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是人成長和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音樂學習能夠提高人的審美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修養。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幼兒接觸音樂,為其形成良好的感知能力打下基礎。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研究在教學過程中怎樣才能使音樂學習更加富有趣味性,能夠更加符合幼兒當前的心理特征與學習特性。本文分析了當前幼兒音樂教學的現狀,并論述了幼兒音樂教學的重要性,通過一系列的教學實踐探究提升幼兒音樂教學趣味性的策略。
關鍵詞:幼兒教育 音樂教學 教學策略 趣味教學
音樂教學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培養幼兒對整個世界的感知能力,對音樂的敏感性及興趣,為今后的音樂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當前,幼兒音樂教學形式較為單一,教學目的性不強,涉及的樂理知識較少,幼兒不能與音樂教學內容產生共鳴,缺少深層次的互動和理解。對此,教師需要重新設計音樂教學的各個環節,以幼兒的實際需求和學習特點出發,打造趣味性課堂,讓幼兒在快樂學習的同時,加深對音樂學習的理解。
一、幼兒音樂趣味性教學的現狀
當前,幼兒在幼兒園音樂教學中的學習效率不高,教學效果也不理想,由于幼兒年齡相對較小,在課堂中不能長時間將注意力集中到某一項學習內容上,幼兒的注意力仍有待培養和加強。對此,教師需要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打造趣味性課堂,以興趣作為主要引領,激發幼兒對音樂學習的興趣。音樂課是現代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教育的重要課程,對幼兒今后的成長和發展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也能夠實現幼兒快樂成長和終身教育的目標。教師需要引導幼兒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盡量將其發展為興趣愛好,提高幼兒的審美意趣,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的提升。當前,有一部分幼兒園對音樂教學不夠重視,音樂教學不夠系統化,且教學場地和設備較為落后。因此,幼兒園要明確幼兒教育的目的和本質是為了讓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并且為其成長為擁有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做好鋪墊。同時要加強對師資力量的培養,教師要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提升自我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將音樂課堂打造成輕松、活潑、高效、快樂的課堂。
二、增強幼兒音樂趣味性的教學策略
(一)聯系生活,感受音樂趣味
音樂與生活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教師需要將幼兒的實際生活和日常感悟與音樂結合起來,并找到和幼兒實際生活相聯系的切入點,幫助其感受音樂的趣味性。在搭建好生活和音樂之間的橋梁之后,幼兒在學習過程中能更好地理解音樂的內涵,并且體會到音樂活動的樂趣。對此,教師需要在組織實際教學活動的時候,選擇符合幼兒年齡段的音樂活動。在實際生活的情景中,感受音樂學習的樂趣。
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的時候,可以以幼兒的實際生活為出發點。比如教師了解到不少幼兒去過動物園,而且對自然界的動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就可以以此為出發點,準備相關的教學用具,如大熊、小兔教具以及動物頭飾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幼兒欣賞音樂,培養其聽辨“熊走”和“兔跳”的音樂特點,通過復習聽音動作和相關的音樂歌曲,來提升幼兒的音樂節奏感、想象力和創造力。首先,教師可以利用PPT為幼兒創設情景,在多媒體的演示下,以動物園為背景,為幼兒講述故事,并用小兔及大熊教具進行演示。幼兒會先聽“兔跳”的音樂,這時教師會提問:“是誰來了?它是怎樣走路的?”其次再聽“兔跳”的音樂時,教師讓幼兒模仿“兔跳”的動作;接下來再聽“熊走”的音樂,教師同樣提問:“是誰來了?它是怎樣走路的?”然后再聽“熊走”的音樂,并模仿“熊走”的動作;最后,教師為幼兒導入實際生活當中的情景,引導幼兒一起學習歌曲《我愛我的小動物》:“假設現在你正在動物園,見到了許許多多自己喜歡的小動物,讓我們用一首歌曲表達對小動物的喜愛。”幼兒可以隨著音樂速度的快慢,相應地做出“走路”或“跑步”的動作。聽音樂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示范幾個動作,啟發幼兒自己想出一到兩個動作。在唱歌曲《我愛我的小動物》時,教師要求幼兒根據所出示的“動物”學唱,并做出相關的動作表演。最后,由教師想出一種動物,然后進行相關動作的設計和模仿,再請幼兒模仿“小兔”和“大熊”進行音樂學習,隨音樂的變化變換動作,完成整個音樂的學習。
(二)互動交流,體會音樂趣味
