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彥
摘 要:思維品質作為核心素養(yǎng)構成的要素,對當前的教學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章從思維品質導向下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出發(fā),進行現(xiàn)狀分析并結合具體教學案例,從凸顯學生主位、挖掘思維訓練點、開辟思維通道三個角度探討解決策略。
關鍵詞:思維品質;教材內涵;可視思維
隨著核心素養(yǎng)時代的到來,思維品質越來越被大家關注,它彰顯著思維的個性特征,是培養(yǎng)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心智保障。思維品質導向下的課堂已在教學中紛紛試水,成了當前教學改革的風向標,但由于一些教師對其狹窄的認識和不清晰的操作,有些問題需正視和解決。
問題一:固化的教學流程,學生思維主動性受挫。
隨著一線教師不斷研究與實踐,小學英語課堂形成了一些基本路徑和模式,但隨之出現(xiàn)了一種值得注意的傾向:教學流程固化單一。課堂上常會有這種感覺:許多課堂扣著提高學生思維品質的帽子,但教學流程大致統(tǒng)一。千篇一律的形式令聽課老師都覺得老套單調,甚至能猜測到下一流程。學生日復一日地跟隨著這毫無懸念的節(jié)奏,思維的意識漸漸被泯滅,主動性大大削減。長期枯燥低效的流程容易使學生處于不想思考或淺思考狀態(tài),無法投入積極的思維活動中。
調整策略:凸顯學生主位,激活思維之“光”。
思維品質導向下的課堂中,教師的定位不再是學習活動的絕對權威,教師更期待學生在長期的個性思考和主動學習中,不斷獲得學習主體身份的認同感。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狀態(tài),設計靈活和動態(tài)的流程,這樣才能跟上學生進步的步伐,讓學生思維散發(fā)出獨特的光芒。例如在教授顏色類的單詞時,教師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一改常用的“觀色識詞”的流程,讓學生用動作演繹單詞,再由其他人猜測。顏色和動作,這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話題,卻在學生的思維激蕩后用標新立異的肢體語言完美地演繹了:有的學生雙手做心形狀表示red,有的手臂擺波浪形表示blue,有的做關燈睡覺的動作表示black,還有小組合作表演行人看紅綠燈過馬路,演繹了red, yellow, green...以學生為主位,靈活設計教學流程,將會有意外的收獲。
問題二:功利化的教材處理,學生思維靈活性受限。
筆者從調查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教師受功利性目標的驅使,停留在“知識本位”的教學中,教材處理成了教授單詞、句型和語法的專場。老師往往更關注教材中顯性資源,知識點的挖掘比較深。對于隱形的資源也能洞察到,但是常以課時緊張或學生缺乏足夠的知識積累等借口避開或是蜻蜓點水般地處理。教材不只是一種教本,它蘊含著豐富的思維元素,但這些元素常常淪為教學中的邊角料,被荒廢在一邊。
調整策略:挖掘教材中的思維訓練點,開辟思維之“場”。
我們的譯林新版《英語》教材是個巨大的資源庫,包含了豐富的語言交際情境、插圖和活動等內容,這些信息使教材更鮮活,有利于故事情節(jié)的生動展現(xiàn)。其中還隱藏著各種各樣的思維訓練點,成為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的利器。老師可以利用注意、記憶、推理、創(chuàng)新等方法對這些資源進行引導、發(fā)現(xiàn)、再構,從而挖掘深層的思維內涵。
1. 以插圖為切入點,讓思維更廣闊
教材插圖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語言交際的情境,而且能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發(fā)現(xiàn)文本中未涉及的內容。教師不妨適當?shù)刂笇W生觀察教材插圖,并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對文本內容進行整合,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考和想象力。例如,譯林新版《英語》六年級下冊“Project 1 Being a good student”一課中設置了兩個任務:“What makes a good student? Talk about this in groups. How can you be a good students? Make a poster and tell your class about it.”。剛開始,學生有種無從下手的感覺,一下陷入了沉思。老師察覺到學生陷入了思維僵局,適時出示了本冊書2~4單元 Good habits, A healthy diet, Road safety中的部分插圖。真是一圖勝千言,他們通過觀察圖片很快就能領會出圖片背后的信息,構建新的知識及概念,思路一下子被打開,在小組中的討論也越來越激烈。學生從習慣、飲食、安全、健康等方面闡述了自己對“Being a good student”的理解,思維達到了一定的廣度和深度。這里的插圖只不過是個引子,但卻很好地點燃了學生思維的導火索。
2. 以留白為著力點,讓思維更發(fā)散
小學英語文本篇幅較短小,情節(jié)的描述較為簡單,但教材中隱藏了大量留白,這恰恰是發(fā)展學生發(fā)散思維的黃金地帶,為學生深入解讀文本、讀透文意提供了極為廣闊的空間。教師可在留白處巧做文章,因為在這些地方往往會存在一些觀點激烈的碰撞,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在六年級下冊“Unit 6 Cartoon time”中,講述了小豬Billy喜歡美食,想要成為廚師的故事。他在網(wǎng)上和報紙上學習烹飪方法后,熱情地為好朋友做飯,最后的畫面定格為Billy手忙腳亂在廚房打轉,廚房里烏煙瘴氣,一片狼藉。文末以“What do you think, Sam? Is he a good cook?”問題結尾。老師順勢讓學生開展了熱烈的討論:
S1: Billy isnt a good cook, because his kitchen looks messy and dirty.
S2: Billy is cooking fish and making a potato salad for his friends, so I think Billy is a good cook. Good cooks want to share the food.
S3: Maybe Billy will be a good cook, because he learns about cooking on the 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