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賢
摘要: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美育,可以通過學科融合來進行。可以與信息技術融合,引導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可以與音樂融合,引導學生感受美、享受美;可以與語文融合,引導學生認識美、表達美;可以與美術融合,引導學生鑒賞美、創造美。
關鍵詞:學科融合;數學教學;審美素養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能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意見》中還指出:“要不斷完善課程和教材體系,樹立學科融合理念。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豐富的美育資源。有機整合相關學科的美育內容,推進課程教學、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建設深度融合,大力開展以美育為主題的跨學科教育教學和課外校外實踐活動。”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就數學本身而言,是壯麗多彩、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認為數學枯燥乏味的人,只是看到了數學的嚴謹性,而沒有體會出數學的內在美。”我國數學家徐利治指出:“數學園地處處開放著美麗花朵,它是一片燦爛奪目的花果園,這片花果園正是按照美的追求開拓出來的。”我們應充分認識到數學的美,認識到學科融合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引入相關學科的知識開展教學活動,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
一、與信息技術融合,引導學生發現美、欣賞美
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融合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之一:“信息技術能向學生提供并展示多種類型的資料,包括文字、聲音、圖像等,并能靈活選擇與呈現;可以創設、模擬多種與教學內容適應的情境;能為學生從事數學探究提供重要的工具;可以使得相距千里的個體展開面對面交流。信息技術是從根本上改變數學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一,必須充分加以應用。”多媒體技術的出現給課堂教學帶來了生機,它將聲音與圖像、動態與靜態完美地結合起來,成為傳統課堂教學中的有效補充手段。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中有很多美,如簡潔美、對稱美、統一美、奇異美、曲線美等,激發學習興趣,使其以最佳的狀態投入學習;可以利用多媒體呈現數學教學過程,增強數學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感受數學課堂的動態美,為釋疑解難、激發學生思維創設有利條件。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一幅幅絢麗多彩的風景畫,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圖無處不在,主題圖已成為各種版本小學數學教材中的一道風景。這些圖片大多是由色彩斑斕而又生動的卡通形象組成的,有濃濃的動畫風,富有兒童情趣和學習意義,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審美特點,深受學生的喜愛。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可以把這一幅幅漂亮的圖畫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在呈現主題圖時,要考慮不同學生的特點,判斷是靜態的圖片適合,還是利用多媒體設計動態的主題圖適合。
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可以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見過“圓”,學生列舉出很多例子,如自行車的輪子、太陽、圓形的桌面等。接下來,可以一邊出示多媒體課件一邊用生動、優美的語言進行描述:“圓”到處可見,大自然十分青睞“圓”,在平靜的水面投入一顆小石子,就出現了無數個波光粼粼、向外蕩漾的“圓”;生活中的“圓”無處不在,奧運五環旗、盛開的向日葵、雷達的接收器、電磁波、陰陽太極圖、圓形拱橋、圓形建筑、圓形瓷器……通過這一幅幅靜態、動態的畫面,讓學生體會“圓”的精美。
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可用多媒體一一呈現出楓葉、蝴蝶、松樹、京劇臉譜、建筑物等的圖案,然后讓學生找出它們的特點。同時,把對稱軸用紅線閃爍幾下,這樣美的畫面和學生生活經驗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加深了學生的審美感知,使他們饒有興趣地進入求知的境界。
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挖掘數學學科獨特的美,通過信息技術讓學生發現、欣賞、感受它的存在,從而培養審美素養,激發人文情感。
二、與音樂融合,引導學生感受美、享受美