教師在為幼兒進行音樂教學的時候,要充分發揮互動交流的作用,音樂教學實際上是“教”和“學”相結合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及時通過肢體語言和非肢體語言與幼兒進行交流互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接收幼兒的反饋,并根據幼兒反饋及時地調整課堂內容,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方式,通過形象化的語言,幼兒能夠更好地理解教師的教學內容和音樂的基本內容。通過互動交流的方式,幼兒可以及時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教師的點評也能激發幼兒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加深幼兒對音樂學習的理解,以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在進行小班音樂活動《大象和小鳥》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幼兒學會傾聽音樂,理解和區分音樂中的音色特點,并在感受音樂的基礎上共同討論幼兒喜歡的教學方法,根據音樂創編動作,豐富音樂形象。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幼兒通過動作表現大象和小鳥的特征,對大象和小鳥的特點以及生活習性要有一定的認識。在活動開始后,教師可以先導入故事環節,提問:“大家一起來猜一猜,森林里的早晨誰第一個起床呢?”然后教師再引導幼兒分別傾聽大象和小鳥聲音的音樂,請幼兒說說在音樂里面你聽到了什么。有的幼兒表示:“我聽到了大象起床的聲音和小鳥早晨歌唱的聲音,十分悅耳,第一個起床的總是小鳥,它為整片森林都帶來了歡快的音樂。”在幼兒發言完畢之后,大部分幼兒都能夠在傾聽后辨認出小鳥的聲音,對音樂有著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但是大部分的幼兒都不能在第一遍音樂播放的過程中分辨出大象的聲音,有的幼兒回答是大灰狼來了,有的幼兒又理解成了小松鼠。盡管幼兒的答案不統一,差別較大,但是從這里已經看出,不少幼兒已經能夠根據音樂的高音、低音、音色的沉重和輕快初步辨別音樂的形象。這時教師一定要給予幼兒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并引導幼兒加深對音樂的理解。教師不能直接給幼兒否定的回答,相反,教師可以通過PPT課件當中的大象和小鳥來揭示謎底:“現在請大家看PPT課件當中的形象,剛剛播放的音樂中,模擬的主要是大象和小鳥的形象,接下來讓我們再聽一聽音樂,再一次回顧高音和低音的部分,加深對高音、低音、音色表述的理解。”教師在利用PPT課件向幼兒展示出大象和小鳥的形象之后,再次為幼兒講解關于高音和低音及音色相關知識的表述。由于在第一次、第二次試聽的過程中,不少幼兒對相關的知識還比較陌生,無法理解音樂的內容,對此,教師可以對相關的音樂知識進行進一步的總結:“在我們的音樂里,除了有好聽的聲音之外,還有高音和低音的區別,低音就像大象的聲音總是沉悶的,高音就像小鳥的聲音,細細的,輕輕的。”當教師將高音和低音通過大象和小鳥的聲音轉述出來之后,將枯燥和單調的樂理知識,由抽象變為具體,與幼兒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幼兒就能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快樂。
(三)快樂游戲,體驗音樂趣味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幼兒普遍對游戲和動畫很感興趣,對此,教師需要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將教學活動盡可能與游戲結合起來,設置符合幼兒身心發育特點的游戲活動。通過游戲教學的方式,讓幼兒實現對音樂學習的理解。同時,幼兒也能在音樂游戲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發現自己身上的不足,并通過他人的幫助,及時彌補不足,實現自身能力的提升,這樣幼兒就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音樂學習活動中。
在教授歌曲《母鴨帶小鴨》時,教師可以在教授歌曲韻律的時候,讓幼兒熟悉歌曲的旋律,并隨音樂節奏做手腳協調動作,引導幼兒在觀察的基礎上,模仿鴨子走路、鴨子叫、鴨子喝水等動作。幼兒需要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控制自己的動作幅度,調整自己與同伴之間的距離,盡可能地避免相互碰撞。首先,教師需要為幼兒展示鴨子走路的音樂和相關動作,并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學習動作。教師邊引導幼兒學習,邊示范做正確的動作:右腿屈膝,左腿向前方伸出,腳后跟點地。緊接著,讓幼兒隨著音樂散開四處找空地,練習鴨子走路。最后,引導幼兒通過表演《母鴨帶小鴨》活動,開展相應的游戲,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可以編排出鴨子的不同動作,有的幼兒除了學習鴨子一搖一擺的走路動作,還學會了鴨子叫的動作和小鴨子游泳的動作。
除此之外,幼兒還可以根據音樂的旋律進行分析,聽音樂,有針對性地進行重難點的練習和動作的設計。在具體的游戲過程中,有的幼兒采取了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表演,通過角色轉換表演,有的幼兒會帶上鴨媽媽的頭飾,其余的幼兒做鴨寶寶。教師還可以請一個動作協調性較好的幼兒做鴨媽媽,分角色進行韻律游戲活動,在游戲活動當中表現較好的小組即為優勝小組。雖然游戲活動結束了,可是幼兒還是想繼續游戲,達到了以游戲活動學習音樂的目的。
三、結語
音樂教學是幼兒教育過程中的重點環節之一,當下教師需要對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進行突破。首先要做到理念的革新,其次要在音樂教學各個環節進行相應的創新,最重要的是要增強音樂教學的趣味性,以幼兒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結合實際生活,創設幼兒與音樂學習之間的深層聯系,實現情感上的共鳴。
參考文獻:
[1]范偉.關于幼兒音樂教育中趣味教學的研究[J].北方文學,2018(36):194.
[2]王樂萍.兒童音樂教學中游戲運用的研究[J].發現,2017(12):160.
[3]錢毅瀛.幼兒園音樂社團活動中的趣味性教學探究[J].文學少年,2019,000(003):1-1.
[4]陳燕.淺談幼兒園音樂活動中的趣味性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20(04):214-215.
(作者簡介:李安隆,本科,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教學)
(責任編輯 于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