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健
【摘要】隨著教育體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地理核心素養更加關注學生思維認知及實踐能力,地理實踐力作為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在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動課程開展中更應注重學生實踐力的主體性和過程性,要在認知新教材地理活動課和實踐力,正確地把握實踐力培養與理論課程比例,再設置多元化實踐力培養方式,最終全面實現學生實踐力的培養與發展。
【關鍵詞】實踐力? 高中地理? 新教材? 活動課
【中圖分類號】G633.5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1-0104-02
地理實踐力是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內容中的重要一點,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對于學生認知思維以及生活實踐能力而言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應圍繞學生主體地位,研究和總結好新教材活動課的特點及內涵,實現學生實踐力的全面提升。
一、地理實踐力和活動課特征與內涵
(一)地理實踐力。地理實踐力包括學生考察能力、實踐能力、生活能力和區域思維認知能力等多種能力,該能力的體現是學生綜合素養的本質體現,也是人教版新教材地理課程的重點內容。在具體的實踐課程中教師應圍繞學生的各項能力發展完成相應的實踐任務,可結合當地生活環境以及現代化技術創建多樣化的實踐方式,為地理實踐力的發展提供更深層次的發展價值。
(二)地理活動課內涵。高中地理活動課是提升學生地理知識認知與實踐能力的重要課程形式,按照核心素養基本要求地理活動課程的內涵可分為觀察性活動、調查性活動、研究性活動、制造性活動、閱讀性活動五類。觀察性活動主要包括天氣現象觀察、自然現象觀察、生活環境觀察等。觀察性活動的開展應以學生認知為主并結合學生生活環境開展。如《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活動的開展。調查性活動主要圍繞學生實際生活環境開展,如《從市中心到郊區,你選擇在哪里》調查活動的開展等。研究性活動的內涵較為廣泛,嚴格意義上來說上述所有活動類型均是研究性活動的內容,而地理活動課研究性活動的開展則主要以學生問題的研究為主,活動的開展要具有全面性的效能,保障學生能夠參與到整個研究過程中。例如《探究區域綜合開發與整治》活動開展等都可作為研究性活動的首選。制造性活動主要以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為主,課程的開展包括地圖方面的制作、圖表方面的制作、相關模型、相關教具等方面的制作,例如《火星基地應該是什么樣子》。閱讀性活動主要以閱讀一些地理文獻為主,如中國古代的《水經注》等,也包括時事地圖、地理墻報、地理課外閱讀等。
二、正確把握實踐力與理論課程比例
學生實踐力的培養需要以理論課程做指導,在實際課程研究中常常會出現學生實踐力與理論知識不匹配的情況,因此正確把握實踐力與理論課程比例是保障學生實踐力培養的重要一點,因此教師必須要認知學生實踐能力與理論知識能力的占比[1]。
從上述研究中可得知無論是地理實踐力培養還是活動課程的開展都需要以理論知識的為基礎,而在部分地理實踐活動中常會出現活動課程與學生知識儲備及生活認知不符合,其實踐活動目標大于學生知識能力,不僅弱化了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也減弱了學生學習興趣。因此正確把握實踐力與理論課程的比例極其重要,高中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和學生知識力是一種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關系。因為理論課程是實踐類課程學習的基礎,而實踐類課程的學習則是理論類課程學習的更高層次的價值體現,學生通過實踐類課程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實踐能力,從而更好地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既是知識轉化技能的一個過程,也是知行合一的理論準則。一般來說,每個專業的難度不同,因此職業高中在設置課程比例的時候,也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另外,在設置實踐課程時要根據理論課程學習的具體情況開展,在課程管理中根據不同的實踐課程標準給予不同的時間設定,如探究類實踐課程可適當延長實踐課程時間,閱讀類或記錄類實踐課程可減少一定的時間,筆者認為高中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必須要以班級為單位,在總體認知全班學生理論課程學習后再開展實踐類課程,保障課程教學的科學性和發展性。
三、設置多元化地理實踐力培養方式
地理實踐力的培養主體是學生,而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程度是提升實踐課程開展價值的根本性內容,因此在實際課程開展中教師應圍繞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為基點,探究多元化地理實踐課程,即保障每個學生實踐力的提升,也保障學生每一種實踐力的培養。
