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教育是引導和培育技工院校學生形成正確“三觀”不可缺失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激勵技工院校學生發揚紅色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接力奮進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性、決定性的紅色精神和力量源泉。文章從技工院校近年來不斷將紅色教育融入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研究和實踐出發,探討新時代下將紅色教育持續貫穿于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全過程的創新性措施和實踐途徑,旨在教育和引導技工院校學生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勇挑和肩負起社會主義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擔與使命。
【關鍵詞】技工院校? 紅色教育? 職業素養? 實踐途徑
【中圖分類號】G7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1-0025-03
新時代對技工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要求不斷提升,我國技工院校將紅色教育融入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和教學的實踐形式也在不斷創新。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中學習會和視察廣西時發表的重要講話精神中多次提出,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發揮資政育人作用,把紅色江山、血脈世世代代傳承下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基礎,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技工院校作為技術工人的培養搖籃,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1],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使學生厚植愛黨、愛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的情懷。由此可見,紅色教育在技工院校立德樹人的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日益突顯。技工院校是我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之地,技工人才是支撐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因此,技工院校如何將紅色教育貫穿于學生職業素養、技術技能培養全過程,與思政課程、專業課程、實習實訓課程融通,使技工院校學生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成為社會主義紅色文化的弘揚者、傳承者和踐行者十分必要。
那么,何為紅色教育?紅色教育對培育學生職業素養有何促進作用?有哪些具體的途徑能夠使兩者相互融通?——本文將通過思政德育課程,將紅色教育融入職業素養培養、專業課、實訓實習課程、勞動教育,弘揚工匠精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建立社會、學校和家庭三者有機聯合的教育機制等實踐途徑,總結出更適合新時代技工院校學生特性的創新教學模式和舉措。
一、紅色教育的定義界定
紅色教育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演變、延伸,雖然其核心、宗旨不變,但仍不能將其單純地當成一種概念教育來灌輸,而應作為動態發展的一種教育來對待。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時期,老一輩革命家都是從青少年時代投身于革命運動的,他們投身于革命運動是出于救國救民的一種追求,也是對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一種不懈的努力,在他們身上往往體現出對紅色教育的自我學習與革新。新時代的青少年所處的時代背景、生活環境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要站在新時代青少年的角度上,用更適合新時代青少年接受的演示方式、展示手段來反映紅色題材,使其接受紅色教育,讓他們如身臨其境、感同深受地意識到老一輩革命家就是我們身邊的人,就是從人民大眾中涌現出來的人。雖然時代背景不一樣,奮斗追求也不一樣,但終極追求是一致的,把兩者共同追求的緣由統一起來,使新時代青少年與老一輩革命青年在心靈上產生共振,紅色基因、血脈才能根植于新時代青少年的靈魂深處,才能激發他們自覺傳承的本能。
以近年中央有關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文件精神為基礎,廣義的紅色教育是指運用紅色文化資源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狹義的紅色教育是指教育主體以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后領導人民在革命、戰爭、建設和改革發展實踐中為黨、國家和人民建樹豐功偉績所形成的先進人物和事跡、紀念物、標志物為載體,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先進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對教育客體進行思想信念、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的教育[2]。本文的紅色教育主要指狹義的紅色教育,教育施教者主要指學校、社會、家庭,教育受教者主要指技工院校學生。