音樂是一種藝術,它具有感性的特點,包含著強烈的情感。音樂作為一門聽覺藝術,需要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從而深刻感知音樂律動的美感,實現聽覺上的享受。音樂與數學表面上看似毫無關聯,其實他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數學學科中也需要培養學生的直觀想象能力,使學生對圖形的位置關系、形態變化、運動規律有深刻的認識,更好地運用圖形和空間想象思考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將音樂課的相關知識引入其中,促使學生提升想象能力。
以“圖彩的旋轉變換”這部分內容為例,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把“大風車”這首歌曲引入課堂,使學生在歌聲中能夠聯想到風車旋轉的樣子,從而對圖形的旋轉變換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培養他們的直觀想象能力。然后,從學生熟悉的摩天輪、旋轉木馬、鐘表的轉動等常見的旋轉現象入手,講解旋轉的中心軸、中心點等相關知識,從而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認識和理解。這樣,將數學與音樂有機結合起來,既充分打開了學生的想象空間,提高了學生的直觀想象能力,又促進了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
數學學習往往伴隨著復雜的邏輯思考,在不斷的思維跟進過程中,很多學生難免會產生煩躁的心理。除此之外,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齡,對很多事物都具有好奇心,因此想讓他們集中注意力上課是一件較困難的事情。而音樂本身就有使人放松身心的作用,將其與看似枯燥的數學知識融合起來,能夠緩解學生的壓力,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感受美、享受美,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有效性。
六年級學生在認識“黃金比”之后,可以欣賞歌曲《小螺號》,感受樂曲帶來的美妙。教師可引導學生體會這首歌曲里的黃金比。教師出示秒表,再次播放音樂,讓學生在聽到樂曲高潮時喊“停”,并記錄下高潮開始的時間和樂曲的總時間。然后,讓學生算一算兩者的時間比18∶30=0.6。學生會發現這個比例數字,接近黃金比。接下來,還可以向學生介紹數學與音樂的相關知識:在樂曲創作中,多數樂曲的高潮部分都開始于整段樂曲時間的0.618處,比如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肖邦的《降D大調夜曲》、俄國作曲家里姆斯·柯薩夫的《天方夜譚》等,都將高潮處設在了“黃金分割點”的位置。還要以向學生介紹:除了樂曲,在樂器上也有黃金比,例如小提琴共鳴箱與整把琴的長度的比是0.618。
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士多德”的數學家、哲學家萊布尼茨說:“音樂是數學在靈魂中無意識的運算。”音樂正如有情緒的數學,而數學則像最純粹的音樂,樂音激蕩,而數字翩躚。在數學課堂中引入音樂的相關知識,學生可以感受、欣賞到數學內在的奇異美,提高了審美素養。
三、與語文融合,引導學生認識美、表達美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要將數學與其他學科密切聯系起來,從其他學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資源(如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人文遺產)來創設情境,利用數學解決其他學科中的問題。”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熟知的文學知識中抽象數學問題,并以此為載體創設數學情境,作為知識的生長點和落腳點,有效實現“數文結合”。
詩詞是語文學科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深厚的文化精髓。它生動形象,具有詩情畫意。在詩詞中,學生不僅能感受到意境之美,韻律之美,還能感受到其中的數學之美。而數學是基礎學科,課堂教學中將數學與詩詞整合,不僅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藝術的熏陶,同時也是我們開展審美教育、進行學科整合的渠道。
(一) 借詩詞品數學的簡潔之美
在一年級學生認識了1~10這幾個數字之后,可以出示北宋邵雍的《山村詠懷》:“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這首詩全詩共20個字,把10個數字全用上了。這首短小的古詩巧妙地穿插應用了1~10這10個數字,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很好地描繪出恬靜、平和、純樸的田園風光,通俗易懂,仿若畫面就在眼前一般。
(二)借詩詞品數學的空間之美
在學生學完點、線、面、體后的六年級總復習中可以出示唐代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詩把數學中的點、線、面、體,刻畫得淋漓盡致。我們從數學的角度來看,第一句“兩個黃鸝”,描寫的是兩個“點”;第二句“一行白鷺”,描寫的是“一條線”;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描寫的是一個“面”;第四句“門泊東吳萬里船”,描寫的是一個“空間體”。
(三)借詩詞品數學的規律之美