(一)教材內容為指導,實現定向培養。根據高中地理課程教學大綱,地理課程的實踐力的培養越是針對于學生的個性化能力,學生實踐力的培養效果就會越好,因此在實際課程的培養與發展中,學校方面可遵守教材大綱實現學生實踐力的定向培養,引導學生進行有目標、有層次性的實踐,學生實踐力的培養便會更好地提升。例如,根據人教版必修一地理課程大綱實踐類課程主要包括“火星基地應該是什么樣子、何時藍天常在、能否淡化海水解決環渤海地區淡水短缺問題、如何提升我國西南喀斯特峰叢山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如何讓城市不再‘看海’、救援物資儲備庫應該建在哪里”六點,在實際的實踐課程中教師可選擇一單元一實踐,也可選擇學生分組類實踐,如一單元一實踐則是以教學大綱為主,學生分組類實踐則是根據學生學習興趣開展實踐,但此實踐課程開展的前提是所有單元理論課程均已學習。
(二)生活資源為基礎,實現能力培養。生活資源是提升學生實踐力價值的根本途徑,在實際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利用好生活資源這一良劑,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創新性地開展實踐活動,在提升學生實踐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和對自然環境的認識。例如,教師設置假期地理探究活動和非假期地理活動探究兩種方式,其中假期地理活動探究主要以大自然環境的探究為主,如《何時藍天常在》等探究性活動開展,假期探究活動可設置一些范圍較為廣泛且知識要求較深的活動,可根據家鄉的河流、山貌、植被種類、植被覆蓋率等等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而非假期活動探究則以短線教學為主,如《火星基地應該是什么樣子的》要求學生利用實際生活中的物品進行構建。
(三)課程目標為核心,實現系統培養。構建實踐課程目標是實現學生系統性實踐力培養的重要舉措,高中地理實踐力作為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是高中地理課程教學的重點內容,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將實踐力的培養從課程教學中分離出來,而分離的宗旨則是通過構建科學性的實踐課程來對學生進行實踐能力的系統性培養[2]。例如,實踐力課程目標的要素較多,而不同的活動課程又具有不同的目標,不同的目標又中和不同的活動實踐,教師可以單元或學期為基礎構建特色化實踐課程。可根據觀察性活動、調查性活動、研究性活動、閱讀性活動五種不同的活動類型來結合課程大綱設置系統性活動課程,如選擇“一星期一實踐一總結”的方式來系統性地培養學生不同的實踐力。
(四)評價機制為保障,實現科學培養。評價機制是實現學生實踐力培養的重要舉措,在實際實踐力課程結構構建中教師應根據學生表現及實踐課程類型設置科學化的評價機制,利用評價機制來指出學生優點和缺點,并為其未來技能發展提供發展方向。例如,基于新教材背景下的評價機制建立可設置多樣化評價機制方法,根據不同的活動類型來尋求不同的評價方法,如社會實踐類課程可由當地地理方面的權威學者、專家進行評價,也可由活動場所的實際管理者針對學生活動開展的概況進行綜合性評價,以科學化的評價體系和目標來提升評價標準的科學性,而動手制作類實踐課程則可以通過教師評價、生生交錯評價等方式來進行評價。在評價標準上要選擇簡短且能夠直接明確問題的評價標語,并在課程評價中要求學校領導進行評價,以此提高學校領導對于實踐課程的關注度。
四、課程融合深化學生實踐力的發展
課程融合是深化學生實踐力發展的核心性舉措,高中生知識能力的發展應是一個系統性的,既具有橫向學科融合,又具有縱向知識能力發展的形式,而高中地理學科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既要有歷史文化底蘊,也要有數學計算能力,既要有語文文學素養,也需要有政治的時政認知,因此在課程實踐力的培養中教師可根據活動課類型的不同設置不同的課程融合方式。例如,必修二觀察性活動《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中,可將觀察性活動與時政熱點相結合,在活動開展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農民工行業的特性,并觀察城市發展與農民工之間的關系,探究農民工產生的原因。在學生探究過程中要求學生畫出“城市與農村”間的關系,并加入相關時政熱點,如國家城鄉一體化建設政策、留守兒童政策等。
調查性活動《從市中心到郊區,你選擇在哪里》中,可將實踐活動課程與數學統計圖相聯系,利用大數據思維來深度化解讀不同行業、不同年齡段人群對于市中心和郊區住址的看法和態度,利用數學知識來幫助人們綜合考慮市中心與郊區而定優點和缺點,一方面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另一方面利用數學知識來探究更深度的問題,綜合性提升學生能力[3]。
總之,基于實踐力下的高中地理活動課的開展需要以綜合素養的培養為主,在實際活動課開展中教師應圍繞學生個性化需求結合高中地理新教材大綱具體要求設置多元化的課程方案,在落實“立德樹人”教育追求的同時培養具有鄉土意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綜合型地理人才。
參考文獻:
[1]張珮琪.基于地理實踐力培養的高中地理實踐活動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20.
[2]張晶晶.基于地理實踐力的活動課教學策略[J].數碼世界,2020(3):183.
[3]唐錦秀.基于地理實踐力的活動課教學策略[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9(12):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