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椿
【摘 要】 我國教育體制正在迎來一場改革,新課改也就對小學數學有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數學教學方式已經適應不了時代發展的潮流,市場的改變和學生的需求的改變都在促使小學數學要完善課堂方式。踴躍的創新出更加順應時代發展的教學方法,調動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加強小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從而推動小學生提升學習能力。
【關鍵詞】 小學數學? 新課改背景? 創新模式
數學是一門嚴謹性的科目,在小學生涯的學習當中可以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老師需要關注多樣性教學方式的開展以及利用,進而探索出新的教學方式,這樣不光可以對小學數學的教學方式進行改善,還可以實現數學課堂高質量的目的。本文將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創新模式進行探究。
一、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的目前狀況
(一)小學數學老師的教學方式過于陳舊
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有很多小學數學老師的教學方法都是一成不變的。因為傳統的教學方式多偏向于填鴨式教學,導致老師對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行了忽視,學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知識,不知道學習的重點以及難點在哪里,這樣就非常不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二)小學數學課氣氛比較低沉
對于數學這一科目來說,數學本來就具備著非常高的嚴謹性以及邏輯性,和其他的科目是比較不一樣的。可是,因為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習能力還沒有發育成熟,過于低沉的數學課氣氛會大大的消磨小學生對于學習數學的興趣,最后導致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成果不是非常可觀。
(三)過于重視學生的成績
在素質教育強有力的促進之下,要求老師在進行實踐教學的時候,不應該過于看重學生的成績,而是要引導學生進行綜合的進步,把科目的價值發揮到最大的作用。可是在目前,有一些小學數學老師在進行教學實踐活動的時候,仍然具有這種現象,嚴重阻撓了小學生綜合發展的腳步,消磨了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二、新課程改革下小學數學創新模式的策略
(一)開展趣味性課堂
由于小學生的年紀非常小,心理和身體方面都還沒有發展成熟,因此看待問題比較感性化,對新的事物,具有非常濃烈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望,并且這時候會一直活躍自己的思維,取得更好的發展。對于此,小學數學老師在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必須要把握住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不斷的完善,讓數學課堂變得更加有趣,生動,進而就可以保證貫徹教學的目標。比如在教導圓的時候,老師就能夠運用多媒體手段,從而加強數學課堂的樂趣性,讓教學的效率可以得到保證。老師能夠搜索一些和學習內容有關的視頻,音樂,圖片等等進行播放,抓住小學生的眼球,這樣學生就能夠更加集中的學習數學知識。
(二)運用探究式的教學方式
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一定要讓小學生在課堂的主導位置,特別是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要把學生的位置擺在關鍵的位置。老師實踐活動的進行和小學生主導地位具備著非常緊密地聯系。老師在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當中,要對總體的數學分析能力展開探究,掌握數學教學方式的情況,踴躍地利用探究性教學的方法對小學生進行教導,這樣,就能夠強有力的保障小學生提升數學思維能力,為小學生以后學習數學夯實基礎。比如在學習測量的時候,小學數學老師可以讓小學生用尺子去測量書桌,鉛筆等等的長度,從而在引起小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的同時還提升了小學生在數學課堂的參與度。
(三)在學習當中融入日常生活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認知能力也比較差,所以對于嚴謹、復雜的數學知識難以理解和掌握。所以,把學習當中融入生活,有利于讓小學生把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互相結合,然后進行思索。小學數學老師應該對教材進行仔細地探究,發現教材當中可以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內容,讓數學課堂不再單一枯燥,而是像生活實際靠攏。在教學的時候,小學數學老師可以拿實際生活中的例子用來幫助小學生領會所學的數學知識。教材只是老師獲取教學資源的主要渠道,因此老師要對教材進行選擇性地加工,利用生動形象的例子取代教材當中陳舊的案例。在基礎運算的課程當中,小學數學老師可以將題目換成學生實際生活當中常見的事情,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之下,更容易理解題目的意思和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小學數學老師可以讓小學生角色扮演,模擬人生當中的買菜場景,讓學生在買菜的過程中鍛煉簡單的加減法,讓加減的計算變得更加生動有意思。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中,老師可以根據剝洋蔥的方式,一點一點的深入,把數學知識和數學問題進行拆解分層,一個問題的提出,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全面考慮問題,從而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結束語:總而言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持續發展,小學數學的教學方式也在持續的改變,從而去建立一個更加高效的數學課堂。小學數學老師應該在一次次教學實踐當中去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式,讓小學生可以在數學課堂上有更好地體驗感,引起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熱情,從而提升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秦淼.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創新模式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