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威
【摘要】結合鄉村小學“身體節奏”和“合唱”的教育戰略研究,就是將“身體節奏”和“合唱”與鄉村小學音樂教育的有機共同體相結合,培養鄉村小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提高音樂教育的質量。這是“統一”在“身體的節奏”中感受到“合唱”的藝術魅力,努力在“合唱”中表現“身體的節奏”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鄉村小學? 音樂教學? 合唱? 體態律動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鄉村小學“體態律動”與“合唱”的融合教學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C-a/2020/02/09。
【中圖分類號】G633.8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7-0142-03
一、引言
音樂合唱教育是學科教育的最基本形式。合唱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提高學生的音樂感覺,提高音樂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但是,在合唱課上,很多老師認為學生的“合”和“分”的節奏不正確。身體節奏和合唱課的有效結合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正如瑞士教育家和作曲家道爾斯強調的那樣,音樂的起源不是樂器,而是人體的節奏。在合唱教育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身體節奏培養對音樂內在表現力的反應和感知,并在合唱音樂的具體實踐中培養和提高,是提高合唱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二、鄉村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實踐發展過程中,小學音樂教育應考慮興趣的引導。在建設多樣化課堂的過程中,我們還必須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將有趣的新教育內容與學生的實際需要聯系起來。在教學中,教師必須不斷進行審美訓練,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充分挖掘學生內在的音樂學習潛力,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同時,他們必須設計和研究美,使音樂能夠穿透學生的心靈,不斷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通過不同風格的音樂感受到獨特的表達靈感,邀請小學生從被動接受走向主動研究。
(一)教師的職業培訓水平不高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音樂教育在實踐發展過程中過于理論化,使小學生難以融入實踐。教師缺乏對教學方法的專業分析和教學技能的研究,導致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思維僵化,學習方法單調,新課程改革處于被動接受狀態[1]。
(二)學生缺乏探究性學習
小學音樂教學需要教師理論聯系實際,始終以創新為主旋律,提高自身的音樂水平和音樂教育的積極性。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下,學生對音樂教學逐漸淡漠,忽視了音樂的情感表達。在與教師的互動過程中,學生往往缺乏發現,這制約了思維的發展。
三、鄉村小學音樂合唱教學與體態律動的有機整合策略
(一)以體態律動作為合唱的核心
很多教師認識到旋律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旋律定義為音樂的靈魂,節奏是靈魂的載體。沒有節奏的話,旋律就會失去地位,優美的音樂就不用說了。在合唱方法中,教師以節奏為中心,以音樂體驗為突破口,讓學生體驗合唱的節奏,讓學生理解,引導學生。通過身體的節奏將音樂體驗的內涵轉變為對音樂的理解,在自然放松的條件下充分參加音樂的演繹過程,也是提高合唱教育質量的有效方法。在合唱指導的背景下,教師必須注意自己節奏的特點。
例如,小學生必須讀懂小學音樂書中的2/4、3/4、4/4、6/8等。關于這些節奏,通過身體的律動感知節奏,在教學中讓學生留下清晰的記憶。教師應該把握節奏力規律的特點,創造節奏,從經驗中學習新知識。這也奠定了合唱團創立的基礎。當然,合唱團的曲子之后需要特別的節奏。例如,定點的出現、微弱的起始光束、不規則的休息符號、同步等。這些獨特的節奏給音樂作品以生命,讓歌曲音調高亢。在合唱中,教師應該通過身體的節奏感受這些特殊音符的作用。在節奏設計中,教師巧妙地設計了這些特殊的節奏,幫助學生形象地感知音樂的特點。
(二)結合合唱內容,主要側重于體態律動的節奏
結合小學身心發展特點,對身體節奏的具體含義和情感表達沒有足夠深入的理解。在合唱教學的發展中,就是運用身體節奏來滿足節奏的需要。身體節奏以簡單直觀為主,并結合合唱內容選擇相應的身體節奏。這些簡單的身體節奏是音樂教育中體驗音樂實質、表達音樂主題的一種方式,它們是音樂經驗的反映。只有理解作品的內涵,學生才能更深刻地掌握作品。因此,合唱團的教師應考慮表達經驗的過程以及信息“輸入”到“輸出”的外部化,這不能太長,更不用說太復雜了。同時,學生應學習新的節奏技巧,體驗音樂單簧管柔和、輕盈、美好的情境,這是身體節奏與合唱教學有效整合的目標之一。
例如,根據音樂的結構形式和身體節奏。合唱課前,教師必須認真聽學生講課,學生必須說出段落的修改規律,然后根據節奏的變化和段落的規律確定身體節奏。體育表演讓學生更深刻地體驗音樂的內涵,使課堂充滿活力[2]。
(三)即興律動為特性,感受合唱教學中的體態律動表達的情感
讓學生認真聆聽合唱,傾聽和感受合唱中身體節奏所表達的感受,根據具體的學習目標突出音樂元素,使學生專注于通過即興的身體節奏來強化音樂元素,從而解決合唱過程中的困難。研究發現,在許多合唱課中,教師學習合唱唱歌既困難又枯燥。如果老師把聲音的每一個元素都放在其中,讓身體的節奏參與其中,那么學生就會欣賞它,充分理解作品的意義,通過實踐和感悟體驗作品中蘊含的基本情感。
