直觀的視聽化教學內容,使學生在此過程中感受道德與法治課堂理論內容的主要內涵,在觀看視頻內容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沉浸體驗,深化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
以筆者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為例,我在組織學生學習《地球——我們的家園》這節課程的內容時,在以往的課程教學中,一直都是直觀為學生講解地球基本知識的內容,我們實際生活中各種活動特別是工業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然后為學生講一講我們在生活中需要做的保護環境的措施。在這樣的模式下,課堂內容難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學生也對環境污染問題難以形成直觀的理解。針對這種問題,為了增強課程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較長時間的注意力,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應用信息技術,剪輯了地球的整體概況、地球環境的污染和地球環境保護的課程知識,通過環保視頻來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在課前引導的教學視頻中,學生能夠欣賞到藍天白云下物種的多樣性、不同的自然地理景觀和人文概況等等,從而在此過程中認知到自然環境的美麗,然后在此基礎上為學生展示了由于不同的工業污染、不合理的環境開發導致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保護地球環境我們能做些什么。這樣,學生在直觀的生活視頻內容的影響下,紛紛開展不同的對策探討。通過這樣的形式將信息視頻與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進行有效融合,增強學生對環保知識的直觀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課程學習質量。
(二)創新小組合作,開展生活教學
前面提到,在以往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眾多教師占據著課堂的主導地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不突出,只能被動接受不同的道德與法治知識。而想要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的教學質量,教師首先要想辦法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并且在此過程中調動探究不同課程問題的積極性。那么教師在此過程中要立足于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等特點,組織學生開展不同的小組課堂活動,將不同的課堂活動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有效的聯系,從而深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理論內容的理解,養成健全的人格。比如我在組織學生學習《學會寬容》的課堂內容時,這節課程的主要目標在于引導學生理解“寬容”這一優秀品質的重要性,同時培養學生“寬容”的性格,在生活中學會包容別人的無心過錯。那么在這節課程中我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為學生進行了活動小組的劃分,要求不同的小組編寫一個關于寬容的小型課堂劇,并且由不同的小組成員共同參演。通過這樣的課堂活動形式,為學生構建一個相對自由的課堂活動情境,有效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此外,學生在編寫、參演課堂劇的過程中會調動個人的生活經驗,結合個人的實際生活設計課堂活動內容,并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合作學習能力,從而實現課程質量的提升。
(三)組織社會實踐,加強生活聯系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源于生活,最終還要回歸于生活。我們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不僅僅是為了拓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同時也是為了推動學生在生活中踐行不同的思想道德觀念,在生活中發現道德之美,自覺遵守不同的法治規則與道德要求,從而成長為一個健全的人。那么我們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就要重視生活實踐活動對學生道德法治觀念發展的重要影響,提高生活化教學內容的質量。
以筆者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為例,我在組織學生學習《應對自然災害》的課程內容時,如果直接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解不同的安全知識,學生對抽象化的課程內容難以形成有效的理解,對各種自然災害的應對措施理解不足。那么為了加深學生理解,組織學生開展了“自然災害知識大偵查”的活動內容,在保障學生安全的前提下,組織學生在校內外分發調查問卷,學生在制作問卷內容和統計相關數據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會對自然災害知識形成初步的理解,并且在生活中認知不同的自然災害知識,從而實現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變更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通過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應用,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提高《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質量,為學生養成全面、獨立發展的人格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鄭淑琴.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J]. 天津教育, 2020(23):2.
[2]馬婭瓊.基于生活化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思考[J].讀與寫(上,下旬), 2020,17(3):27.
[3]白玉珍.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J].安徽教育科研, 2020(23):77-78.
[4]陳旭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J].亞太教育,20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