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榮
【摘要】隨著2017版《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的正式頒布,對高中生物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提升,更要注重培養他們的生物學核心素養。作業作為學生學習的一個有效手段,教師只有立足核心素養視角設計校本作業,才能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才能提升學生的生物成績。文章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分析了生物核心素養的表現,簡述了校本作業設計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作用,并對核心素養下高中生物校本作業設計和應用進行了深入研究,以希望在有效教學策略的推動下可以深化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進而推動學生生物素養的形成。
【關鍵詞】核心素養? 高中生物? 校本作業? 設計與應用
【基金項目】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開放課題:“基于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的高中生物學校本作業設計與應用”,課題立項批準號:KCZ2020053)。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2-0107-02
一、前言
生物作為自然學科的重要分支,開設多樣化的校本作業對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幫助學生查缺補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時還能通過作業設計促進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發展。那么,如何立足本校學生特點設計出體現生物核心素養的校本作業呢?這是當下廣大生物教師的重點研究課題。
二、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表現
(一)生命觀念
生命觀念指的是學生對生命現象的特征、關系進行的分析,它對學生理解大范圍內的生命現象有著積極的作用,生命觀念包含結構和功能觀、進化和適應觀、穩態和平衡觀、物質和能量觀。
(二)理性思維
理性思維以邏輯和證據為根本,它是一種為事物或問題開展深入分析并能夠抽象概括的思維。學生理性思維的發展有助于他們運用歸納、推理等方法探究生命軌跡和規律。
(三)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是學生生物綜合能力的體現,同樣是學生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發展的重要渠道,要求學生從科學視角觀察生命現象,以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
(四)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指的是學生基于自身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參與社會生物話題的討論,并嘗試用生物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生物學習,學生要能夠關注生活中的生物,并利用科學知識辨別迷信,同時做好健康生活、環保意識的宣傳。
三、校本作業設計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作用
(一)促進學生生命觀念的形成
生物學習的核心就是把握生命的本質。學生生命觀念的形成一部分來自自身理解,一部分來自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優化生物作業,可以讓學生在深入學習過程中增強對生命的理解。為了推動學生生命觀念的形成,教師就要擺脫傳統作業的設計方式,鼓舞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對生物材料的搜集和分析把握細胞結構,只有明確外在結構,才能對其功能進行全面的認識,才能強化學生的結構和功能觀。
(二)促進學生理性思維的發展
所謂的理性思維指的是學生依托抽象思維在整合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對事物本質及其規律的認識。生物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的學習,更要注重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而教師指導學生對生物模型開展分析,可以幫助學生把握事物的內在關聯,可以促進學生理性思維的發展。
(三)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大量的生物原理都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培養高中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不僅可以深化他們對生物概念的理解,還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動手能力。與此同時,在學生的實驗探究中還能體會到生物學家的艱辛探究歷程,進而促進自身探究能力的發展。比如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的作業設計,教師可以立足文本教材,鼓舞學生基于遺傳規律完成育種實驗設計,并將自身的實驗方案、過程以及結果和大家交流。
四、核心素養下的高中生物校本作業設計和應用
(一)設計開放型作業,發展學生科學思維
現有的許多高中生物作業,形式單一,內容枯燥,很難提起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更無法將作業的教學功能發揮出來。核心素養下的校本作業設計,教師可以走出課堂和書本的局限,設計開放型作業,進而調動起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并讓學生在完成作業中促進自身思維的發展,進而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形成。例如在學習2019版人教版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5章第4節“光合作用與能量轉化”的時候,主要目標之一為:讓學生嘗試提取和分離綠葉中的色素,簡述綠葉中色素的種類及功能;運用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念,解釋葉綠體適于進行光合作用的結構特點以及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因素。為此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的開放型校本作業:讓學生選用植物葉片,并說明原因?然后基于自己的實驗材料做出實驗結果預設、實驗方案設計等并保證實驗的完整性,同時學生要基于自己的實驗現象給出分析。在這樣的校本作業設計中可以幫助學生明確重難點,可以對學生的課堂知識起到很好的鞏固作用,進而深化對影響光合作用強度因素的理解,以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
