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剛
【摘要】構建生態數學課堂,提升學生學習活力是基于中學生數學學習中的機械性的死板式的學習方法中提出的一種全新的數學學習思想與方法。在生態數學課堂上,學生的數學學習是積極主動高效的,學生的學習活力是強勁的,學生的生命狀態是昂揚奮進的。從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習興趣契入,抓好課堂教學基礎的根本,以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為抓手,讓學生在學思結合中去認識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數學思維? 生態數學? 學習活力?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1-0136-02
一切學科教育都是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一切學科教育的背后都滲透著支撐人的長遠發展的理念、方法以及思考力等,這些構成了學科教育的內在屬性與本質。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中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能為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奠定重要的基礎。”因此中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應致力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通過數學課堂,學會學習,學會思考,繼而不斷提升學生學習活力,為學生后續學習奠定基礎,同時也為學生走向社會的生活實踐能力蓄力凝思。在中學階段,以數學課堂為抓手,構建生態數學課堂,提升學生學習活力,激發學生學習內生力,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天地中感受到數學的樂趣與奇妙。中學階段,特別是對于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同學,應該著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給予學生數學學習的方法與思維力,使得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感受到數學思維所帶來的幸福與美好。生態數學課堂完美地詮釋了數學思維帶給人的智性思維的增長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素養。
一、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切的基于人的發展的最根本的方法都是人的自我發展的主動性所帶來的自我內部的深刻的變革,也就是人的學習發展是自我主觀良好意愿的達成,盡管諸如管教、監督這樣的外部因素能夠促使人的學習發展的達成,可是外部因素僅僅是必要條件,內部的因素才是根本性條件。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通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主動學習中成長,讓學生在主動學習中去認識數學的神奇與美好。
部編教材七年級數學上冊的《有理數加法》對于剛入中學的學生而言,要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有理數,有理數的加法的原理是什么,只有讓學生明白了這一數學概念的原理方法后,他們才能夠得心應手地熟練地去解決具體的數學問題。在教授這一章節的知識內容時,給學生布置好預習任務,讓學生在預習中先去自主學習,在預習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自己有哪些不理解的問題或者概念,這樣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學生可將自己在預習學習環節中遇到的問題拿出來和同學、老師進行交流討論,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會加深對這一知識點的影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就是基于預習過程中所養成的一種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習慣和意識,在這樣的思考探究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被激發,會發現學習的背后隱藏著某種樂趣。班上有幾位數學學習比較差的同學,入學伊始,他們不按時交作業,數學課上不愿意積極思考,厭學情緒十分嚴重。面對這種情況,從他們學習的興趣點著手,給他們布置了一些特別簡單的有趣的數學習題,讓他們在數學游戲中去認知數學,剛開始,他們很不以為然,只是按時完成學習任務,慢慢地,他們發生了令人欣喜的變化,他們不再套討厭數學課程,他們上課時神情專注,能夠認真的去完成一些簡單的數學題。因此,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和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相互生成與相互激發的,只有具備主動學習的能力,才能發現自己的興趣點,也只有對學習擁有了濃厚的興趣,才能更加主動地去學習。而數學課程給予他們的僅僅是一種思維與能力。
二、以課堂教學為基,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中學階段的數學學習中,課堂教學是基礎,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才是數學教學的根本。一節課的學習,不僅僅是訓練學生的解題思路,讓學生獲得高分,而是教會學生知識遷移運用的能力。以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的《有理數加法》的教學為例,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到有理數加法的本質特點,要讓學生明白有理數加法和小學階段所學習的自然數的加法的根本區別,自然數的加法是一種累積式的疊加,是數字的積累,隨著數字的增多其總和只會增多不會減少,而有理數的加法不是這樣的,有理數的加法中幾個既有正數的相加也有負數的相加,在數字的疊加中其總和有可能會減少。因此有理數的加法其本質不是普通的自然數的疊加累積,而是代表并呈現了事物發展運動的規律。當一個物體作左右方向的運動時,就有了正負概念之區分,讓學生在正負概念中去認識和學習有理數的加法。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先讓學生明白自然數的加法的特點,再讓學生來學習有理數的加法。這樣的學習既便于學生很好地接受掌握新的知識點,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比較學習的思維方法,能夠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如果單純地就知識教知識,讓學生牢記概念與數學公式,不去進行深入思考,這樣的數學課堂學習給予學生的僅僅是數學知識,而不是數學思維,學生也無法用數學思維去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當學生學會了用課堂上的數學知識去思考和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時,數學課堂就有了生機和活力。因此課堂教學是基礎,教師要把握好、利用好數學課堂教學這個基礎,去開發提升學生的思維力,讓學生在思考中去獲得學習的主動權,讓學生在思考中看見未來的無限。