例如,在這樣的身體節奏下,教師可以理解音樂和聲音的特殊性。通過多次重復練習,聲音的不同部分與身體的節奏一起發揮,使學生很容易進入角色,這樣他們不僅可以在合唱中克服困難,而且可以在音樂中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這樣的合理配合,兩支黨歌隊在教員的精湛指導下才能精彩紛呈。例如,許多老師更喜歡拍手,為合唱團創造條件。節奏設計得更深,學生們演奏得好極了,這是全速的總和。合唱團和諧,情緒高漲,更好地反映歌曲表達的思想,再現感情,大大提高合唱演唱的質量。
(四)引導學生體會好作者的感情
音樂是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主要方式,任何一首合唱的曲目都有其創作的目的,或表達作者的愉快的感情,或表達作者對某個事物的喜愛之情,或表達作者的悲憤之情等等,是一種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體,如果歌曲脫離了思想感情,就會變得很空洞乏味,沒有任何意義。歌曲是作者根據自己的看到的、想到的或者是聽說到的東西或者事物進行升華,才創作出來的,所以歌曲融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合唱就是將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的一種方式。而為了讓聽眾能夠更充分地體會到歌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需要合唱隊員在合唱訓練的過程中體會好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用心完成合唱。所以,需要合唱者在合唱訓練的時候,就對合唱曲目的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對歌曲的創作者也要有充分的了解,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作者的創作目的,并且要對歌曲進行反反復復地琢磨、專研,認真體會清楚歌曲創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后才能在合唱過程中充分地展現出來,把聽眾帶入到歌曲所營造的意境中來[3]。
例如,合唱隊員們需要把握好合唱歌曲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而這就需要合唱者在正式演奏之前,對演奏的樂曲的內容有充分的了解,并且對樂曲的創作者也要有所了解,了解樂曲創作者的生平事跡、創作風格以及創作背景等方面內容,對樂曲以及樂曲的作者有充分、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地把握住樂曲作者創作樂曲所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在合唱的過程能夠將體態律動很好地融入進去,進而將樂曲創作者的思想感情展現給聽眾,讓聽眾能夠充分地感受到,從而提高合唱的音樂表現力。其次,合唱者也想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以及眼界,只有見多識廣,對更多的樂曲都有所了解,以及對樂曲的作者也有所了解,欣賞不同風格的古箏演奏作品,了解樂曲創作者是在何種情況下進行創作以及他的創作風格與特點。才能在面對不同類型的樂曲的時候能夠做到“臨危不懼”。最后,合唱者還需要不斷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能夠做到在生活中感受音樂,在音樂中體會生活,對這些樂曲的思想感情都能充分地進行把握[4]。
(五)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類學習最好的老師,能夠讓人學習更有動力,也是學生快樂學習的根本原因。在音樂教學的合唱教學部分,教師應當更加重視學生的興趣,想辦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合唱教學對學生的音樂水平、素養都有著一定的要求,難度遠比單人唱歌更高,合唱歌曲的旋律也一般比較復雜,需要學生之間更加有效的配合,提高學生的默契[5]。由此,教師想要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多給學生播放合唱的音樂作品,讓學生在體驗合唱音樂的同時,感受其中歌手的配合,領悟其中的音樂技巧。尤其是一些大型樂團的合唱歌曲,更是能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體會其中的魅力,引起學生對于合唱教學的興趣[6]。
例如,在《歡樂頌》的教學過程中,這首歌整體呈現出一種輕快的氛圍,學習的難度相較其他合唱歌曲來說小一點,能夠幫助學生消除畏難情緒。首先教師給學生放這首音樂,讓學生自行體會這首歌曲其中的節奏、情感。這首歌曲的節奏較為簡單,學生聽過兩遍就比較容易跟唱。教師就可以帶學生進入下一環節,引導學生進行合唱,合唱之后可以找出學生進行單獨演唱,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加深教師對學生水平的了解,有益于之后的合唱教學開展。
四、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素質教育體制的不斷深入,小學音樂教學也需要得到改進。為了提高音樂教學的總體效率,促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教師可以通過將體態律動與合唱教學完美結合,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與體驗,進而提高小學音樂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鋒華.鄉村小學“體態律動”與“合唱教學”的策略研究[J].新紀實·學校體音美,2020.
[2]藩莎莎.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下一代,2019(3):1-1.
[3]鄭惠玲.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體態律動的具體方法分析[J].黑河教育,2019(6):75-76.
[4]饒倩.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小品文選刊:下,2019(5):1-1.
[5]譚麗.小學體態律動與合唱教學的有效整合[J].科普童話,2019(12):96-96.
[6]李偉.體態律動在合唱教學中的意義探究[J].歌唱藝術,2016(6):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