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舒涵 肖虹 李鵬飛
摘 ? 要: “和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和合”文化彰顯了中華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和合”思想之“四觀”的引領下,作者結合多年高校輔導員工作對大學生群體進行研究,將“四觀”合理微觀化為“人心和善的基本道德觀、和而不同的包容人際觀、義利合一的合理競爭觀、協和萬邦的正確集體觀”,并提出微觀化后“四觀”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實方式及實踐方法。在理論與實務中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和發展,落實好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
關鍵詞: 和合 ? 傳統文化 ? 立德樹人 ? 思想政治教育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和教育教學的中心環節。在教育實踐中筆者研究發現,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加強高校立德樹人教育,能有效提升高校學生的整體德育水準,將“和合”理念作為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基本落腳點和核心著力點,不僅對塑造大學生的基本道德觀、包容人際觀、合理競爭觀、正確集體觀等起到積極、正面的導向作用,更進一步夯實受教群體的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基礎。
何謂“和合”。“和”是和諧、和平、中和,“合”是匯合、融合、聯合,這是一種“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寬容品格,也是民族追求的一種文化理念①。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通過工作實踐,筆者將習近平同志的“四觀”予以微觀化整理,以塑造好大學生“人心和善的基本道德觀、和而不同的包容人際觀、義利合一的合理競爭觀、協和萬邦的正確集體觀”的方式,力爭將“和合”思想與立德樹人有機結合。
一、以“人心和善”理念塑造大學生的基本道德觀
“人心和善”既是“和合”理念對人心和道德的要求,又是該理念的心理和道德情感基礎,只有“人心和善”才能實行“和合”理念②。和善,意為溫和善良,和善既是待人的一種形象描繪,更是人的內在品行的體現;既是對弱者的同情、憐憫、慈悲,對他人的關心、付出、貢獻,又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與主動鼓勵③。從“和善”一詞的釋義可見,重點應在于強調“善”。
《大學》是儒家論述“修、齊、治、平”思想的典籍,開篇便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三大綱領,闡明了大學的最終目的——發揚人們高貴的品德,引導人們棄惡揚善,人們爭取做到“善”的最高境界。《道德經》言“上善若水”,意為最頂層的“善”,要像水一樣澤被萬物、純凈包容。水的“善”蘊含著大道,即使在其被汽化為水蒸氣或固化為冰后,仍能在合適的條件下回歸初心,“善利萬物而不爭”,默默地去灌溉、被汲取,以維持整個世界生態平衡的使命。由此可見,中華大地的教育家、思想家們早在東周時期就闡明了修身育人中“德”和“善”的重要性和關聯性;我們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古為今用,不難發現用“善”塑造大學生的基本道德觀具有極強的可實踐性。
在以“人心和善”理念塑造大學生基本道德觀的具體實踐中,通過課程教學、主題班會、社會活動等多種方式,教導大學生將“和善”的理念深植于心。只有將“善”從心而發,才能顯于言行;只有真心做到存善心、有善意,那么著善言、舉善行才可形成習慣。筆者在隨機訪談中發現,部分大學生認為善心與善意看不見、摸不著,是“唯心主義”,只有人眼可見的善言和善行,才是一個人的良好道德體現。孟子曰:“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誠然,善言善行給世界帶來了美、帶來了愛,但善行是使命、善心才是初心,在塑造大學生基本道德觀的實踐中,要將“初心與使命”有機結合,教會大學生如何辨別“善”的真偽,將真正的“善”深耕在大學生內心,才能真正將“善”外化于型。
和善,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基本道德準繩,是德育教育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通過“人心和善”的理念塑造大學生的基本道德觀,樹立正確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將為高校立德樹人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以“和而不同”理念塑造大學生的包容人際觀
“和而不同”出自《論語·子路》,其中的“和”是指多樣性統一,“同”是指同質事物的絕對同一;“和而不同”在字面上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要與人和善、和諧共處,二是若出現分歧、不必茍同。然而,從傳統的儒家思想來看,“不同”永不應該是終論,既為君子,應是“和而不同而和”:君子要與人和睦相處,也要保持自己的觀點,并且在表達分歧后,仍然要與人保持和睦的關系——是為包容。
