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蕓蕓
【摘要】幼兒以形象思維為主,而受限于學習經驗,幼兒并不能熟練應用字詞進行語言表達,往往出現詞不達意、表述不清等表達問題。但是,繪畫活動不同,幼兒往往能在繪畫時展現自己的心理活動、想法,這就便于幼師與幼兒之間實現心靈對話,而“說畫”活動則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所以教師要嘗試在繪畫教學中鍛煉幼兒的表達能力,本文也將圍繞這一關鍵問題展開教學探索,闡述具體的教學策略與實踐行動。
【關鍵詞】繪畫教學? 幼兒教育? 語言表達能力?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6-0151-02
語言、圖畫都是十分重要的語言符號,都是傳遞意義的重要方式。《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簡稱《綱要》)提出了“五大領域”教育目標,其中便包括“語言”“藝術”,而這二者是具有共通點的,教師應通過繪畫活動引導幼兒主動表達、自由表達,以便逐步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那么具體而言,在繪畫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哪些優勢呢?
一、在繪畫活動中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優勢
(一)繪畫活動可拓展語言素材,激發表達欲望
幼兒往往會因為語言素材儲備不足而陷入表達瓶頸,多次嘗試無果會打擊幼兒的表達積極性。但是,繪畫不同,它本身便可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便于幼兒進行自主表達與情感宣泄,且幼兒在觀察、確定繪畫對象的特征時,會自然而然地攝入語言信息,這就有利于拓展幼兒的知識儲備,便于激發幼兒的表達欲望,使其主動描述繪畫過程。
而且,在《綱要》中,幼兒的“自主性”得以充分重視,現階段的幼兒教師在組織繪畫活動時要切實突出幼兒的主觀能動性,這就更易于激發出幼兒的表達欲望,使其想說、敢說、愿說,以繪畫活動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能促使幼兒在語言表達活動不斷發散思維,實現美術創作。
(二)繪畫活動可豐富表達機會,使得幼兒自信表達
繪畫是一種充滿創造性的藝術活動,如果教師能夠切實保障幼兒的自主權,那么幼兒則可根據個人意愿畫畫,用自己擅長、喜歡的方式表達自我,實現藝術創造。顯然,幼兒是最了解個人作品的,他們愿意分享自己的創作思路、繪畫方式,而教師也應從兒童視角去理解幼兒的繪畫成品,與幼兒站在同一高度去觀察、去發現,這就有利于創設豐富的表達機會,可促使幼兒實現自主表達、自信表達,同樣也有利于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而且,在“說畫”活動中,幼兒在語言表達過程中能夠自主表達,每個人的發言權都是平等的,幼兒可以真實地講述自己的想法,無關對錯、無關是非,這就便于促使幼兒形成自信、堅強的對話姿態,可改善幼兒的語言表達行為。
綜上,通過繪畫活動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方式是可行的,教師也要重視繪畫教學指導,而基本原則便是突出幼兒的自主性,促使幼兒在繪畫活動中實現有效交際。為此,教師則可通過如下方式引導幼兒在繪畫活動中自主表達、自主交際,有效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在繪畫活動中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做法探討
(一)畫前表達,討論繪畫方式
《綱要》認為,開展藝術活動應該創設充足的機會去引導幼兒感受自然、感受生活,豐富幼兒對美的感受與體會,以便切實培養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促使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去記錄美的事物,由此改善幼兒的藝術表達效果。幼兒的認知能力有限,如果使其完全憑空創造,那么幼兒則會陷入創作瓶頸,并不利于培養幼兒的藝術表現能力,自然很難促使幼兒在繪畫活動中實現自主表達。為此,教師則應在繪畫活動開始之前組織幼兒觀察生活、觀察自然,由此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使其在生活中主動討論繪畫對象、繪畫方式,促使幼兒自主表達,從而初步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在“我的好朋友”繪畫活動中,幼兒就要用畫筆畫出同伴的樣子,這就需要促使幼兒觀察同伴的長相,記錄觀察細節。在繪畫活動開始之前,我就以抓鬮的方式幫助幼兒確定了畫畫對象,兩名幼兒相互觀察,記錄同伴的外貌特征。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要嘗試說出同伴的外貌特點,如眼睛的大小、皮膚是否白皙、嘴巴的形狀、臉型的特點與頭發的長短等等。在這一表達過程中,幼兒則表現出了不同的表達能力,如有的幼兒不僅能說出同伴的外貌特點,還能聯想到其他實物,表達內容非常豐富;有的幼兒則只能用簡單的大小、長短等字眼描述同伴的外貌。不管幼兒表達得是否豐富,我都會予以鼓勵,同時也會幫助幼兒糾正對同伴不正確的認知,使得幼兒能認真、細心地觀察同伴,并且能嘗試畫出同伴的外貌特點。
