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芬
【摘要】初中語文作為學科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曾經傳統教學方法指導下,教學效果一般,以現代的教育背景為前提制定了新課標,其中初中語文教學環節中核心素養的培養便被人們廣泛關注。然而,培養中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教學途徑就是加強文學類文本閱讀,因此,教師也要意識到加強文學類文本閱讀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為了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水平,以初中語文教學中文學類文本閱讀教學為切入角度,對其以核心素養為前提的初中語文教學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 初中語文教學? 文學類文本閱讀
【課題項目】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21年開放課題“省中考背景下文學類文本‘讀思達’閱讀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KCZ2021015)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9-0106-02
長久以來,初中語文的教學方式始終被應試教育的觀念所影響,教師也形成了將傳授知識作為課堂的教學目標。如今,在新課標課改的影響下,不斷改變教學方法,深化教育改革。因為,人們已經深刻地認識到傳統的教育授課方式已經沒有辦法滿足現代教育背景下的質素教育這一要求。在當前的素質教育要求下,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還要記住核心素養這個目標,在教學實踐中將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作為重點。
一、初中語文核心素養含義
核心素養這一關鍵詞,首次出現在我國教育部所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1]。在此《意見》提到居于深化課改和立德樹人落實工作基礎地位的是核心素養這一關鍵詞,并且在《意見》中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解釋,認為核心素養是學生必須具備的、符合長期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一種能力和品格。換句話說,核心素養需要與當下教育模式相互適應、融合,才能更好地落實新課改。核心素養也就變成了培育人才的首要目標和重要任務。
以初中語文教學為例,在教學活動中,核心素養的目標實現就需要借助母語的教學形式,開啟學生心智的大門,讓學生對社會產生正確的認知,并且能夠從中獲得豐富的情感和精神價值。學生在此教學活動當中能夠樹立正確的觀念,不斷提高綜合學習能力。核心素養在初中語文這一學科中共包含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構建語言和運用語言。核心素養這一目標的要求是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僅僅只是認知教學,還要使學生語言方面的能力不斷提升,培養學生對母語的情感,從而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在語言方面的構建。第二部分,發展思維與提升思維。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核心素養其中一部分是要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與思維之間的聯系是密不可分的,學生具備思維能力,通過利用思維對語文知識進行系統化學習。在構建語言知識時,又能深一層次豐富學生的思維能力。第三部分,審美鑒賞能力與創造能力。在初中語文的核心素養要求中,審美鑒賞能力與創造能力也同樣是重要內容,是學科教學的重要方向。第四部分,文化傳承和理解能力。在初中語文的核心素養要求里,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時,必須讓學生產生文化的認同感,引導學生產生歸屬感,由內而外地認為自身應當肩負起傳承中華文化的重擔。
二、初中語文文學類文本閱讀提升核心素養
在素質教育的前提下,教師應當如何提升學生在初中語文中的核心素養已成為當下教學重點。而文學類文本閱讀被視為初中語文教學中能夠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方式。
首先,在初中語文教學時加強文學類文本閱讀教學的環節,有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構建和運用,大量的閱讀可與使學生吸收文學中的精華,去其糟粕。閱讀這一方式最為直觀,可以大量地積累語言素材、語文知識等,而且在閱讀時,語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長久以后,學生在文學類文本閱讀時,對文字的敏感程度和感知力也會得到顯著的提升。更深層次地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構建能力和運用能力。其次,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文學類文本閱讀教學加強,有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在文學類文本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直觀地體驗到文章語言所描述的內容。伴隨深入的閱讀,學生對文學的感知也愈加深入,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再次,對學生加強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審美和創造力。文學具有歷久彌新的特點,經久不衰,經得起時間的推敲,經得起歲月的沉淀,主要是因為文學中的情感是豐富的,是積極向上的,如真誠、浪漫、勇敢等。學生在閱讀時,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文章中注入的情感與力量,并被作者豐富的情感所震撼,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在長久的閱讀過程中,在文學的引導下,學生可以感知到成功和幸福在實現之前的艱辛,收獲成功的愉悅,努力進取的意義,一步一步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另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閱讀,結合自身的閱歷,還有積累的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這一過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最后,文學閱讀能力的加強,更有利于文化傳承的實現。文學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學生在學習時,自然而然會對中國文學中的文化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在文學的影響下,對其產生熱愛,也就自然由內而外地認為肩負起中華文化的傳承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教學過程中,要珍視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同時提高閱讀能力,使得個人的天性得到發展[2]。
