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朱彪(1985-),男,漢族,湖北巴東人,管理學碩士,重慶工商職業學院管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創新創業教育、小微企業管理。
摘 要:在高職院校中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有利于職業教育實現自身變革和高質量發展、培養高質量技能型人才和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在總結重慶市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構建符合學校特色、區域發展特征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全面開啟校企合作新模式等建議。
關鍵詞:校企合作;創新創業教育;促進機制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5.026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加快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養更多生力軍,是經濟新常態下高職院校的迫切要求。在高職院校中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有利于職業教育實現自身變革和高質量發展、培養高質量技能型人才和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重慶作為西部大開發重要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以及內陸開放高地、山清水秀美麗之地,近年來重慶市職業教育和創新創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基本形成學校主導型、企業主導型和校企合作型三種模式。學校主導型對其企業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和能力培養不足,不利于高職學生理論知識、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的鍛煉;企業主導型由于企業以利潤為目的的生產經營模式導致企業顯得力不從心和疲于應付;校企合作型是資源互補、揚長避短的教育形式,有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如何建立創新創業教育促進機制,激活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提升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方法和路徑顯得尤為重要。
1 文獻綜述
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已形成相當完備的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和實施機制。美國的“合作教育”、英國的“工讀交替”、德國的“雙元制”、日本的“產學合作”和澳大利亞 TAFE(技術與繼續教育)等合作模式被視為合作教育的典范。有學者對美國近20所高校進行實地考察發現,其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經驗主要有: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學生學業各環節,包括培養方案、選修輔修課程設置、畢業設計、實習項目等;在學業以外,通過就業指導早進入、體驗式學習流程、構建助推創新創業的工作機制、設計課余活動、配備匹配師資等環節植入創新創業教育元素。
有學者認為,我國職業教育應借鑒美英德等國家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先進經驗,在我國構建以高職學生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政府為主導、企業為支撐的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促進機制。此外,不同學者研究了從建立“雙實雙業”綜合基地、大學科技園、科研訓練、校友資源開發、專業工作室、學科競賽、高校學術性社團或專業社團、特色活動、創新創業政策針對性等角度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促進作用。
校企合作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面對當前高校大學生嚴峻的就業形勢,高等教育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培養要求逐漸提高,在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校企合作之路已成為高校人才培養要重點考慮的途徑之一。我國創新創業教育實踐途徑仍然存在不足,主要體現在教育管理、成果轉化、長效機制三個維度。校企合作創新應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的,以企業和高職院校為主體的,企業專家、高職院校教師、學生積極參與的長效互動機制。有學者以建筑業為例,構建政府及建筑行業主管部門的運行機制、建筑類高校的運行機制、建筑企業的運行機制、校企合作雙方的對接機制和保障機制,探索建立職業院校建筑類專業創新創業導向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可分為學校主導型、企業主導型和校企融合型創新創業教育。有學者以校企合作網絡營銷案例編寫為例,研究了促進職業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策略。有學者總結了地方政府、職業院校、企業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機遇和挑戰,認為校企合作可以激活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改善雙師型師資隊伍、實訓實踐平臺和創新創業文化氛圍。在企業參與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中,出現“高職院校熱、企業冷”的不平衡發展現狀,部分企業無論是在師資投入還是在資源共享上,明顯力度不足。
由以上國內外研究及實踐現狀分析可以看出我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目前各個學校主要是根據自己學校的特點從大學科技園、科研訓練、校友資源開發、專業工作室、創新創業大賽等不同角度研究創新創業促進機制,但基于校企合作視角,從理論及實踐都顯得不足。
2 重慶市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2.1 部分職業院校未構建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特征、學校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創新創業教育不同于傳統教育,是緊密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教育類型,高度依賴于環境資源,作為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高職學校,因而也應該構建符合自身層次、類型、特色與定位,具有區域經濟發展特征、學校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的體系。美國是全世界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處在領先水平的國家,有很多可以借鑒的經驗,而美國社區學院的辦學類型和定位與中國職業院校有許多相似共通之處。美國社區學院的創業教育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形成了通識類創業課程、專業類創業課程、選修類創業課程。部分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上,理論性的課程較多,實踐性的課程較少;同時,特色化、標準化教材建設不夠,尚未構建基于職業院校自身特色、專業優勢和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課程體系。