三、學思結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學習過程中離不開積極的思考探究,中學階段的數學的學習尤為如此,如果不積極思考,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樣的學習是無效的,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與思考是相互生成與相互激發的。一味地學習卻不知道思考,學習就會成為一種機械活動,一味地思考而不去學習,這樣的學習只是空中樓閣。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積極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要積極努力地去學習,在學習與思考中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認知視域。對于中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學思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去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只有基于學思結合的課堂,才能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數學課堂才會變得生動而充實,更有課堂實效。
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的《有理數加法》的教學中,在進行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時,不是直接給學生教知識,而是先讓學生做數學游戲。給學生創設有關運動位移的數學游戲,讓學生通過數學游戲去發現數學問題,然后就這些數學問題進行討論。有了數學游戲這一學習任務的熱身,在后面的有理數加法教學中,學生的表現特別優異,他們不但能夠很快地、輕松地進入學習狀態,而且也發現了有理數加法的規律,學生學得特別輕松愉快。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學習效率、教學效率都出奇得高,整個課堂氛圍給人如沐春風之感,這樣的課堂讓人欣喜。學思結合的數學課堂能夠讓學習真實地發生在師生間,能夠讓數學的學習持久地作用于學生的心靈,學生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是幸福的。
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讓數學生活化
中學階段的數學學習除了積極有效的主動學習意識、學思結合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外,還應該讓學生將數學的學習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通過一些課堂上的數學活動不斷積累經驗,進而在生活中去發現和解決一些數學問題。數學活動經驗是建立在對課堂數學知識熟練掌握的基礎之上的,只有對課堂知識的純屬把握,才能夠將所學知識遷移應用于生活實際。因此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去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數學學習生活化,能夠讓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
比如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的《有理數加法》,在學生學習完這一節的內容時,讓學生思考,通過有理數加法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啟示,你能夠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哪些生活問題呢?起初,學生對待這樣的問題似乎如墜云霧中,他們茫然無措,不知如何作答。于是教師做這樣的引導,當你做了一件好事,老師即將對你提出表揚時,你卻犯了一個錯誤,這時老師對你是表揚呢還是批評呢?有一位同學說,功過相抵,不表揚也不批評。盡管這位同學的回答沒有從就事論事這一角度出發,可是他卻用簡單的有理數加法這一數學問題回答了這個問題。在教師不失時機的引導下,學生展開了積極而熱烈的討論。有些同學說他從有理數的加法學習中認識到了生活中面對逆境和困難應積極有為,用自己的毅力和勇氣跟困難挫折進行搏擊,有些同學說他從有理數的加法學習中感悟到了適時的交換調整可以改變位移的方向……在這樣的討論學習中,學生的思路開闊,他們也變得喜歡思考了。因此在數學課堂學習中,要讓學生學會積累數學活動經驗,讓數學學習生活化,不但教會學生去認識和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更讓學生明白一些生活中的數學哲理。讓學生在對這些數學哲理的感悟中獲得一種人生的啟示或方法,進而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中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要從教學的思維方法的層面去對固有的傳統的一些教學方法進行革新,牢牢抓住課堂教學這個根本,為學生的學習創設多樣的情景,給予學生多角度多層面的思考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只僅僅給予學生學習的現成結論,應該教會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只有基于這樣的課堂教學意識和教學思想,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才能獲得終身學習與發展的能力,學生才能夠不斷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變化。
參考文獻:
[1]朱國森.開發游戲資源,構建數學活力課堂[J].江西教育,2020(36):59.
[2]譚曉玲.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探討——以“有理數的加法”教學為例[J].數學教學通訊,2021(2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