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
【摘要】為充分挖掘高職《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的思政元素,充分發揮課程在立德樹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在課程實踐教學中,挖掘了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各章節的思政元素,提出了以校友案例、熱點人物、政策分向等為資源的課程思政案例設計邏輯理路。
【關鍵詞】職業生涯規劃? 課程思政? 教學案例
【基金項目】紹興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度課程建設項目《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課程思政示范課》(課題編號:20210401)。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5-0152-02
當前,高校課程思政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深化課程思政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時代賦予新任務。高職院校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有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和創業教育三部分內容組成。筆者結合教學實際,結合課程思政要求,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把課程思政元素融入進去,按照課程教學內容順序,以下對相關章節的思政案例教案的實施過程進行了具體描述與分析。
一、案例一:“生涯喚醒”中挖掘思政案例元素
“生涯喚醒”這一章節中的大部分生涯理論來之美國,如帕森斯特質——因素論、霍蘭德類型論、MBTI性格論、CIP認知信息加工論等生涯選擇性理論,明尼蘇達工作適應論、舒伯生涯階段論、后現代主義生涯理論等發展性理論,但這些生涯理論僅限用于對生涯咨詢、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等方面的指導與咨詢,來自于心理學的研究范疇,相對研究視閾較為狹窄,理論指導的局限性比較明顯。在生涯喚醒這一內容中,很多教材往往采用勵志成功人士案例,筆者在這一部分要求學生做“生涯人物訪談”工作任務前,結合所在學校六個分院具有典型代表的職場精英、創業明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等鮮活真實接地氣的案例觸發學生的家國情懷、敬業精神。另外,新冠疫情涌現出的各類先進人物事例,如鐘南山、李蘭娟等抗疫英雄,張文宏、張定宇等抗疫專家學者,將他們的人物成長過程、生涯經歷、家國情懷、敬業精神與學生分享,這些都給生涯喚醒提供了大量的思政元素,都會讓學生感動,觸及到學生靈魂深處。
二、案例二:“自我探索”中挖掘思政案例元素
自我探索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生涯喚醒后進行自我探索的章節。自我探索認知是發現自己、接納自己,引導學生“向內看”的重要自我認知的環節。自我探索主要是從興趣、性格、能力、價值觀四個方面進行自我探索。這四部分的探索與認知在當下生涯規劃課程教材中已描述得非常深入與到位。在興趣中講述霍蘭德興趣類型理論,性格中講述MBIT性格理論,在價值觀中往往采用價值觀澄清的方法等。這是一章節中傳統教學過程,表面上看似乎已完成了對學生自我認知的教學。但實際上我們認為大學階段是學生可塑性很強的階段,他們尚處在興趣養成階段、性格優化階段、價值觀培養階段與能力提升階段。筆者在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從興趣到志趣的演進過程,將興趣與遠大志趣相結合,才能將興趣發揮到淋漓盡致。價值觀澄清是與主流價值觀的有效對接更是探索價值觀需要掌握的內容。能力過程中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能力更為重要。雖然性格沒有好壞,但要察覺性格中的弱項,有意識優化性格特點,以上這些都是學生自我探索學習后需要去做的。
三、案例三:“探索工作世界”中挖掘思政案例元素
“探索工作世界”中引導學生通過訪談法、文獻法、撰寫生涯人物訪談筆記等多種途徑,讓學生認知外部職業環境,如行業、組織單位、職位和崗位等內容,讓學生對外部工作世界有個初步認知。高職教育培養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一線人才,很多同學由于對工作世界的認知比較模糊,存在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想法。部分高職學生往往會選擇心理期望較高的行業、單位或職位去了解,如國企、外企、500強等單位,如CEO、經理、白領等職位。但是高職學生剛入職的行業、單位、職務都不能達到這樣的水平,所以在授課過程中要把一個全面、真實、豐富的外部工作世界展示給學生,告知學生要理性選擇行業、職業,在授課中把學校最近1~3年的年度就業質量報告分享給學生,緊扣就業信息最新變化,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學長學姐去了哪里就業。結合教學視頻,視頻素材采用新時代大學生回鄉創業等事跡,告知學生勞動無貴賤、行業無尊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道理。
四、案例四:“學業規劃”中挖掘思政案例元素