2.2 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脫離于學校專業教育和地方產業發展
目前,發現多數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開設還只限于通識類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如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創新思維訓練等,這些課程教會學生創業的一些知識和技能,但將其融入專業教育的很少,尚未形成完整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實踐體系。其次,由于教師自身的能力和知識水平有限,重知識講授,對專業領域的前沿問題了解比較少,需要教師了解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前沿態勢,引入與產業發展契合的知識內容與創新思維方式,適應新業態、新技術、新工藝變化。產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職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目的不僅僅是實現部分同學的自我就業,而是促進區域產業的轉型升級。高職學校創新創業教育需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與產業發展相協調,要將專業知識、創新創業知識與當地實踐結合,根植于當地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優勢基礎。
2.3 校企雙方在目標追求、組織文化、行為方式、外部環境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
雖然校企合作企業和學院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雙方在目標追求、教學模式、組織文化、行為方式、外部環境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在合作過程中面臨重重挑戰。特別是在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產教融合統籌協調、專業教育與技術教育的協同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組織,以贏利為主要經營目標,其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力源自其贏利的目的。校企雙方的權利和職責不容易界定,在校企合作中處于主導地位是作為學生主要管理方的職業院校,處于配合與輔助地位的是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使得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的話語權不夠、收益不多,從而導致企業對校企合作的熱情不高、參與度不足,未能充分發揮校企合作中企業的作用等問題。
2.4 校企合作缺少更深層次的合作
目前,職業院校的校企合作多采用“訂單班”形式,僅停留接納學生頂崗實習或者招聘學生就業,簡單的參與到學生的實習教學任務上,缺少更深層次的合作,力度不大。企業對高職院校辦學的參與程度不高,沒能實質性地參與到人才培養設計、專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安排、教學計劃制訂等方面,受校企合作目的、直接利益和自身地位的限制,企業的參與熱情不夠;學校教師受事業單位體制機制和自身科研能力限制,參與企業技術研發和管理咨詢的不多。
2.5 高職院校缺乏合作吸引力
“以就業為導向”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這也造成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與本科院校相比不同,因而在實訓基地的建設缺少開放型、設計型、創新型的實訓項目,更多考慮通過反復訓練和強化提升高職學生實操技能,不能滿足創新創業實踐要求,同時對于企業高層次人才需求無法滿足。部分高職院校在教師把校企合作當作一項任務來完成,職業院校單純追求校企合作簽約數量和合作企業社會知名度,卻不注重為企業服務和校企合作層次和質量,故造成專業和課程設置方面沒有形成特色,社會影響力不足。有些企業投入人力、財力和物力,希望得到符合企業自身人才標準的畢業生,也希望高職院校教師的智力支持和技術援助,幫助企業解決一些技術難題和管理咨詢服務,但結果與企業目標大相徑庭。
3 校企合作視角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促進機制研究
3.1 構建符合學校特色、區域發展特征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重慶市各高職院校在創新創業教育實踐中,以課程建設為抓手,課程建設既要密切關聯重慶市產業結構變化,同時也要滿足形式多樣化需求,讓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促進學校自身“三教”變革,推動重慶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隨著重慶市深入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日益增長的智能化需求,重慶市成功舉辦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簡稱智博會),重慶市智能產業進入新的發展增長期。在重慶市大力發展智能化產業的過程中,必將涌現巨大歷史機遇,重慶市高職院校實施創新創業教育借此東風可以更上層樓。因此,重慶市高職院校在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智博會、“一帶一路”等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契機,積極開發符合學校特色、區域發展特征的地方性課程,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滿足日益變化的重慶市場需求。
3.2 面向區域產業發展開展高職學校創新創業教育
在高職院校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時,要充分考慮到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充分利用當地已有的條件、資源和產業鏈,比如作為沿海地區,中小企業多,學校應該重點引導其面向第三產業的創新創業;京津冀地區則高新技術產業占優勢,學校則重點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中西部地區則傳統產業占主導,各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則需要重點引進整合創新創業資源,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環境。另一方面也要求高職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價值定位具有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職業學校之于本科院校的發展特點之一是主要定位于服務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樣,高職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要立足于區域經濟發展特點,也要積極服務于促進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升級。