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不僅散文寫得好,詩詞賦得好,而且在書畫方面也有相當高超的造詣。相傳蘇東坡畫了一幅《百鳥歸巢圖》,畫中密密麻麻地畫了一百只小鳥。蘇東坡在這幅畫旁題了一首寓意深刻的“題畫詩”:“歸來一只復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鳳凰何少鳥何多,啄盡人間千石食。”這首詩題名中有“百鳥”,全詩卻不見“百”字蹤影,學生也許會問:畫中到底是100只鳥還是8只鳥呢?教師可以借機提示學生:“請把詩中出現的數字寫成一行1、2、3、4、5、6、7、8,然后開動腦筋,在這些數字之間加上適當的運算符號而得到100只。老師發現,兩個一、三個四、五個六、七個八之和即為百(1×2+3×4+5×6+7×8=100),這個規律你找到了嗎?”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數學廣角——數與形”時就可以利用這首古詩導入新課,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規律之美。
(四)借詩詞品數學的思維之美
培根說:“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核心,而多角度思考的思維方式是社會發展對學生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采用恰當的教學方式去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幫助他們適應時代的變化,發展數學素養。
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觀察物體(二)”一課時,可以用宋代蘇軾的《題西林壁》導入新課:“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然后提出問題:一座廬山,為什么世人看到的卻是“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題西林壁》前兩句要求我們從多個角度看問題,我們解數學題時,經常遇到很多困境,而陷于局部無法得到全局時,就會出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境。
由詩詞中找到知識間的融合點、切入點,將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自然地滲透到學生的頭腦中,能夠在數學教學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巧妙地將語文知識融合到數學教學中,使學科之間微妙整合,既對學生接受和掌握知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又提高了學生的審美素養。
四、與美術融合,引導學生鑒賞美、創造美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美術課程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征,美術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學數學和美術,看上去是兩門獨立的學科,其實二者是可以相互融合的。美術學科與數學學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共通性,即兩者皆能促進學生空間能力的培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數學內容和美術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滲透美術的觀察和繪畫內容,用藝術的教學模式和思維形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融合美術教學內容到數學教學中,還能使學生的數學圖形思維和想象能力、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獲得提升。
在認識了基本的平面圖形后,可以引導學生用七巧板拼接成各種動物的圖案,比如金魚、大象和老虎,充分調動學生對圖形的學習興趣,間接提升其美術審美能力;在學習了“軸對稱圖形”后,可以讓學生做“小小設計師”,引導他們應用軸對稱的原理設計美麗的圖案;在學習了“長方體的認識”后,可以讓學生親手制作一個長方體;在學習了“圓的認識”后,可以讓學生制作圓形窗花;在學習了“扇形的認識”后,可以讓學生制作一把精美的扇子;在學習了“黃金比”后,可以讓學生為教師或媽媽設計高跟鞋,等等。
這些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和美術的融合,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動手、動筆在他們的生活中繪制數學時,不僅欣賞到了知識的魅力,而且開闊了視野,激發了創造力和想象力。數學思維包括邏輯思維、空間思維等,而美術則涵蓋了視覺感受等各個感官的動態感受。將美術學科與數學學科有機融合,反映了學科的綜合特征,培養了學生對藝術的興趣,增強了學生學習藝術的動力,使學生更好地接納了數學學習,從中發現了原來數學是很美、很有趣的,進而激發他們熱愛數學、熱愛藝術的情感。
總之,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需要吸取語文、美術、音樂等及其他基礎學科的優點,相互融合,互補共生。要有效彰顯語文的詩情畫意、音樂的韻律節奏、美術的立體思維,將諸多學科的優勢和特點有機融入小學數學學科的課堂教學之中。為此,數學教師必須具備多學科的基本素養,數學課堂的多學科交融才有底氣,才能激發數學課堂的活動,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
參考文獻:
[1]郭大萍.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之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0).
[2]曹麗.淺談數學的美育教育價值[J].數學教學通訊,2019(21).
[3] 房思靜.精心營造課堂氛圍,讓數學之美盡情釋放[J].遼寧教育,2017(17).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