學業規劃是課程中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也是學生在校期間重要的工作,高職院校在課程安排中往往是第一學期安排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第四學期或第五學期實習前的一個學期安排就業指導課程。學業規劃在新生進校后第一學期就開始,這樣比較科學。筆者個人認為,高職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已占據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培養學生完整人格、鍛煉學生批思能力、精神成人教育是高職教育的價值固守和目標追求,高職教育不能陷入僅以專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孤立模式,更應加強對通識課程教育。因此在學業規劃這部分內容中,要嵌入愛國主義教育、黨性教育、黨史學習主題教育、信仰教育等思政教育元素。多舉那些將就業與國家命運、時代要求、社會責任相結合的典型案例。比如大學生生村官帶動貧困地區奔小康、參與國家扶貧工作等案例分享。
五、案例五:“就業去向”中挖掘思政案例元素
在這一章節講授中,教師往往會介紹學校往屆優秀畢業生的就業去向。通過個人努力躋身熱門單位是可以給學生講授,提倡知識和能力等學習提高積累的過程,但不能單單把就業結果作為唯一導向來引導,引導學生向標桿企業就業是沒有問題,但對那些支援西部、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等基層就業工作,授課教師往往忽略這方面的講解,或者不重視這些就業去向的介紹。筆者結合所在學校涌現出學生下基層就業典型案例,結合教育部全國高等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出版“閃亮的日子,青春該有的模樣”的《大學生基層就業典型人物事跡》與學生分享。通過這些基層就業典型人物事跡,告知學生扎根基層,不忘初心。
六、案例六:“職業選擇”中挖掘思政案例元素
越來越多高職學生參加專升生考試進入本科院校繼續深造求學。在升學指導中講授升本技巧、本科院校與報考專業情況,很多學生狹隘地認為考上本科就業機會就會多,這是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背離的。實際上攻讀本科,繼續深造求學是讓學生提升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為國家和社會做出更大貢獻。在授課中可以更多告知學生當下就業市場情況: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選擇相互錯位,一方面畢業生不容易找到自己期望的職位,而另一方面用人單位招聘不到合適的大學畢業生,用工荒現象持續存在,這主要是畢業生在選擇職業或工作崗位時過于完美化追求造成的。要引導畢業生如社會責任、家庭擔當等方面因素去考慮。可以選擇如吉林大學多年從事地球探測科學的黃大年教學團隊等先進事跡,讓同學們知道將自己職業選擇和國家責任相聯的價值所在。
七、案例七:“就業流程與就業權益”中挖掘思政案例元素
就業流程與就業權益是課程中的規定內容。這一部分教學中主要講授學生畢業前必備的就業手續、就業流程與就業過程中權益保護等方面內容。在講授中除了告知學生畢業前所需要辦理必備手續和具體就業流程外,還要重點對學生就業權益中的就業誠信等方面進行教育。就業誠信是指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簽訂三方協議后,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本著誠實守信的原則,遵循契約精神,在就業中以個人利益為中心,隨意違約與毀約,違反三方協議等就業誠信缺失的問題,筆者以這方面案例為舉例,教育學生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類社會進步、延伸的重要價值導向,就業誠信也是一樣。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工作已經開展了近三年,很多高職院校在課程思政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嘗試,做了大量的探索與研究工作。但在具體教學實踐工作中,能否真正實現文件中所要求的課程思政目標與要求,能否真正做到“三全育人”,還需進一步探索與研究。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工作在制度上已經有了充分保障,是要把課程思政真正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去,而不是僅僅落在課題項目和論文等形式上,要充分發揮教師主觀能動性和課程思政主體性作用,不忘課程思政初心,牢記課程思政使命,把課程思政真正體現在每一堂課中、每一個教案中,將思想政治真正融入課程內容中去,真正做到立德樹人。
參考文獻:
[1]曲天明.高校專業課融入思政的課程體系建設創新模式研究——以《國際經濟法》課程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20(1)
[2]張巨武.《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
[3]張萬楨,李志梅.課程思政融入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探究——以數據庫管理系統為例[J].教育觀察,2019(11)
[4]何莉輝.《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案例設計[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1)
[5]劉剛,張恒,馬瑩,宋其圣,苑世領,孫國翠.大學有機化學實驗課程中的思政案例設計[J].大學化學,20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