3.3 校企協同制訂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
在高職院校發展歷程中,學校自主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已成固定模式,高職院校應打破傳統思維模式,深入了解社會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企業發展實際需求,與企業共同制定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案。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案應加強高職學生的創新思維方式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實現高職院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無縫銜接。在產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設計過程中,高職學校應通過座談與調研或者掛職企業崗位深入了解企業的實際情況,確定高職院校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是否相符合。根據企業對人才規格和素養的需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為后續的構建課程體系、設計課程內容、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認定創新創業教育學分、實施創新創業活動奠定合作的基礎。
3.4 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為實現產教融合,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需要企業生產和經營活動融入職業院校創新創業課堂教學,全面開啟校企合作新模式:與行業領軍企業或與重慶市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企業合作,共建“雙師培訓實踐基地”“企業授權認證培訓基地”等。 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包括傳統合作模式、“訂單制”培養、現代學徒制、“前校后廠”制、產學研合作中心、創新創業共生模式等。同時,在不同階段開展不同的專業實踐活動。如在高職院校第一學年進行以體驗企業真實工作環境和崗位環境為主要內容的崗位認知實踐,在第二學年開展本地化創新創業實訓和企業培訓活動,在第三學年主要開展企業頂崗實踐,強化企業崗位標準,以此激發學生的崗位興趣和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
3.5 構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生態圈”
依托政府、高職院校、行業領先企業聯合搭建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構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生態圈”,該“生態圈”由創業公司或者校企合作企業、創新創業實驗室、技能大師工作室(或者專業工作室)三者有機構成,形成分層的、階梯式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在校企雙方制定的課程體系下,為有創業意愿或者有創業項目的同學提供創業學習和實踐的場所;對有創業項目的同學進行可行性分析和指導,提供創業體驗環境。在構建“生態圈”的過程中,核心是高職院校學校,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生態圈”的設計者和實施者。工作重點是扶持優秀學生建立創業公司或者與行業內一流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充分運用社會創業政策,借用“生態圈”的教育資源,扶持創業項目孵化成功,從而反哺“生態圈”,促進“生態圈”良好運行。企業是“生態圈”的重要參與者,幫助學校設計和實施“生態圈”,指導或者投資學生創業項目,培養師資團隊,實現企業戰略目標。
4 結語
綜上所述,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要注重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通過有效的方式建設長效人才培養機制,圍繞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落實校企合作模式,根據學生特點、高職院校資源和企業優勢找準培養方向,達成高職院校、企業和高質量人才三方面的“三贏”。高職院校應繼續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特色和區域經濟特征的創新創業教育與管理模式,全面提升高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意識,推動我國創新型社會的建設和發展,而基于校企合作的創新創業教育是新時代培養高質量人才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王恒良.西藏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校企合作模式建設研究[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
[2]張學英.美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促進機制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7,(09).
[3]梁卿.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06):19-24.
[4]汪占熬,錢翀,葉春霜,等.創新創業共生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
[5]林曉峰.創新創業導向,探索高職校企合作新模式——以IT專業為例[J].人力資源,2020,(04).
[6]陳燁,賈文勝,鄭永進,等.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理性反思與模式構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2):170-175.
[7]李君.重慶市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實施現狀研究[D].成都:西南大學,2019.
[8]謝香.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7.
[9]黎青青.產教融合背景下中職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