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仕康
摘 要:隨著中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課程要求的標準也越來越高,在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中,要求數學教學必須以學生自身的理解能力為基礎、結合生活經驗、保留數學本身的特點來進行,要讓學生真正地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參與到數學知識的發展推理過程中。在此基礎下,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讓初中數學教學有更顯著的效果。
關鍵詞: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實踐;思考
在從小學到初中的數學教學轉變之中,教學內容困難度有所提升,教學模式有所改變。小學數學所學習的一些知識大多是一些基礎的計算,比如說加減乘除、幾何圖形公式等,學習這些知識主要的手段是進行大量的練習,以此來達到能夠熟練計算運用的目的。初中數學所涉及的知識大多是一些解決問題的基礎方法,能夠通過這些知識的掌握來對一些數學問題以及生活問題等進行解決,更注重的是數學思維以及邏輯能力的鍛煉,它不像基礎的計算問題可以通過練習來掌握,練習在初中數學中固然重要,但是初中數學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理解力的培養,要讓學生掌握數學技巧。
一、 教學背景
(一)課程改革
當今社會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行各業都在不斷地創新,在這個不斷進步的世界上,要想不被淘汰,只能繼續發展,要不斷地進行創新發展,推動課程改革,培養出全面發展的高質量人才。目前中國在教育上正在進行深度的課程改革,并且已經頗有成效,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為教學成果帶來了實際性創新性的進步,不僅為學生帶來了更好的課堂體驗和學習環境,對于
教師來講也受益頗多。但是在實踐過程中仍有許多不足之處,由于經驗的缺乏和理解的偏差,新課改中仍存在著效率低的問題,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只有不斷地去嘗試一些新的學習模式,才有可能更快地解決問題,不斷地發展進步。
(二)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實施現狀
雖然中國已經大范圍地在課堂上應用了小組合作教學模式,但是有許多這樣的課堂僅僅是形式而已,教師沒有做好引導工作,學生也沒有真正地去進行討論,小組合作僅僅作為課堂上的一個小插曲,或者是休閑時間存在。比如說有的教師會在小組討論環節只是隨意地指出一道題目讓學生進行討論,對于學生討論的過程以及討論的結果,還有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卻并不予以理會。而有的學生在討論的時間內,卻并沒有真正地參與討論中去,更多的只是進行嬉戲閑聊,或者是根本不參與討論,仍然自顧自地進行自我練習。這樣的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根本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還有就是在組員的分配過程中,常常為了方便討論而選擇就近分配,學生質量參差不齊,可能會出現一些學習較好、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學生在同一個組內,一些學習能力較差、無法有效解決問題的學生在一個組內,這樣的分配無法起到優劣互補、共同進步的作用。而且小組內部的分工并不明確,沒有清晰的規章制度,發言順序混亂,無法總結出有效的信息。
(三)教育價值
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可以讓課堂教學的效率更高,更加充分地利用課堂時間,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教師只需要進行引導工作,而主要的學習任務由學生來完成,通過小組內多個成員的共同努力,可以讓需要學習的內容以及遇到的問題更快地得到解決。
而且在小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也會更高,因為他們自己參與到了問題的討論和探索過程中,對于知識點的記憶也就更加深刻。
除此之外,學生不僅掌握數學知識,更掌握數學思維以及學習技巧,在合作過程中也可以鍛煉自己的溝通能力以及發言能力,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和個人魅力。
二、 實踐方法
(一)改善授課方式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大多數都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而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則是通過教師跟學生互動,學生跟學生互動,學生跟課本互動的方式來進行學習。
(二)調整課堂結構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課堂中,往往是一整節課堂都是教師的講解時間,即便是有讓學生提出問題的環節,也只是讓學生提出問題,然后教師繼續進行講解。數學這門課程中充滿了各種邏輯推理以及思維推導,需要進行不斷的推理驗算以及合理辯證才能夠真正的進行掌握。可以將課堂劃分為不同的板塊,教師先用幾分鐘時間進行課程內容的引導,讓學生對主要內容進行探討,在小組討論中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沒有解決的問題,再提出來讓教師進行解答,之后再由教師進行課堂總結補充。
(三)結合課堂素材
在數學課本中,存在著許多鍛煉學生思維的素材,應該充分地利用這些素材去鍛煉學生。比如說在學習立體圖形這一節課程的課后習題中有這樣的題:用一個平面去截一個長方形或者是圓形,截面是什么樣的形狀?這樣的課題僅憑想象是無法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圖形的立體性以及截面的特性的,可以借助一些手工制品,比如說太空沙、橡皮泥等,捏制成長方形或圓形,讓學生用一張紙來進行截斷,觀察截面,將自己所看到的截面畫出來,在小組內進行分享討論,這樣學生能夠更加切實地感受到圖形的立體性,對于截面的知識也能夠更深地掌握了解。
三、 小組劃分
(一)固定人數
每個小組內的人數應該根據班級人數進行適當的調整,控制在5~8人之間,因為如果小組人數過多的話,容易出現爭執,在討論問題時這個也發言那個也發言,很難做到發言的有序以及意見的統一。而且許多問題并不需要很多人來討論,少而精的小組人員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過多的人數只能是一種浪費,可能有的小組成員根本無法參與到討論當中。如果人數太少的話,又容易解決不了問題,如果問題較為困難,小組中的成員太少,也無法達到合作學習、取長補短、互相助益的目的。所以5~8人的小組人數最為合適,既不會出現組員閑置的問題,也可以最大化地解決問題。每個小組成員都參與到討論中。而且由于班級人數可能并無法平均劃分,5~8人的設置也可以有一定的人數浮動,更好地進行區塊兒以及成員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