二、新時代傳承紅色教育的歷史意義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新中國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2],紅色文化是他們凝成并一代代傳承下來的。要教育和引導新時代的學生深刻明白新中國來之不易,紅色政權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只有將紅色教育根植新時代學生之心,才能深觸其靈魂、啟發其智慧,才能促進新時代學生更加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傳承和發揚革命傳統,厚植愛黨愛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情懷,增強品德錘煉,提升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由此可見,將紅色教育融入學生職業素養培育教學全過程,作為職業素養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來教育和引導好新時代學生,將有利于培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技工院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利于技工院校發揮立德樹人、資政育人的作用;有利于新時代學生面對新形勢,面對新困難,不斷奮勇前進的斗爭精神;有利于繼承和發揚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和優良傳統,厚植愛黨愛國愛民情懷,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進取精神;有利于培育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踐行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成為紅色基因的一代代傳承者。
三、技工院校學生特性分析
技工院校的學生主要特性如下:一是該學段的學生對紅色教育自我學習和領悟力不足;二是該學段的學生多為00后,生長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沒有經歷過艱難困苦的生活磨歷與挫折,抗挫力差,對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的感觸不深;三是該學段的學生時代性鮮明,創新力強,接受新事物快,但對新時代、新思想與新產物產生的認同度表現不一。
四、技工院校將紅色教育融入學生職業素養教育教學全過程的實踐途徑
以學院為例,一直以來,注重將紅色教育在“三全育人”、立德樹人等方面的滲透,將其貫穿于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實踐過程。將理想信念、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融入學生職業素養教育教學全過程,將紅色革命精神融入思政課程、職業素養理論、專業課程、實訓實習課程中,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探索建立社會、學校、家庭三方聯合教育機制,發揮系統化、全方位、全過程教育作用,將紅色教育延伸效應發揮最大化,逐漸形成“四課一機制”的教育模式。
(一)將紅色教育與職業素養一并融入思政(德育)課程,“活”化紅色傳統教育
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肩負起對受教者進行三觀培養和立德樹人的神圣使命。目前,技工院校的思政(德育)課較偏向于純理論灌輸,受教者被動性地接受理念十分凸顯,導致教育成效不顯著,成果不理想。我國各地紅色資源眾多,如何活學活用紅色資源,活化紅色傳統教育對思政(德育)課施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教者要立足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充分認識和利用受教者特性、傳播媒介載體、話語風格和人格魅力等,主動求新求變,將紅色教育、學生職業素養深度融入思政(德育)課程,探索出一條適應技工院校教學的“學、思、踐、悟、行”的思政(德育)教學實踐途徑,努力在育人實效上取得突破。一是在“學”上實現學生由客到主的轉變。施教者要從知識的灌輸者、主導者轉變為知識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將紅色傳統教育融入職業素養,通過思政(德育)課堂,明確教學主題,引導學生自主選材多樣化取材,使學生通過自行思考、探研,并將課堂交由學生主導,由學生拋出所知、所感、所惑,將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求知。二是在“思”上實現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轉變。在對學生宣講主題、知識競賽、紅色故事演講、紅歌大家唱等活動中,引導學生開展大討論,進行思想大“碰撞”,深度達成思想共識,實現學生自我教育、自我革新,實現學生對紅色傳統教育、職業素養的真學真知真信真行。三是在“踐”上實現由虛到實的轉變。我國紅色資源十分豐富,特別作為革命老區的廣西,紅色資源遍及各市縣,應充分利用好紅色資源,將思政(德育)課教學模式由單一的理論教學轉變為多樣化的紅色現場基地教學、實景教學等,由靜態教學轉變為靜動態教學相結合,使學生在體驗和實踐中將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時,將紅色傳統教育和職業素養一并融入思政德育課程日常化,知識點滴化,通過特色教材讀本、自媒體等媒介使學生能夠自我學習、教育、感悟和力行,結合日常實踐活動,感悟真理,自覺踐行真知。四是在“悟”上實現由此及彼的滲透。紅色教育思想認識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耳濡目染、潤物無聲、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過程,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是在日積月累中提煉升華的。將紅色教育、職業素養融入思政(德育)課需要技工院校一體化設計、一體化貫通、一體化推進,需要全體施教者共同實施,協同推進,久久為功,要將日常教化與主題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對紅色文化、職業素養產生共鳴,形成認同感。五是在“行”上實現被動到主動的轉變。紅色文化具有資源豐富、與時俱進、感染力強、直觀生動和價值永恒等特點,在職業素養提升過程中,在思政(德育)教育教學中,通過學、思、踐、悟,學生逐漸產生思想認同、情感認同、行動認同,由被動轉變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在日常點滴中體現出來,進一步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養成。