(二)基于小組合作設計校本作業,推動學生生命觀念的形成
在高中生物校本作業設計中,不單要明確新課改的教學要求,更要立足核心素養這一視角設計,除了個體作業之外,教師還可以設置小組合作作業,以強化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為此,教師要基于生物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小組合作生物作業,并引導學生利用歸納、推理、建模等探尋生命軌跡和規律,以推動學生生命觀念的形成。比如在2019版人教版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4章第1節“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這節生物知識點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從學生情況出發設計小組作業:任務一:基因是如何對生物體性狀起作用的?由小組代表完成表述;任務二:DNA是如何將遺傳信息傳遞給mRNA的?請同學們合作嘗試解答;任務三:DNA將遺傳信息傳遞給mRNA后,后者會通過核進入到細胞質內,那mRNA如何指導蛋白質合成?轉錄得到的RNA依然是堿基序列,而不是蛋白質,那RNA堿基序列如何變為蛋白質中的氨基酸種類、數量和排列順序呢?請大家在小組內完成交流和探討,之后再和其他小組進行分享;任務四:課前設置小組任務,引導學生完成RNA模型構建,并付諸講解;任務五:請同學們將自己課前收集到的更多關于本節內容的資料和大家分享。如此,通過課內和課外的結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遺傳信息轉錄和翻譯的過程,可以促進學生生命觀念的形成。
(三)設置實驗校本作業,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核心素養背景下的生物校本作業設計,教師要從生物教學的特點出發,設置實驗型作業,引導學生的自主操作,使其在實驗探究中挖掘生物現象,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因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實驗類型的校本作業,引領學生探究生活中的生物,并指導學生對生物現象開展觀察、分析和交流,在學生的思維碰撞中提升自身的科學探究精神。比如在2019版人教版必修1《分子與細胞》“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生物實驗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摒棄以往的實驗材料,積極創新實驗方案,為此教師提出了如下三個實驗問題:(1)不同綠葉植物葉片中色素種類、含量;(2)同一植物不同部位葉片色素、含量;(3)非綠葉植物葉片色素與含量。然后鼓舞學生走出教室、走向校園搜集綠葉植物,然后在學生的實驗開展中,他們會根據濾紙條沒入層析液的現實問題,改裝層析裝置,自制分離器,在這樣的實驗作業設計中提升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強化了學生的科研素質。
(四)設置生活校本作業,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意識
生物是一門和現實生活有著密切關系的學科,而且新教材編者也融入了更多的生活元素,現實生活中更是可以看到諸多的生物現象。立足核心素養設計高中生物作業,可以從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周邊生物現象開展分析和調查,并基于本地生物資源特征,嘗試利用生物知識解決,并鼓舞學生進入到尊重生命、環保意識的宣傳中來,以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
比如在2019版人教版必修2《遺傳與變異》第5章第3節“人類遺傳病”這節生物內容的教學中,待學生掌握基本知識點之后,可以組織他們利用課下時間以小組為單位調查周圍常見的遺傳病,比如:高度近視(600度以上)、紅綠色盲、白化病等,為每個小組設定10個家庭或家系中遺傳病情況調查任務,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基于調查計劃—計劃開展—材料分析和整理—總結結論—撰寫報告等流程開展,以讓學生對遺傳病知識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時學生還要基于自己的調查結果,做好優生優育、禁止近親結婚的宣傳工作,以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
五、結束語
我們只有付諸足夠的耐心,逐步將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精神、社會責任滲透到生物作業設計中去,才能通過生物作業推動學生良好品格、生物能力的發展,才能為他們未來的成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綜上所述,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生物校本作業設計對教師、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認真研讀新課改教學理念、還要深入把握新教材特點,領會新高考的評價標準,明確以學生發展為導向的教學原則,同時還要加強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但高中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我們只有加大探索力度,加大校本作業設計的研究力度,才能總結出更全、更好的校本作業設計方法。
參考文獻:
[1]陳麗梅.核心素養下高中生物校本作業的設計原則[J].當代教研論叢,2020(3):18-20.
[2]陳麗梅.核心素養下高中生物校本作業的設計研究[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19(6):122-124.
[3]田原.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下的作業有效設計[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8(21):113.
[4]萬曉軍.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校本作業設計的探索[J].開心:素質教育,2014(3):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