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波
【摘要】現代教育理念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進步,在新時代的文明社會中,人們的德行已經成為了關鍵品質,所以德育教育逐步成為了教育環境中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國家在大力推廣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同時,又提出了課程思政的新概念,要求各學科教師積極展開德育教育的滲透工作,在課程教學的同時,完善德育教育的標準,培養具有德行統一、文品兼備的優秀人才。本文即探析高中數學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策略。
【關鍵詞】高中數學? 德育教育? 策略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2-0161-03
在文明和諧社會的構建過程中,無論是人們心中的道德標準,還是企業與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都需要新一代的年輕人具備高度的德行品質和文化涵養,由此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得以體現,而高中數學教師就必須要完善自己的教學過程,在課程內容、教學設計、活動組織以及課后作業等所有教學環節中,適當加入德育教育的內容,促進學生品行兼備,成為符合新時代標準的新人才。
一、課程內容——愛國主義的濃縮
高中數學教師可以依照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首先從課程內容入手,深度挖掘課程中存在的與德育教育相關的內容,進而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做到課程與思政的協同教育,保持其同行同向,讓教學與德育之間形成融洽和互助的關系,保證學生既掌握了應有的知識與能力,同時還具備高度的素質和精致的品格。
比如在學習“二項式系數”的過程中,“楊輝三角”是學生必然要接觸到的數學內容,在此我就發現了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關鍵時機。首先我會向學生講述關于“楊輝三角”的數學思想和問題,當學生了解到其中的重要意義之后,我便開始介紹我國古代偉大的數學家楊輝,并且通過與歐洲數學家帕斯卡的對比,學生就會發現,楊輝的研究成果要比歐洲早近400年,這時我便擴展學習內容,列舉了劉徽、賈憲、祖沖之、秦九韶等多位古代數學家以及他們的研究成果,通過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數學家相比較,學生不禁感嘆,我國古代的數學成就已經達到了世界的頂峰,他們為祖國先輩的智慧而感到驕傲,引發心中那深沉的愛國熱情,建立起愛國主義的情感,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動力,塑造了重建古代數學成就的遠大理想。
二、教學設計——價值取向的引導
數學中蘊藏著豐富的邏輯思維,而邏輯又往往與哲學相聯系,由此數學便與哲學建立了關系,教師可以在教學設計當中,加入哲學思想的滲透,形成一定的啟發和啟示作用,以此糾正學生的價值取向,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
在學習“數列”的過程中,我發現日常生活中就存在很多數列,比如一座塔上掛著的鈴鐺,第一層有64個,第二層32個,第三層16個,最上一層則是一口鐘,由此便形成了一個等比數列。這時我便會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和思考,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同時也會為學生灌輸新的思想,讓學生認識到,客觀現實中存在著大量的規律,我們需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才能感受和發現事物中的聯系和變化,就像這塔上的鈴鐺,當我們作為客觀視角去觀察時,才能發現其中的規律,而當我們走進塔中,卻難以發覺其中的奧秘。
三、活動組織——審美觀念的培養
數學不僅有邏輯思維的考量,也存在幾何思想的建構。在學習幾何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就應當結合課堂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學會利用數學來分析事物的美,讓學生認識到,藝術與數學同樣息息相關,學好了數學才能更便捷地欣賞到藝術品的美,并且知道其美在何處。
我就組織學生進行過一次“藝術品賞析大會”的活動,通過欣賞《蒙娜麗莎》、《大衛》、《斷臂維納斯》等藝術作品,讓學生根據數學知識來解析其中的美感來源。比如在委拉斯開茲的《崇拜耶穌》這幅畫中,學生通過將畫面的長和寬分別乘以0.618,便得到了四條黃金分割線,而小耶穌的頭部剛好就在黃金分割線的一個交叉點上,這就是這幅美術作品從結構感官上給人美的感受的來源,學生也會從這樣的活動中獲得新的審美觀念,能夠通過數學知識來判斷藝術品中結構、弧線、位置等因素中的美學。
四、解題教學——創新意識的養成
解題教學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要想解決好數學問題,需要嚴謹的分析并找準正確的推理方法。教師在教學時引導學生的過程就是解決數學題的過程。教學時通過對數學題的求解,讓學生明白只有認真規范解題步驟,嚴肅對待犯過的錯誤才能學有所成,平時的故弄玄虛對自己學習甚至品德都沒有半點好處。我們經常會遇到數學問題有多種求解的方法,一些認真嚴謹的學生掌握了教師教授的基本定理,通用方法后,發現不能解決復雜問題或者是解決起來很麻煩的情況,這時候需要教師多給予鼓勵與支持,讓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解決問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科學嚴謹的態度有助于學生通過對數學解題過程中更進一步的歸納演繹數學科學,并且培養了學生總結推理應用的數學思維,有利于創新意識的養成,學生創新思維的大門打開,出現的新理念,新方法都有學生個人的色彩,賦予了獨特的創新思想,更好地幫助學生養成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使得學生解決問題的每一步都有正確的理論依據扶持,更利于創新意識的培養。
例如,在解決立體幾何證明面與面之間的關系是平行還是垂直時,教學的內容是利用判定定理“如果一個平面經過另一個平面的一條垂線,那么這兩個平面互相垂直”來判斷,這樣很容易可以證明。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多個方面,不同的角度切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既定的知識上,聯系學過的知識,用新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教師增加已知條件并列出向量乘積為零兩向量垂直,提示從向量轉化線,由線轉換到平面的法向量,并建立坐標系利用坐標的運算來求解證明。學生立馬調動腦中的知識,并對問題進行分析,得出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歸納整合,創新方法。問題雖然簡單,但引導學生得出結果的過程可不簡單,需要教師耐心引導,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看問題的難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與教授。長此以往,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創新意識可以得到有效的鍛煉。
