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思政與各課程協同并進,是當前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一大體現和有效途徑。使課程思政融入各類課程的教學環節中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修養教育都具有極大作用。高校落實課程思政教育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財經類教材作為高校重要教材之一,其教材質量的好壞關系著高校對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以及思想政治的教育。目前高校財經類教材存在著師生對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認識不全面,教材缺乏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高校對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不夠,且不能有效把握課程教學三步走;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與能力不足等問題。為此,本文針對以上課程思政融入課程所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的高校教材高質量路徑探究,僅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 高校財經類? 教材路徑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1-0027-03
一、課程思政融入各類教材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明確指出:“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此后,教育部便對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提出要求,要讓課程思政融入各類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使得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與文化知識共同發展,高校是培育全面發展人才,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陣地,將課程思政貫徹育人的全過程是實現二者的重要手段。
21世紀是一個信息紛繁的時代,高校承擔著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責任,為學生創設科學正確、符合本國國情的思政教育,將課程思政與各類專業課程相結合是學生明辨是非、完成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徑,需要高校各方面的教育合力來共同推進,以此形成課程支撐專業,專業支撐學科,各學科課程之間相互協調,相互補充的育人架構,讓每個學生在發展品德修養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經濟的不斷增長,財經類專業也越來越受到關注,財經類教材作為高校重要的教材之一,其影響力是不可小覷的。課程思政與各課程協同創新,財經類教材也不例外。從課程思政角度出發,做好專業課與思政教育,共同推進,無論是對社會個人國家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課程思政呈現在高校財經教材中存在的問題
高校各類課程都肩負著傳授學科知識,培育專業技能技術的責任,財經類課程,作為高校重要專業之一,也肩負著此職能,同時各課程也承擔著對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道德修養、科學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因此,財經類教材要積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文素養、科學精神、國家意識形態等與課程教材緊密聯系,以達到對學生全面的教育。
經相關文獻資料整理與調查,發現財經類教材與課程思政融合教學時存在以下問題:
1.教材中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認識不足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指出,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有家國情懷,有文化素養,有道德修養,有政治覺悟的高質量人才,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落實“全課程育人”。然而在當前高校財經類專業中,并沒有樹立好這一理念。由于目前高校均設有專門的課程思政課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與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念》等,使得高校學生和教師都認為專業課就是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課程,思政教育是另一個專門的課程學科。這樣對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認識欠缺,導致了師生都只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當做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任務。如此一來形成了各課程之間看似各有所重,各司其職,卻又毫不相干。長而久之,很難實現財經類課程與思想政治協同發展。課程是教授學生專業知識的主要渠道,同時也是為學生樹立思想政治理論的渠道,唯有二者兼顧,共同推進,才可謂是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2.教材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不足
關于財經類教材,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存在著表面化、泛泛化等問題。高校教材的采用應當是與時俱進的,符合當下時代的。財經類教材更是如此,而財經類教材思想政治元素的來源更應是當下的科學思想,在此基礎上注重元素與專業知識的關聯,是完成教書育人的重要途徑。當前高校中一說到課程與思想政治相結合,多數老師便拿出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淺顯的提幾句,認為這就是專業課中的思想政治體現和意識。然而隨著國家的發展,全球化的推進,是否對某些經濟案例分析時唯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體現思想政治是有待商榷的。而面對一些國外經濟案例的分析時,對于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與運用更是忽略不計。其次,思想政治元素必須是在對課程本身知識結構的深刻把握上進行挖掘的,唯有在知識傳授技能技術上進行的思想政治價值引領,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思想政治元素挖掘的泛而簡之,使得學生在大道理的虛無環境中浮浮沉沉,沒有學到有用知識技能的同時,也沒有正確把握思想政治內容。
