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娟
摘 要:合唱是中小學音樂課程中最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同時也是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學工作的重難點,因此農村音樂教師務必要提高對合唱教學的重視程度,用最為合理有效的教學方式對中小學生進行教學,從而提升中小學音樂教學的質量。本文主要針對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如何提升合唱教學的有效性展開深入討論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合唱教學;農村音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3-01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3.078
隨著教育行業的不斷改革更新,人們越來越注重素質教育,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給予了強烈關注。在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合唱教學尤為關鍵,能夠培養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音樂表演能力、配合能力等。然而現如今農村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依然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所以,研究探討在農村中小學音樂課堂中如何提升合唱教學的有效性有重要意義。
一、中小學音樂課堂開展合唱教學的現狀
(一)教學觀念落后
近年來,盡管人們越來越注重素質教育,但由于大部分學校、家長以及教師都將關注點放在了學生的知識學習和各類考試上,對音樂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中小學音樂教學地位遠不如語文、數學等基礎學科。對于合唱教學,一些教師的觀念較為傳統和落后,認為合唱就是讓學生一起唱一首歌,所以課堂上也僅僅是要求學生共同將所學歌曲演唱出來即可,不僅沒有注意教學形式的運用,也不關注合唱教學是否有效,中小學音樂教學質量也因此受到影響。
(二)學生畏懼合唱
由于中小學生對音樂課的理解就是單純唱歌,導致很多中小學生雖然喜歡唱歌卻不喜歡音樂課,主要原因是他們不愿意學習枯燥乏味的音樂常識和樂理知識,不想進行單調的音樂合唱練習。而合唱在通常情況下所劃分聲部較多,且每一個聲部的發音都有很大不同,在實際演唱過程中需要合唱團內的每一個學生的積極配合與重復練習,該流程比較乏味,所以導致學生們一致認為合唱難度較大,從而對合唱產生畏難心理。
(三)缺乏正確的歌唱方法
一些農村中小學學生只會用自然聲歌唱,不會運用氣息,高位置演唱時經常出現跑調的情況。對于中小學教材上很多歌曲中的高音部分的音準,學生無法順利達到,只能通過降調完成,導致部分學生不得不低八度演唱。還有一些學生不會區別真假聲,也就不會運用真假聲,導致音準存在問題,合唱時必然存在一定困難。
(四)地域發展極不平衡
中小學音樂的合唱教學與地區有很大關系,尤其是農村與城市的差別最為明顯。城市中的中小學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合唱團、專業的音樂教師和相關音樂設備,同時還會參加一些演出活動等,其合唱水平已經達到多聲部或者無伴奏人聲合唱的表演形式。然而對于一些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學生和家長,對音樂課的重視還不夠,且師資力量匱乏,教學設施不足,對學生進行合唱教學難度極大,有的學校甚至都不曾開設合唱教學。
二、提升中小學合唱教學有效性的策略與方法
(一)確定教學主題
在對中小學學生進行合唱教學時,教師要嚴格根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規劃。“合唱教學法”屬于效率較高的音樂課堂教學模式,能夠幫助中小學音樂教師完成音樂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以及貫徹落實音樂課堂教學規劃。因此教師在為學生選擇合唱曲目時,一定要結合教學目標、教學規劃以及實際學習情況來選擇。例如可以選擇《長大后我就成了你》《老師我想你》等曲目在課堂初期讓學生欣賞,不僅能夠讓學生學會其中的表演知識和音樂知識,而且借助歌詞內容能夠有效提高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但這幾首歌并不適合合唱教學,教師可以從書本以外選擇適合中小學生合唱的曲目,比如《讓快樂飛翔》《放風箏》《閑聊波爾卡》等。中小學生通常都會對一些有趣、容易理解的音樂知識較為感興趣,所以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特點進行教學。
(二)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小學音樂教師在進行合唱教學時,應著重培養學生對合唱的興趣。與其他文化類科目相比,音樂對學生自身所具備的先天性領悟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只有讓學生對音樂的旋律予以精準把控,才能學好音樂。所以,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引導,根據中小學生的學習特性以及認知程度,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在講解時也要生動有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合唱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教師要多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贊賞,以便緩解學生對音樂課的畏懼、乏味等心理,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興趣愛好,這對學生日后的音樂學習也有很大幫助。