五、分組學習——團隊合作精神
高中數學知識和定理繁多,學習有較大難度的學生積極性不高,提不起對數學的興致,不能很好地利用周圍的資源進行學習。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把握好小組之間整體實力相當,組內成員能夠互幫互助的原則。教師在給學生布置下討論問題的任務后,學生會發現憑借自己的能力無法解決,但與同學交流討論后問題就迎刃而解。達到讓學生不懼難題的效果,遇到難題不是慌慌張張難以下手,而是小組之間積極的討論。這不僅是對學生本身的提高,幫助其他成員解決問題本身也是對自己學過知識的檢驗。在這種濃郁的學習氛圍下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學會獨立思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小組內相互合作,增強了凝聚力,小組外合理競爭,共同提高。每一個學生代表的是一個小組,而每一個小組代表的是整個班級。長此以往,班級的成績有一個整體的提升。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加強團結意識。
例如,教學《函數與方程》這一課時內容時,判斷函數在某個區間是否連續,需要判斷零點的有無這一類問題,由于這類問題非常的抽象,使得學生思維混亂,沒有解決問題的切入點。這時候可以讓他們進行小組討論學習,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畫出函數圖像。這樣小組的人員對于問題的解決就有了一個清晰的思路,緊接著討論出方法,把問題解決。在討論中小組成員可以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倘若其他成員提出異議,學生則需要共同討論,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彼此信任,相互支持和接納,自己不足的方面積極向別人請教,自己覺得好的想法與大家分享。這種模式下的學習實踐有助于今后的學生合作團結精神的發展,培養了良好的團隊意識,給將來的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六、反思性教學——不忘初心的踐行
在數學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利用反思學習,可以使學生更加積極的思考,并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逐步培養自己的求知欲望,教師進行反思性的教學,一方面可以促進教學改革的發展,而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初中數學的教學質量得以提高。古人言:行成于思,毀于隨。這說明學習的過程當中,無論是針對哪一個科目,學生都應該養成自主思索的習慣,并且能夠對自己所學的內容進行恰當的反思,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學生明確學習的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并且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修正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實現更好的掌握知識。
針對高中生的數學教學過程,為了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加強,并且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進行時時刻刻的反思,要求教師可以對于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促使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適當地創立相應的教學情境,并且使學生融入到這個教學情景當中,這樣可以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的直觀清晰,從而使學習的效果也能夠得到明顯的加強。例如,在數學課程的不同單元和章節學習完成以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己嘗試構建相應的知識理論體系,合適地引導學生對于該章節的學習過程中所出現的不足與收獲進行不斷的反思。
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等平臺,幫助學生加強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可以將不同章節之間的基本概念利用多媒體制作成網絡動畫,使學生明白各個章節之間是怎么樣聯系起來的,學生在腦海中基本有了大致的網絡以后,就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地解決問題,教師也可以拓展一些更加深刻的基本概念。
反思性學習是在高中教學過程中一種非常直觀的學習方式,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效果明顯的加強,為了使反思性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效果更加的良好,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并且使學生反復的訓練,從而使學生的反思意識得到培養和加強。學生在進行高中數學的課下作業過程中,難免會遇見各種各樣的錯誤,教師在這個時候應該將學生的錯誤作為后續教學中的重點問題進行解決。學生在某一個環節集中出現錯誤,說明該模塊的知識點普遍存在接受困難的情況,所以教師應該抓住學生的普遍錯誤,幫助學生在學習和作業過程中適當的反思,明確找到出現錯誤的原因所在。
七、課后作業——環保意識的滲透
傳統的課后作業是學生壓力的象征,不僅難以發揮積極的作用,甚至還會造成負面影響,在現代教育中,教師對于作業內容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由此便可以在作業當中滲透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的綠色環保意識。
比如在學習過“統計”的內容之后,我就為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統計包括自己在內所有家庭成員每日塑料袋的消耗量,經過兩周的時間,學生記錄了大量的統計數據,而我便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根據所有的數據來計算一個平均值,求出平均每個人每天的塑料袋消耗量,學生這時候便會發現,每人每天哪怕只使用1個塑料袋,全國一天就要產生14億個以上的塑料袋污染,通過這樣的作業,讓學生深刻認知到綠色環保生活的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教師需要從課程內容、教學設計、活動組織、解題教學、分組合作學習以及課后作業這幾個環節入手,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和審美觀念,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弘揚創新精神,學會合作學習以及認識到綠色生活的意義,達到德育教育與數學教學的高度融合。
參考文獻:
[1]朱小明.知識樹人 德育固本——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意義[J].考試周刊.2018(24)
[2]李濤.高中數學教學中德育教育實施策略研究[J].新校園(閱讀).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