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書香
【摘 要】 隨著科學的進步,教育越來越凸顯學生是學習主體的中心思想,所以教師在課堂組織方面也要有所改變,體現“以生為本”。數學是一門塑造學生抽象思維的理科,其本身無論是在教還是在學上,都具有高于其它學科教學的難度和壓力,所以數學教師一般都會另辟蹊徑,找尋最合適數學課堂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更快速、有效地理解數學知識點并能夠學以致用。其中提問教學是常被采用的一種形式,它既能夠成為豐富課堂內容的點綴,也能夠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鍛煉他們的思維整合和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 初中數學? 課堂提問? 師生互動? 活躍氛圍
眾所周知,課堂提問也是考驗教師教學水平的加分項,有效利用課堂提問可以激發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優秀學習習慣。但經調查發現,現如今很多教師的授課仍維持在“一言堂”的模式下,原因在于教學進度緊張、學生不愛與教師交流、課堂設計缺乏互動等。如果數學課堂長期處于沉悶乏味的氛圍下開展,很容易導致學生形成僵硬思維,錯過很多發展靈性思維的機會。因此,為了讓教師明確提問的重要性以及巧妙融合提問技巧來增加課堂色彩的相關策略,本文從初中數學提問技巧和措施的角度入手,以此帶領部分教師走出困境,用現代化的措施延伸課堂。
一、利用導入型問題,構建高效數學課堂
通常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都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提問教學亦是如此。如果教師在課堂伊始就提出學生難以回答出正確答案的問題,很容易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同時也從側面襯托出教學水平的不嚴謹。其實初中生學習數學是有規律可循的,教師可以先尋找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將抽象的問題與實際的生活情景相結合,帶領學生從生活的角度思考解決方法,這樣也能夠使學生對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例如,在講解“三角形的全等”一節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主地針對本章節進行預習,首先了解何為“全等”,因為只有在了解了含義的基礎之上,教師才可以順理成章地對學生進行提問:同學們,你們覺得本節中“全等”的涵義示什么?學生1回答:面積相等;學生2回答:對應每條邊的邊長相等;學生3回答:只要兩個三角形能夠完全重疊起來,就是全等;學生4回答:對應每個角的角度相等;學生5回答:總邊長相等。以上便是教師總結出的學生回答出的所有類型的答案,顯然答案中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為了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找到錯誤,而后教師可以準備四個三角形:兩個邊長分別為3cm、4cm、5cm的直角三角形,一個底邊長為6、高為2的三角形,然后讓他們分別計算這三個三角形的面積S和總變成C。顯然1號和2號三角形的面積和總邊長分別是6cm2、12cm,而3號三角形的面積為6cm2、總邊長約等于13cm。顯然學生1和學生5的說法就不攻自破了,他們也能很快地意識到自身答案的片面性。而學生3并沒有從數學原理的角度去描述問題的答案,也可以從中反思到自身思維的漏洞。學生2和4的說法則驗證了全等三角形邊邊相等、角角相等的判斷定理。這樣一來教師就巧妙利用了導入性問題,在潛移默化中揭示了數學道理。
二、提出實踐性問題,構建高效數學課堂
數學學科的涉及面是非常廣泛的,比如:操場大小的規劃、購買商品時的核對等等都離不開數學原理的應用。所以教師從初中開始,就要具備培養學生實踐運用的意識,否則學生只會在紙上計算,也違背了數學教學的初衷。
例如:為了培養學生的等價換算思維,教師可以利用20分鐘的時間舉辦一次模擬商店活動的演練。首先教師給學生創造數學情境:商店舉辦促銷活動,三個空的礦泉水瓶能換一瓶新的礦泉水,小明現在有10個空礦泉水瓶,請問他最多可以換多少瓶新的礦泉水?之后,教師就要求學生收集足夠的礦泉水瓶,一名學生扮演商店老板,另外一名學生捧著10個空礦泉水瓶去商店進行等價置換,其次我們可以利用數學等式進行計算:①10個空瓶可以換10÷3≈3瓶礦泉水;②這3瓶礦泉水喝完后又可以得到3個空瓶子,可以換3÷3=1瓶礦泉水;③原來還有一個空瓶,加上現在的還有2個空瓶,再拿2個空瓶去換一瓶礦泉水,喝完后把空瓶放下,所以最終的答案是3+1+1=5瓶。很多學生只能夠想到第二步,往往忽視了最后一步,這樣虛擬的模擬活動能夠讓學生記憶更加深刻,同時也引導了他們任何問題都要深入、反復地去思考,而不是淺嘗輒止。
三、巧借探究性問題,構建高效數學課堂
探究性問題也是提問教學中非常常見的一種形式,它更凸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學生自主、自發地去解鎖難題,這對數學思維的培養有著極大的助推作用。再者,探究型問題更能夠構建起完整而又清晰的知識網絡結構圖,可謂是一舉多得。
例如,教師出了這樣一道題目:一張紙折疊一次,會有兩個圖形;折疊兩次,會有四個圖形;折疊三次,會有八個圖形;……折疊n次,會產生(〓)個圖形?很明顯這道題內含找規律的思想,最簡單的方法其實是拿出一張紙實踐一下,但是一張紙的大小是有限的,肯定不能夠無限次折疊,那么學生就應該通過可限范圍內的操作來尋找規律,從而得出一串數字:2、4、8、16、32、64、……很明顯,每相隔一個數,就多2的倍數。而每一個位置的數恰好等于2的相應次方,那么顯而易見,第n個位置的值即為2的n次方。這種探究型提問教學既符合找規律題目的出題意義,也幫助學生溫習了次冪的知識點,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總之,課堂提問是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的最佳途徑,也是學生解決自己心中困惑、難點的最佳時機。但是在45分鐘的課堂內,教師也不能用提問填滿所有時間,這樣會給學生的腦力活動帶來很大的壓力,造成興趣逐漸削減的負面影響,因此教師一定要注意踐行提問這門“行為藝術”的時間、場合和方法,只有恰到好處的提問,才能發揮事半功倍的良效。
參考文獻
[1] 陳曉嵐.初中數學課堂的有效提問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2019.
[2] 徐東超.針對初中數學課堂提問高效性的策略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