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偉
【摘要】本篇文章以高校思政工作的現狀與存在的典型問題為切入點,立足當前高校思政工作問題的通性問題,全面剖析高校思政工作問題產生的原因,以此為依據,分析如何引導學生組織不同形式的馬克思主義講師團,進行思政工作的載體創新,在發揮馬克思主義講師團優勢的同時,進行總結、反思,再結合高校思政工作特點,課程教學設置,使馬克思主義講師團同高校思政工作載體創新相融合,探索形成提高思政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系統性策略。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 載體創新
【課題項目】課題名稱:“馬克思主義講師團”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創新研究(編號:MKS20124)。
【中圖分類號】G7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2-0036-02
載體是指某寫能夠傳遞能量或運載物質、能夠承載知識與信息的物質形體,現代學科中對于載體的解釋進行了更新,由物質化與知識承載擴大到思想、精神、意識。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中的載體定義為開展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承接形式和開展過程所應用的方式、方法。載體的依賴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推進不可或缺的一環,夯實載體、扎實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政與黨建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是新時期應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環境變化、順勢而教、應勢而育的必然結果。隨著社會亞文化的沖擊,高校學生價值觀的嬗變與脫節急需新的載體來應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不可規避的困境,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強對載體創新的研究,從而借助不同的新載體實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與質量的提升。
一、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創新的現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載體的創新,是保證教育新形勢發展需求得以滿足的有效途徑,在現代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以往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再能夠符合當前教育發展需求,而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載體的積極轉變與創新,能夠實現對思想政治教育效率與效果的良好呈現。尤其現代信息化社會的快速發展,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載體的創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信息傳播速度的不斷加快和渠道的多樣化,以及網絡空間多元觀念的滲透,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載體的創新都提出了新的要求[1]。
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創新的問題就在于其創新開展速度仍然較為緩慢,原因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過程中,對工作載體的創新缺乏對馬克思主義是指導思想與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際需求的融合,導致當前教育主客體形式缺少載體的參與,這也致使無法高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其需要利用載體對教育的目標、任務以及原則等內容諸多方面的信息做出承載,只有如此,才能夠真正滿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具體要求。
一是相關研究相對薄弱,特別是馬克思主義講師團與思政教育工作載體創新的理論研究尚屬空白;而且載體通常是指活動方式,就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載體創新、路徑創新、方法創新的相關性研究也相對較少。二是當前國內研究趨勢習慣性集中在社會相對熱門的自媒體、創新創業教育領域,對于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政教育工作載體的主體性創新缺乏必要的深入研究,這也是立足馬克思主義講師團深入探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載體創新,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質量的課題立項本意。三是當前國內研究的地域性特征明顯,以廣州地區高校、或以江西地區、或以某高校為例,其實際開展結果來看過于注重地域性,不具有普遍性。
二、馬克思主義講師團與高校思政工作載體創新融合的意義
首先,滿足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踐性、主體性等內在訴求。國家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進行專項扶持;然而,高校思想工作卻始終存在諸多問題。一方面加上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生活多樣化的影響,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臨著許多新情況和新特點。高校思政工作載體的創新成為必然;另一方面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體缺失、個體價值得不到滿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滯后和思想政治教育與現實生活相脫節等癥狀嚴重制約著高校思政工作質的提升,特別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校思政工作的實踐性平臺較少,以馬克思主義講師團為載體創新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踐性、主體性推進的內在訴求。本課題的研究是對學校思政工作現狀的全面性剖析,有助于本校思政工作的優化和思政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其次,滿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高校思政工作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中明確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
而馬克思主義講師的成立和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創新融合能夠真正圍繞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思想政治工作開展實際,以馬克思主義為主要指導思想,使工作開展更加貼近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滲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效果,增強其創新效率與質量,強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內核,使其始終保持在正確的工作方向與思想目標。
三、馬克思主義講師團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創新融合的原則與策略
(一)馬克思主義講師團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創新融合的原則
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來講,載體的創新需要遵循相應的原則,如此方能夠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優化,提高其工作開展的效率與效果。
首先,要真正將滲透性原則充分予以體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對學生逐步進行滲透的整體過程。因此,教育工作載體的創新也需要遵循滲透性原則,充分重視思想政治相關知識以及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滲透。尤其馬克思主義講師團的建立,在學生自主組建馬克思主義講師團過程當中,需要注重對馬克思主義資料思想內涵的深刻解讀與全面掌握,并真正將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知識當中,利用馬克思主義講師團來促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內核的集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來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3]。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載體的創新也要能夠遵循合理繼承的原則,要重視對傳統載體傳承與優化,加強對傳統載體的研究,并結合當前新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關要求與具體目標進行充分融合,對政治學習以及課堂灌輸等多個方面也要做到合理繼承和傳播,通過在實踐運用,確保發揮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創新的價值作用[4]。最后,馬克思主義講師團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載體的創新融合也要遵循技術武裝與方便吸收原則,確保馬克思主義講師團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者能夠掌握現代化技術,運用多元化傳播渠道,編制出目標明確、內涵清晰且簡單易懂的政治教育內容,如此才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順利開展,并借助高端載體來予以呈現。通過馬克思主義講師團的實踐性活動,進而以高校思政課程改革為切入點,通過課程培育目標的調整、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方式的轉變等方式,實現馬克思主義講師團的主體性、實踐性、育人性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融合[5]。
(二)馬克思主義講師團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創新融合
要在馬克思主義講師團作為載體進行高校思政工作創新的同時有效融入自媒體、公眾平臺、傳統文化、多學科交融、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形成以馬克思主義講師團為主體的多元化載體交融的集合性載體,同時還要融于思政教育工作細節當中,不斷探索形成相應機制。馬克思主義講師團是復合型、多元型的思政工作載體,而非單一性載體;既包括主體性線上媒介載體活動方式,又包括創新創業教育、專業課程教學、文化傳統、重溫紅色歷史、形勢宣講、法律援助等線下活動形式。馬克思主義講師團同高校思政工作載體創新是基于立德樹人理念下系統性、實踐性創新工程,是一個教學與實踐的有機體。高校要積極引導和輔助學生組織不同形式的馬克思主義講師團,進行思政工作的載體性創新,在發揮馬克思主義講師團優勢的同時,進行總結、反思,在結合高校思政工作特點,課程教學設置,使馬克思主義講師團同高校思政工作載體創新相融合。
四、結束語
結合上述文章內容所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載體的創新需要從多方面因素進行仔細的研究和考慮,并且面對新的教育發展形勢,要不斷加強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革新。馬克思主義講師團的成立和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創新當中的融合應用,能夠真正確保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思想政治工作的順利開展,并以馬克思主義為主要思想,使工作的開展更加貼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滲透,從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效率與效果,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呂剛,趙姍.新媒體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路徑的研究[J].高校輔導員,2018,2(1):4.
[2]劉慧,胡成祥.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研究[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8,5(3):5.
[3]周鵬,管亞軍,陸太寧.依托社交網絡載體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路徑研究[J].科教導刊,2018(12):89-90.
[4]姜仕華,侯忠明.加強和改進四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1(2):28-32.
[5]謝時研.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以長沙H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馬克思主義學刊,2020,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