(二)將紅色教育融入職業素養理論教育和專業課程,一以貫之
從“開學第一課”入手,學院精心安排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名師或專業帶頭人授課,讓新生明確“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我需要具備什么樣的品格”“我所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什么”“我學成后能做什么工作”“未來能成就什么樣的事業”,開宗明義,為學生指明專業發展方向和未來成人成才之路。在各專業均開設有核心職業素養培養理論課程,將紅色教育深度融入核心職業素養理論課程,努力構建完整的課程體系。
同時,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以紅色文化、歷史人物事跡、大國工匠和勞模的事跡為案例開展教學和課程實踐,讓學生對艱苦卓越、忠誠擔當、嚴謹認真、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的紅色精神、時代精神、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產生共鳴,并在專業課程中不斷教育、實踐,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提升學生愛崗敬業、忠誠擔當、勇于創新,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熱情,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體現出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崇高心境。
(三)創新開展國旗下講話,弘揚工匠精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紅色精神
1.講好故事,傳承好紅色基因
愛國主義教育作為紅色教育重要內容,學院堅持每周一開展一次“國旗下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適時安排先進人物、技術能手、國家級技能大師等先進人物進行“國旗下的講話”。以弘揚紅色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為主旨,以技能報國、強國強區等為題材,講好學院自己的故事,講好大國工匠、時代楷模的故事,講好感動中國人物的故事,目的就是要啟發學生領悟工匠精神、時代精神、紅色精神的深刻內涵,激勵學生崇尚勞動、堅定職業信念、樹立健康的職業道德觀,自覺成為紅色校園文化踐行者和傳承者。
2.定期開展校內勞動教育,發揚優良傳統作風
結合思政(德育)教育要求,學院定期組織新生開展勞動教育活動,讓學生體會勞動的辛苦,收獲付出的喜悅,營造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校園氛圍,讓誠實勞動、勤勉工作蔚然成風,使學生在校內勞動中,更好地體驗艱苦奮斗的精神收獲感想,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優良傳統作風。
3.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堅定文化自信
學院通過弟子規、紅色知識讀本等課外延伸教育,充分利用一切資源,在學生肉眼可觸到的地方,建立校園文化墻,將學院發展史、黨史等利用多種媒介,向學生充分展示。讓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特別是紅色文化在校園中不斷地熏陶學生,久而久之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傳統意識,不斷堅定文化自信。
(四)在實習、就業中引導激勵學生發揚革命優良作風,升華學生職業素養
堅持統一安排學生的頂崗和跟崗實習,在選擇實習企業時,注重與管理規范的大中企業和國內知名企業合作,確保學生能得到更好的企業紅色文化熏陶,接受嚴格的勞動紀律約束,提升技術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在頂崗和跟崗實習過程中,精心選派指導老師到企業駐點,與企業齊抓共管,與企業將紅色教育延伸到校企、進單位、上崗位,通過駐點,形成校企共同強化學生校外紅色教育。同時,學校建立班主任、家長、學校與企業四方協調機制,加強四方信息傳遞和共享,共同促使學生在實習中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踐行優良革命作風,快速提升職業素養。
(五)建立社會、學校、家庭聯合教育機制,將紅色教育終身貫通
家庭是孩子終身教育和品格形成的搖籃和源泉之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在引導孩子傳承紅色基因中起著關鍵性作用,更是孩子一生受教垂范者和身體力行教育者。學校是學生思想品德、行為規范、素質修養塑造的重要教育教學機構,是系統化、結構化教育學生傳承紅色教育、形成職業素養、練就技術技能的承重之地,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社會是營造紅色文化優良環境、濃厚氛圍的重熏之地,是將紅色教育、職業素養等延伸拓展的烘托者和檢驗者。只有充分發揮三者聯合教育機制,一以貫通地傳承紅色基因,提升職業素養,才能實現為國育人、為黨育才的神圣使命,才能將紅色血脈代代傳下去。
五、結論
本文以紅色教育融入職業素養的研究與實踐途徑為契機,提出了“四課一機制”的教學模式,目的就是要培養高技能高素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廣西考察時強調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擔當實干 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學習強國”學習平臺,2021年04月27日.
[2]朱月銘.我國紅色教育的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學,2012:9.
作者簡介:
張慶梅(1979年9月-),女,漢族,大學本科,廣西交通技師學院黨委辦公室副主任,高級經濟師、會計師,職業方向:交通運輸、職業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