幼兒所畫的畫往往充滿童真童趣,他們并不能真實、完整地畫出同伴的樣子,所以在本輪繪畫活動中,我告訴幼兒只需畫出同伴的樣貌細節即可。如此,則可解放幼兒,促使幼兒自主使用美術材料畫出同伴的樣貌,這也將有利于幼兒實現自主創造。經過活動觀察可發現,在畫畫開始之前組織幼兒觀察、表達,可以切實調動起幼兒的創作欲望,促使幼兒主動參與到繪畫活動中。可見,繪畫與語言表達活動是相輔相成的,有效的語言表達能夠提高繪畫活動的組織效率。
(二)畫中表達,拓展創作思維
在繪畫過程中,幼兒往往會產生強烈的表達欲望,一方面是因為幼兒的自制力不高,難以在繪畫活動中保持安靜,另一方面則是幼兒經常會產生一些奇思妙想,會迫不及待地與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討論具體的繪畫方式。在此過程中,有效的語言表達活動能夠進一步發散幼兒的創作思維,促使幼兒使用更多元的方式描繪生活、進行藝術創造。為此,教師則應鼓勵幼兒在繪畫過程中實現自主創造,切實拓展幼兒的創作思維。值得一提的是,在幼兒繪畫過程中,教師盡量減少范畫的使用方式,避免幼兒一直機械地模仿范畫的表現形式,挫傷幼兒的創作欲望。如在“我的小手”繪畫活動中,幼兒要認真觀察雙手的外形特點,并且用簡單的語言描述手的結構、形狀特點,在此基礎上進行想象與拓展,激情繪畫,實現藝術創作。在本節課上,幼兒在畫小手的過程中便實現了自主表達。有的幼兒主動與同伴分享了描摹小手形狀的方法,即把手按在紙上,用畫筆圈出手的外形,在此基礎上描摹細節;有的幼兒則用一種夸張的卡通方式畫了一雙手,突出了手的造型,同時也不失創造感;有的幼兒則因為無法畫出手的外形特征產生懊惱情緒,主動與同伴分享了自己的困惑,其他幼兒也紛紛伸出援手,展示了自己畫畫的方式與過程。在豐富的語言表達活動中,幼兒的繪畫激情越來越高漲,即便有幾個幼兒產生了機械應付的行為,卻在整體氛圍的驅動下自覺調整了自己的繪畫狀態,實現了自主創作、自主分享。
如此,則可促使幼兒主動參與到繪畫創作與表達活動中,有利于提高幼兒的藝術表現能力,使其積累有效的繪畫經驗。通過這一案例可判斷,在繪畫活動中,教師要盡量解放幼兒的話語權,不可一味地維護活動秩序,要根據實際情況判斷幼兒的對話行為是否有效,保護幼兒的表達欲望,并由此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通過有效調控規避幼兒之間的無效對話行為,監督幼兒自主繪畫。
(三)畫后表達,分享創作靈感
對于幼兒來說,畫完畫之后,如果有機會去闡述自己的創意、展現自己的繪畫成品,實現藝術欣賞與創意分享,那么將切實提高幼兒的創作積極性,有利于促使幼兒產生創作興趣,形成良好的學習自信。為此,教師則應鼓勵幼兒在畫畫結束后進行分享與交流,支持幼兒分享創作靈感,使其自主描述個人設計藝術造型、調配各種色彩的設計理念,以便切實優化幼兒的藝術創作意識,增強幼兒在繪畫活動中的學習效能,有效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在“太陽娃娃”繪畫活動中,幼兒就可通過連線幾何圖形去描摹太陽的形狀,并且使用彩色拓印的方式調配各種顏色,實現藝術創作。在這一輪繪畫活動中,幼兒的行為差異主要體現在色彩的不同選擇與搭配問題,所以當幼兒完成繪畫任務之后,則可主動分享自己選擇色彩時的心理活動與個人意愿。
(四)繪畫點評,培養批判意識
教學評價活動本應一直伴隨著教學活動展開,在幼兒繪畫過程中,必要的點評活動也可促使幼兒初步樹立批判意識,使其既能共享繪畫經驗,也能欣賞他人、反思自我,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并進一步發散幼兒的創作思維。為此,教師則可開展繪畫點評活動,支持幼兒自主評價、自主欣賞,使其主動說出自己、同伴的繪畫優勢與不足,由此達到啟發幼兒、提升幼兒的目的。
在“漂亮的帽子”繪畫活動中,幼兒要認真觀察各種各樣的帽子,自主裝飾帽子,且可通過繪畫活動記錄帽子的造型。在本輪繪畫活動中,為了更有效地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發散幼兒的藝術思維,我則組織了美術點評活動,即幼兒率先展示自己畫出的帽子形狀,然后從其他同伴的畫中選出評價對象,說一說自己喜歡這幅畫的理由。如此,幼兒之間則可實現相互點評,而被點名表揚次數最多的幼兒能因此獲得自信、產生幸福愉悅的心理活動,這就有利于激發出幼兒對繪畫活動的興趣。
總而言之,在繪畫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可行的,教師應解放幼兒的話語權,支持幼兒自主描述繪畫創意、繪畫過程,且要鼓勵幼兒在繪畫點評活動中形成批判性意識,不斷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其養成良好的觀察、表達習慣,在繪畫表達過程中懂得發現美、欣賞美、體驗美與創造美。
參考文獻:
[1]王璐.親子自制繪本提升小班幼兒語言能力實踐研究[D].西南大學,2021.
[2]董露.培養幼兒語言能力,有方法可循[J].家庭百事通,2021(9):4.
[3]崔瑩.圖畫書閱讀與小班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