目前高校在讀大學生基本為“00后”,且多數為計劃生育后家中的獨子獨女,他們沐浴著祖國發展日新月異的春風成長,在不同的經濟、文化、區域中,他們的性格、習慣甚至對事物的觀點、看法“不同”已是常態。但在實踐中發現,在讀大學生中的“不同”除真正的“和而不同”外,還有多種有失偏頗的“不同”。一是表現為“不和而不同”,即以自我為中心,只想著彰顯自身的觀點和想法,對不同意見不虛心傾聽、不審慎分析,且對于提出不同意見者敬而遠之。二是表現為“不同而不同”,即無論他人提出何種觀點或看法,首先想到的是提出反對意見,通過此種方式博取他人注意。三是表現為“和而不同而不和”,即與他人表面和氣,從不提出不同想法,在團隊中渾水摸魚、隨波逐流,缺乏自信心,通過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營造“和”的氛圍。
“不同”是大學生個性多元化、差異性和多樣性的一種體現,“和”不僅表明了大學生個性和諧發展的重要性,還體現出了大學生個性差異統一的必然性④。如上所述的三種“不同”表現,均缺乏“和”作為“不同”的行為準繩,導致有此類表現的學生僅彰顯了個性,失去了良好的人際關系。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要引導大學生,學會尊重他人、謹言慎行、虛懷納諫,時刻懷有包容之心。筆者在2018級新生入學之初做過一系列教學實驗:舉辦以“包容”為主題的班會。首先通過全體對“包容”一詞的理解,構建出班級中的“不同”氛圍;再組織“不同”意見者對每條相對的“不同”觀點予以分析,并與該想法的提出者進行對比論證,剖析每一則想法的成因;最后證明每個人對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對于他人的看法,要懂得學會包容。經過一學期觀察發現,理解了“包容”,有著包容人際觀的集體凝聚力要強于同年級、同專業的其他班級;次學期初,將同樣方法作用于其他班級,觀察一學期后發現,被實驗班級的集體凝聚力均獲得顯著提升。
人際觀是人生觀的核心組成部分,培養良好的人際觀,要始終堅持將“包容”貫穿于人際交往始終。“和而不同”實際亦意為“包容”。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從初步成型到日臻完善的過程中,高校要以“和而不同”的理念幫其樹立正確的包容人際觀,才能更好地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偉大任務。
三、以“義利合一”理念塑造大學生的合理競爭觀
現階段,高校學生中較常出現與“合”的理念相悖的表現,尤其是無法將“義”與“利”融合;在評選獎學金、競選班干部等過程中出現舍義逐利、因利棄義的情形不勝枚舉,已引起輔導員隊伍的廣泛警覺。通過談心談話的方式對大學生義利觀和競爭觀進行分析表明,部分大學生出現重利輕義的原因一是長期以來受到不良觀念影響,功利心作祟導致價值觀扭曲;二是對傳統義利觀缺乏明確的認知,對能培養自身義利觀的“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等課程重視程度不夠,無法做到知行合一;三是高校開設義利觀類課程數量不足、頻次不高,這些課程在對大學生群體合理競爭觀的塑造過程中未能有效發揮作用。
儒家思想倡導“義”與“利”的有機統一,孔子早在《論語·憲問》中便解釋了“見利思義”應該是高尚的人具備的首要品質;墨家思想更是將“義利合一”作為核心思想“兼相愛,交相利”的基礎。秉承傳統文化理念,將“義利合一”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妥善用其塑造大學生的合理競爭觀,快速用其修復大學生的不良價值觀,在現階段具有較強的必然性和實踐性。
在實踐過程中要認清高校是進行正確義利觀教育、塑造合理競爭觀理念的實施主體,思政類課程的教學和輔導員日常言傳身教等工作的開展是實施載體,指導思想還是傳統文化中的“和合”理念。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者,要用“義利合一”的理念審慎評估每一位大學生在競爭中的心態和想法,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填補群體價值觀短板,要擯棄不合理的競爭觀,才能真正為我國培養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真正實現高校“將立德樹人教育放在首位”的宏偉藍圖。
四、以“協和萬邦”理念塑造大學生的正確集體觀
“協和萬邦”最早出現于《尚書》,帝堯弘揚“大德”,以家族這一最小的單位和睦為出發點,協調百姓至社會和睦,協調諸侯至萬邦和睦,最終實現“協和萬邦”的理想。2018年,習近平同志在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上提出了“協和萬邦,和衷共濟,四海一家”的理念,要協調不同國家之間的關系,讓各個國家都能夠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習近平同志的“協和萬邦”重申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理念,并賦予了該合作思想新的時代價值,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了新的積極作用⑤。
上述易見,在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雖然“邦”的涵蓋范圍有所不同,但“協、和、邦”的意義卻近乎相同:“協”意為協調、協同;“和”意為和合,即和諧、融合、聯合;“邦”指集體。帝堯時代,族群眾多、小邦林立,“邦”則小可謂一個家族、大可謂整個華夏族群;在現代社會國際合作中,“邦”主要指世界各國,或各獨立經濟體;而縮微到高校管理工作中,“邦”則可以是一個寢室、一個班級、一個專業、一個學院,或整個學校,無論何種規模的“邦”,都是大學生在不同語境、不同環境下代表的集體。