3.課程內部協同不夠
課堂是各門課程實施的陣地和渠道。課堂有三類,一是專業理論知識課堂,二是實踐課堂,三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媒體作為一種新興課堂開始走進學生的視野。如此一來,課程的完成是由三者相互協調共同推進,不論是專業知識技能還是思想政治教育都需要三者縱向的協同共進。當前高校更多的趨向知識化的課堂,課堂重在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為促進大學生就業滿足市場需求,更是將技能技術看成重中之重,對于學科的價值引導避重就輕,使得知識能力價值向前兩者傾斜。這樣的高校學生培養方案并不能達到國家對人才的需求。這樣對第一課堂的傾向,會導致教師和學生對第二、三課堂中任務價值錯誤的實踐和判斷。如第一課堂沒有得到思想政治理論的正確傳授,使得學生對第二課堂的各類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的出發點不正確,行動表面化、泛泛化,對第三課堂存在沒有正確的判斷與抉擇等問題。
4.教師課程思政的意識與能力不足
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是立德樹人的主要承擔者。高校財經類學科教師所具備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為師者立德樹人的把握都深深地影響著學生各方面的發展。目前,部分高校財經類教師對本專業知識技能有較強的把握,但當要求其將課程思政帶入課堂時,便顯現出表面的提及思想政治,沒有積極主動地去對課程思政的設計,將其看成一個形式化的政治任務,沒有較強的思想政治意識,且完成課程思政的內部動力較差。
三、課程思政是高校財經類教材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1.重視教材選用以立德樹人為教學目標
國家教材委員會主任劉延東提出,教材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事關國家未來發展。必須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引導,重視學生個性發展的同時,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精神文化傳承等,與之共同推進。要在滿足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的同時,注重與國際的接軌。注重教材思想性、科學性,時代性的特性。財經類教材目前顯著的大多數來自于國外,這樣的外文書籍幾乎沒有中國思想政治內容,這就需要高校在選用教材時,適時地與本國相結合,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認真審核對書本持有的錯誤觀點和思想,堅決抵制、摒除。且目前部分高校均由本國作者所編撰的教材,這就要求高校對新教材的編撰,有意識地、系統地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將其貫穿全書,作為考核的重點。教材中思想政治元素的運用一定是與時俱進,且與知識點相聯系的,如此才能讓學生對知識與思想都有切實可尋的蹤跡。在借鑒各國教材建設時,要彰顯中國特色,中國智慧和中國價值,讓學生在學習的進程中堅定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是財經類教材重要發展路徑之一。如此一來,教師在教學中明確思想政治也是專業知識教學的重點,把立德樹人切實落實在教學中,讓教師的教學目標不僅僅只是針對某一課程或課時,而是著眼學科的整過程,不僅加強了知識技能的系統連貫性,還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也使得師生共同增強了對課程思政功能的認識。
2.全面把握課程資源,充分挖掘課程思政元素
財經類專業因其與國家經濟,國際經濟發展息息相關,且過去由于國外發展與本國發展的差異,我國財經類教材在對外國教材的使用和翻譯編撰都較多。但不論是外國教材還是本國自己編撰的教材,其中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資源、人文精神等。20世紀的今天,無論哪一科目的學習都需要與時俱進,結合實例才能更深刻的把握知識內容。高校要全面把握課程資源,將教材中先驅們勇于探索、刻苦鉆研的高尚德行和精神品質,人類對智慧與技術的堅持不懈和追求,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都充分挖掘出。在實際案例中清晰易懂的與知識技能相結合,潛移默化地多進行學生的思想品質塑造,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及思想品德,且要重視課程思政的協同教育,把握好三類課堂,讓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全面地貫穿學生的理論學習,實踐學習和信息判斷能力培養。
3.加強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意識與能力培養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一切教育教學工作的展開者,對教師入校嚴把關,才能對學生學習嚴把控。教師入校要將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唯有思想政治方向正確的教師,才能將正確的思想教給學生。嚴格師德建設才能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意識是指引一個人學習進步的指揮者。加強教師育德意識和能力的培訓與考核,是完成教書育人的重要前提,其次要激發教師發展的內在動力,教師職業發展的不竭動力是終身學習,高校要對教師的職前培訓,職中學習與發展都有系統的考核制度,讓教師在專業發展的過程中以思想政治素養提高為核心,大力支持教師的教學科研,推送優秀教師參加各類培訓與學習,讓他們得到自我價值實現的同時,在職業進程中堅定理想信念,具備較強的思想政治意識,擁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張洪君,王臣申.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財經類教材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出版,2021.
[2]周根紅.高校教材出版現狀與高質量發展路徑——以新聞傳播學類教材為例[J].中國出版,2019.
[3]祁小冬,新時代高校教材出版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傳播,2020.
作者簡介:
張艾靈(1968年12月-),女,漢族,福建福州人,? 本科學歷,教授,研究方向:企業稅收籌劃,企業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