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姍
摘 要:為了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的提高,滿足新時代對人才的創新要求,數學老師對數學教學進行了有益探索,一種被許多教師認可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深度學習”成為數學課堂競相采用的教學模式。筆者通過教學實踐發現,教師做到深度教學并非易事,他們需要明確深度學習的特點和意義,明確深度學習所要達到的目標,并且根據教學實踐不斷總結教學規律。文章是筆者對深度學習視角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研究,以便提高自己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教學水平,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科學的發展和進步。
關鍵詞:深度學習;策略;教師;數學教學
一、 引言
培養數學基礎知識扎實的學生要從小學數學學習開始,學生學習數學知識需要掌握自主學習方法,需要深刻理解數學概念和公理,并且能夠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問題。要達到數學教學要求,需要教師不斷革新數學教學手段和方法,需要教師采用深度學習教學模式,并且根據深度學習實踐,總結深度學習教學策略,以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通過學生深度學習數學知識,學生逐漸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成長為具有數學核心素養的人。
二、 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目標
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目標就是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以及概括、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深度學習的目標為出發點,對課堂教學進行創新和改革。
(一)以理解為前提
小學生學習數學科目,要以深刻理解數學知識為前提條件。從公式的推導和演算,到明白一個基本的數學符號的作用和原理,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學生只有對數學知識真正理解透徹了,才算對數學知識有了初步的掌握。理解的對立面就是囫圇吞棗、一知半解,這種看似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其實并不能做到對知識的準確把握、準確書寫、準備表達、準確聯絡。理解需要記憶,需要牢記有關概念,這種記憶是建立在多維基礎上對數學知識的沉淀。
(二)以總結為手段
學生除了理解數學知識,還需要總結和概括,形成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數學概括就是把舊知識和新知識進行無縫對接,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整合在一起,建立數學知識之間的因果關系,根據數學知識之間的各種聯系形成學生自己的一個知識脈絡,學生在每個知識點上配有相應的例題和解釋說明。總結數學內容的所有數學概念,把這些數學概念歸納成一個數學思維導圖,一個清晰的數學知識邏輯就形成于學生的頭腦里了。
(三)以運用為導向
數學知識掌握好壞,可以通過數學知識的實際運用進行驗證。運用舊知識推導新知識,利用新知識復習舊知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習題,精確把握數學練習題中對數學知識的蘊含;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踐問題,學習識數的小學生可以按照數字大小找到電影院里的座位,知道自己家的樓層,高年級的學生可以到超市購買一些學習用品,進行找零錢的練習。還有許多日常生活需要學生應用數學知識,學生能否運用數學知識進行實踐體現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水平。
(四)學會學習
數學概念抽象難懂,學生通過掌握一些數學學習方法,可以有效地學好數學,解決數學問題。學生可以從教師處學會學習方法,學生也可以通過練習習題,不斷總結數學學習規律掌握學習方法。老師常講的方法有上課注意聽講,下課復習和預習,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學生可以自己總結數學知識點,推導數學公式,演算數學定律,求證數學定理。
三、 深度學習視角下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
深度學習視角下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對學生和教師都是一場革命和顛覆。學生的學習理念和教師的教學手段都需要重塑。對學生的意義在于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和科學研究的嚴謹性,對教師的意義在于鼓勵教師創新課堂教育,健全教學手段,對教師教學提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把教學的壓力轉變成動力,最終提高他們的數學教學本領。
(一)對學生的意義
深度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辯證批判能力,可以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方式。學生深度學習能力是逐漸形成的,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深度學習模式有利于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深入理解,有利于學生探究數學學習的規律。
(二)對教師的意義
學生達到深度學習數學的水平,教師才算實至名歸,才真正做到“授之以漁”。教師的職責就是授業解惑,解答學生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在數學知識講課過程中,要把數學知識教給學生,深度學習教學模式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和效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要不斷地進修和學習,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數學知識的廣度。深刻理解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遇到的困難和阻力,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知識的信心,建立學習數學知識的方法。教師是學生的領路人,鼓勵和耐心是教師的兩個法寶,教師要鼓勵學生不斷探索數學知識,進行數學方面的社會實踐。
四、 深度學習視角下小學數學教學的策略
教師深度學習視角下進行數學科目的教學,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數學教學水平,其次要采用正確的教學策略達到深度學教學的目的,讓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知識,并能夠輕松應用數學知識進行解題運算和社會實踐活動。
(一)學生講解策略
通過判斷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和能否運用已經學習的數學知識,就可以準確斷定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學生可以對數學知識進行自主講解,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和準備的例題進行演講,達到理解和復習運用數學知識的目的。通過分析學生的講解過程,教師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學生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根據學生講解存在的問題,和學生進行交流,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最終讓學生深刻理解自己錯在何處。學生經常會有一種“頓悟”的感覺,他們突然對數學知識點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達到通曉數學知識的精髓。學生講課之所以可以達到理解數學知識的效果,主要是因為學生在講解過程中,會不斷地思考問題,理清思路,逐漸接近數學知識的大門,對數學知識的前因后果有了充足的感受。學生講解策略就是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加工過程。學生講解知識時,教師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肯定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對學生沒有掌握的知識要耐心交流,并且告知學生,存在不懂的數學知識是正常的現象。教師引導學生摒棄他們沒有學會一些數學知識而產生的畏難情緒和自卑心理,讓每個學生在學習數學時,都能分享學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