集體主義精神的傳播,就是在集體活動中時刻弘揚四種基本精神,即為互動基本價值取向的“利他精神”、工作生活中的“合作精神”、力量價值判斷的“公共精神”,以及處理利益沖突時的“奉獻精神”⑥。由是可見,做好大學生正確集體觀的塑造工作極端重要;中華傳統文化不斷告訴我們要“協和萬邦”,就是以“和合”的理念協調每一個集體。
通過“協和萬邦”理念塑造大學生的正確集體觀,在實踐中應包含三層要義,分別是“協和”、集體觀和正確的集體觀。其一,“協和”意為協調、和合,表現了中華文明從古至今、由小及大的民族和諧觀,內涵包括以和為貴、以德服人、以容為大等方面⑦,是大學生塑造正確集體觀的理論指導方向。其二,集體觀是指人們對集體的總的觀點和態度,包括對集體存在目的、價值和意義、集體與個人的關系等問題的基本看法⑧,這是字典中一個概念性的中性詞匯。其三,正確的集體觀倡導集體利益優先,可以帶動集體中每個個人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綜上所述,高校通過“協和萬邦”理念塑造大學生集體觀,就是將“協和”與“集體觀”有機結合,將“和合”理念根深蒂固地植入集體觀中,形成真正的“正確集體觀”,培養出一個個以德為先的優秀集體。
高校輔導員作為思政工作的落實者與執行者,要對“如何培養人”這一關鍵問題進行不斷思考、不斷創新。現階段,大學生群體或多或少出現了道德觀、人際觀、競爭觀、集體觀扭曲或偏離正路的情況,本文通過對傳統文化中“和合”理念的思考,結合習近平同志的“四觀”,創新提出了“人心和善的基本道德觀、和而不同的包容人際觀、義利合一的合理競爭觀、協和萬邦的正確集體觀”,旨在有效運用“和合”理念做好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希望通過本文及后續相關研究,將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真正做深、做透、做細、做強,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智慧,讓高校輔導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在落實好“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過程中,不斷強化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與探索。
注釋:
①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②陳秉公.論中華傳統文化“和合”理念[J].社會科學研究,2019(01).
③“和善”詞條[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2%8C%E5%96%84/444888?fr=aladdin.
④侯淑萍.“和而不同”文化觀與當代大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J].太原大學學報,2012(12).
⑤央廣網.[習近平最新用典]協和萬邦[EB/OL].2018. 06. 10. http: // china. cnr. cn/xwwgf/20180610/t20180610_52426 5005.shtml.
⑥許珍珍.當代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5.05.
⑦張樹重.“協和萬邦”思想與習近平的世界文明觀[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19(03).
⑧朱小娟.論正確的集體觀及其在青年中的樹立[J].學苑新銳,2017(07).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陳秉公.論中華傳統文化“和合”理念[J].社會科學研究,2019(01).
[3]羅曼予.人心和善的道德觀與思想道德建設[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4(11).
[4]侯淑萍.“和而不同”文化觀與當代大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J].太原大學學報,2012(12).
[5]央廣網.[習近平最新用典]協和萬邦[EB/OL]. 2018. 06.10. http: // china. cnr. cn/xwwgf/20180610/t20180610_52426 5005.shtml.
[6]許珍珍.當代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5.05.
[7]張樹重.“協和萬邦”思想與習近平的世界文明觀[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19(03).
[8]朱小娟.論正確的集體觀及其在青年中的樹立[J].學苑新銳,2017(07).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研究”(L17WSZ009);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中華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研究”(S201783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