在開展中小學合唱教學時,教師除了要借助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學生講述合唱技巧外,還要對合唱歌曲的創作背景、傳達的思想情感進行系統化的講解,使學生對將要合唱的歌曲有一定的了解,從而提高學生對合唱的興趣。以《我們美麗的祖國》為例,教師在教導學生練習合唱這首歌時,一定要將該歌曲的創作背景、歌曲內涵講解給學生,這是一首抒情、活潑的少兒合唱樂曲,其歌詞是設問句,借此引出歌曲的主題——我們美麗的祖國。歌詞描述了少年兒童們對祖國滿滿的喜愛之情,詞作者張名河曾經說過,他在創作這首歌曲的歌詞時,首先是按照兒童的思維與感情來寫的,但不能只有兒童的樂趣,在歷經多次思考和提煉后,最終給孩子們創作了一首陽光歡快的歌曲。這首歌曲調輕快,歌詞簡單易懂,極易得到學生的喜愛,激發學生學習合唱的興趣。只有讓學生對所要合唱的歌曲產生極大興趣,后續的合唱技巧、表演節奏的教學才能夠更加順利,再讓學生反復多次訓練,就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整體合唱水平。
(三)實施輕聲教學法
針對合唱中的音準問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實施輕聲教學法,輕聲教學法就是在演唱歌曲時控制發聲的音量,控制情緒,在平靜的心態下做到用輕聲演唱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應提醒學生在演唱歌曲時,不要一味突出自己的聲音,這樣非但不能產生美妙的聲音效果,而且不利于嗓音的健康保護。只有在唱歌時注意自己的音準、音色和情緒的表現,而且聽清伴奏和其他學生演唱的聲音,與其融為一體,才能讓聲音更加和諧美妙。輕聲教學方法在農村的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可以有效解決音準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充滿信心和激情地演唱每一首歌曲,提高他們上好音樂合唱課的積極性。此外,合唱時氣息的掌握也極其重要,音樂教師要注重教導學生學習如何正確運用氣息,以及使用規范的呼吸方式進行呼吸。
(四)增加樂器輔助
為了完成一次完美的合唱表演,學生們需要不斷進行訓練、排練,這個過程比較枯燥乏味,容易令學生失去學習音樂的興趣,嚴重時還會產生厭煩心理。因此,為了讓學生始終保持對音樂合唱的學習興趣,教師可通過樂器加以輔助,幫助學生練習聲部,讓學生對合唱學習時刻保持新鮮感。除此之外,在合唱中加入合適的樂器,也能夠增加教師與學生關于樂器與歌曲的溝通交流,提高團隊凝聚力,加強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協作精神。教師在教學生合唱歌曲時,可通過彈奏鋼琴、手風琴等進行伴奏,對學生的合唱加以輔助。鋼琴、手風琴等樂器能夠讓歌曲的旋律變得明快、強烈,同時沖擊力也會更強。在樂器的伴奏下,學生的合唱水平也會得到一定的提升。
(五)拓展教學形式
中小學時期的學生通常都有較為旺盛的好奇心,容易對新鮮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全新的合唱教學形式能夠將學生對合唱的學習欲望、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出來。所以,音樂教師一定要以學生的個人興趣愛好為前提條件,制定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及時創新教學形式,從而提高學生對合唱的學習興致,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以歌曲《愛的人間》為例,教學時首先讓學生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以及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感情。這首歌主要是唱給盲童的,對盲童的內心世界進行了詳細深沉的描繪,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感情比較沉重,曲調也十分委婉。為了讓學生們更快更深入地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讓學生快速進入歌曲的演唱狀態,教師可以讓學生蒙上雙眼,感受一下盲童所處的世界,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體會歌曲中的情感,從而演唱出富有感情、能夠引起共鳴的動聽樂曲。然后再結合多媒體播放《千手觀音》的舞蹈視頻,讓學生明白殘疾人所具備的堅強意志以及身殘志堅的精神品質,幫助學生對歌曲的情感內涵予以透徹理解,然后快速進入歌曲所需要達到的演唱狀態,從而提高合唱教學的效果。
(六)加強學習競爭
一般情況下,合唱教學都是由中小學音樂教師來選擇曲目,再引領學生進行統一學習與訓練,然而這種教學模式比較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甚至出現厭煩消極情緒,這對教學效率、教學質量的提升都會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針對這一情況,音樂教師可以采用合唱競爭的教學模式,將學生根據能力進行劃分,分成兩支合唱團隊,每個團隊內選出最為優秀的人擔任小隊長,自主選擇本隊想要演唱的合唱曲目與編排方式,然后兩個隊伍進行比賽,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合唱水平。
三、結語
總之,合唱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增強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領悟力,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一定要加強對合唱教學的重視力度,不斷探索追尋更加科學有效的中小學音樂合唱教學路徑,提升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學的質量,從而推動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事業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樂.在農村中小學開展合唱教學的探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2]張萌.東營市中小學合唱教育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3.
[3]孫愛娜.歌唱音準偏差問題的成因及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5).
[責任編輯 康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