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通
摘 要: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財富。傳統文化中有著豐富的知識資源,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發現、開采并做好滲透。若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夠滲透淺顯易懂的傳統文化知識,不僅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習興趣,還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對于學生審美能力與愛國情感的培養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滲透分析
一、 引言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智慧結晶,對于民族發展而言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要將傳統文化內容更好地融入小學課程教育中。通過傳統文化的滲透能夠體現出語文教材的藝術美感,有效拓展學生的視野,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為此,就需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階段積極滲透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樣才能夠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 傳統文化概述
中國傳統文化是歷經五千年的滄桑、不斷發展傳承的民族文化,也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文化內涵與觀念意識的總結。中國傳統文化更多的是指居住于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共同創造,經歷了世世代代的繼承與發揚、具備鮮明民族特色的優良文化。傳統文化是中國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結晶也是智慧的沉淀,除了儒家文化這一核心之外,還包含道家文化以及佛學知識等內容。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小學生當前對于各類新鮮事物都有較為強烈的好奇心,開展傳統文化基礎知識教學,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的個人能力與綜合素養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從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看,傳統形勢下小學語文課程中基本不會涉及傳統文化知識的教學。但是在素質教育實施后,小學語文課程就越加重視傳統文化知識的滲透。這樣的教學模式雖然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但是在以往基礎知識積累不足的前提下,中國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程教育中的滲透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為此,教師就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斷增加傳統文化教育的比重,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幫助學生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
三、 傳統文化滲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現代化的傳統文化經歷了歷史的巨變,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中逐漸摒棄了陳舊的思想文化內容。隨著當前文化交流趨勢的日益頻繁,文化融合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的主流發展模式。為此,加強傳統文化知識的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一個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就是在其所經歷的事件中,結合其學到的具體知識和技能,逐漸理解并應用的過程。傳統文化教育中對于友善、誠實等傳統美德較為重視,通過這種知識滲透和教育培養能夠對學生的言語和行為產生影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積極滲透傳統文化知識,能夠幫助教師擴展課堂教學內容,改善傳統應試教育給小學語文教育帶來的不良影響。與此同時,學生接觸到的知識更加符合現代化發展趨勢,有效避免因學習資源限制以及教育過程不當而出現的教育失誤,避免給學生的未來發展帶來消極影響。
(二)豐富知識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單一開展課本知識內容的學習對于學生而言是遠遠不夠的。在傳統課程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都會拘泥于課堂教學模式,為了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大多開展應試教育。這樣的教學手段雖然能夠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但是卻容易讓學生形成單一的思維習慣。傳統文化教育更多的是體現出多元化的思維,涉及不同民族的發展歷史以及其形成的過程,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與民族風俗等也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為此,學生在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往往會擴展自身的知識面,增強個人的常識儲備糧,并對地理、文化、歷史等內容有所涉獵。這對于學生而言無疑是一個豐富知識,擴展知識面的機會。部分教師反映,學生在寫作時難以體現出個人的真情實感,這也與學生知識面狹窄,解除的知識內容不多等有一定的關系。
四、 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途徑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教師只有對當前授課過程和授課的進度進行整體性的把控,才能創設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育融合的氛圍,進而在安排不同教育模塊的過程中給予傳統文化以全新的解釋。從宏觀角度來看,這也是對課堂布局的總要體現。在語文教育課堂布局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個人能力開展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同時為其創設良好的教育教學情境,從情境的創設中帶來學生體會傳統文化的底蘊與內涵。
例如,在班上若是有少數民族的同學,教師就可以邀請他的家人或是朋友來為班級同學進行民族特色的講解。這種少數民族文化的滲透,能夠增進不同民族之間的距離,增加彼此之間的了解,還能夠更有效地實現傳統文化內容的滲透與傳遞。此外,小學語文教師要想更好地做到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滲透,還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之前定的幾分鐘要求學生朗讀唐詩或是宋詞,隨著學生能力的增加,還可以節選詩經等內容,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課前朗讀時,教師也可以適當引入《百家姓》《三字經》等內容,或是在課前朗誦詩歌時間或配以音樂,這樣學生能夠對傳統文化的美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回歸文化本質,注重細節滲透
對于小學語文課程教學而言,語文教師不僅要求教授給學生相應的文化課知識,還要注重學生愛國主義情操、思想道德素養的培養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并提升學生的明辨是非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更好體現出文化的本質,從宏觀角度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與此同時,重視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知識內容的滲透能夠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個人能力與文化積累。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就要注重傳統文化內容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融入,讓課堂知識授課能夠更好地回歸文化,并結合文化內容提升學生的個人學習能力,帶領學生發展。例如,在實際授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學生積累相應的名人名言內容,并在確定主題的前提下要求學生背誦相應的古詩詞。但是小學語文教師要在學生背誦古詩詞的過程中采取合理的方式,若是學生機械性地背誦古詩詞內容,必定會導致其出現厭煩心理,對于后續語文知識內容的學習極為不利。為此,教師就可以積極融入傳統文化內容,在學生背誦古詩詞的過程中,相應地為學生進行知識面拓展,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詩人的生平經歷等進行講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在背誦之前帶領學生探索古詩詞的內涵,在全面了解古詩詞內容的基礎上,為學生講述一些背誦的小技巧,帶領學生主動學習,從而提升學習效率,激發起內在的學習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