三、初中語文文學類文本閱讀在核心素養教育前提下的有效教學策略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而且要使用科學的方法啟發學生閱讀,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接受語文知識,靈活運用語文閱讀方法,提高學生語文閱讀水平,豐富學生詞匯積累量,給學生帶來良好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3]。
第一,要遵循學生是主體的原則。為學生制定合理的閱讀計劃,把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進去,突出文學類文本閱讀中的重點,從而提高學生對閱讀的積極性。在長此以往的閱讀中,學生能都總結出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以及思考技巧,為以后的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二,要注重教學原則中因材施教的原則。學生的性格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所以不能讓所有學生按照同一模式進行閱讀訓練,要總結每個學生的特長,還要結合班級整體情況,由單一的個體到整個班級,要充分掌握班級和教學現狀,才是因材施教的特點。結合班級情況全面考慮,教師要對每個學生制定具有針對性的閱讀計劃,選取適合的閱讀材料,讓學生在合適的時間去閱讀合適的材料,使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從而提高閱讀能力。第三,制定文學類文本閱讀的教學計劃和目標。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前一定要先制定計劃,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選取適合的文學著作,嚴格按照制定的計劃執行。但是制定計劃不是簡單的選取幾本著作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閱讀就可以的,而是系統的,結合學生學習任務,結合課程總體目標,還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的計劃就要做到詳細且細化到每周、每天。并且引導學生細分層次,深入分析,順利完成閱讀的教學計劃。第四,教師應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技巧,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效的閱讀技巧就是閱讀的基礎,通常閱讀文學著作有三種閱讀方式——精讀、略讀和速讀三種方式,教師務必幫助學生掌握這三種閱讀方式,并且能夠靈活運用。略讀的情況通常是著作中的前言、目錄、序三個部分,而著作中的優秀章節則需要精讀,學生在了解著作全部內容之后可以采用速讀的方式,閱讀時要帶著問題讀。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還應指導學生學習優秀的閱讀習慣,養成自主閱讀的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借助于工具書、互聯網等手段完成查詢,并將結果批注上,養成閱讀時隨手做批注的習慣,邊批注邊思考以提高閱讀的效果。第五,舉辦閱讀分享課,為學生提供平臺相互交流學習。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使是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學生閱讀能力和方法不同、文學素養存在差異,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教師在開展閱讀分享課時,必須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其中,充分利用這個分享的平臺,讓學生之間更好地交流,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從而讓學生對文學著作的內容、人物等了解得更加深入,引發學生更加深刻和全面的思考,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例如在閱讀《駱駝祥子》后的教學中,教師就此為學生搭建閱讀分享課的分享平臺,引導學生結合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等,進行深入的討論,詳細羅列出來,讓學生再結合自己的認識和觀點進行思考與討論,基于此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著作,并加深印象和認識。
四、結束語
綜上,新課標的改革更加重視了學生的素質教育,培養初中學生的核心素養也成了初中語文中的重點和目標,然而文學類文本閱讀教學就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且有效途徑。那么,教師就要重視這一途徑,并且采取相應的措施,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培養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實現素質教育這一目的,達到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化彥君.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名著閱讀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課外語文,2020,19(1):79-80.
[2]吳冬梅.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名著閱讀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教學研究,2020(10):65-66.
[3]季曄.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探究[J].教改課改,2019(46):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