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宇馨
摘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古箏教育專業,高等師范院校的古箏教育作為高師音樂教育中民族器樂教育的分支,體現出高師音樂教育發展的綜合性與專業方向的多元性。對于高師音樂教育的教育理念來說,培養基礎音樂教育的高質量師資隊伍是其恒定的目標。當前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產生了新的要求和影響,本文將從核心素養概念簡析、高師古箏教育現狀分析、核心素養視角下高師古箏教育師范性的構想等三方面進行淺顯的探究與闡述。
關鍵詞:核心素養? 高師? 古箏教育? 師范性
中圖分類號:J63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1)06-0099-03
2011年國家修訂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對基礎音樂教育提出了更深化的要求,同時對基礎音樂教育師資質量要求更高一層。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也隨之做出相應的教育改革,并于2014年首次提出“核心素養”概念,在音樂教育學科中更強調教育工作者與學生發展能力的可持續性。
一、“核心素養”概念簡析
核心素養的概念從廣義的角度來說指個體在現在及未來社會中應該具備的關鍵能力、知識技能及態度情感等。對于學科屬性而言,不單指人能自覺獲取、掌握知識的技能,還包括促使人在未來社會中可持續良性發展的能力。內涵是培養全面、更為健全的個體,更為促進社會的良性運營,目前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到核心素養的內涵中。
對于音樂學科而言,相對的音樂核心素養是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所需學習和貫徹的,音樂核心素養在學生中的表現應具備以下幾方面:
(一)文化素養
音樂教育專業是音樂專業與教育專業的交叉學科,這種交叉不是重疊或交集,是跨學科的深度與廣度融合。因此文化素養所包含的有音樂知識、教育知識、傳統文化知識、思想道德修養等。學生應對所學習的專業知識知其然且知其所也然,了解對應的背景知識、文化內涵等,從而多維度的對一定專業知識產生多元化的見解。
(二)音樂教學能力素養
音樂專業素養對于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是指一種音樂基本能力,是可通過音樂實踐活動進行能動的、有意識的改造活動。因而學生在進行音樂表演或音樂教育實踐時應具備教師教育素養及音樂技能素養。
1.教師教育素養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師教育素養除包含一定的文化素養外,這里更多的是指實踐能力。首先學生應將內化的音樂專業知識或技能通過語言、肢體動作等載體外化表現出來;其次在音樂教育實踐的過程中還應注意外化音樂專業知識時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言行舉止都應潛移默化的傳達正確的影響。
2.音樂技能素養
音樂技能素養是指學生對于音樂的感知能力、審美能力、鑒賞能力,對于作品的理解能力、演繹能力、創造能力等。
(三)創新實踐素養
時代發展、文化進步,隨前進方向而創新發展的實踐素養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一大要素。學生應具備與時俱進、終身學習的態度價值觀,對音樂文化與音樂作品的理解付諸多維度、跨學科的創新實踐,為促進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二、高師古箏教育現狀
高師古箏教育專業在近年來被越來越多的高等師范院校中開設及發展,這不僅現出古箏的受熱愛程度、教育可行程度高漲,還體現出師范性院校的綜合程度提高。在發展的大趨勢下總有值得深化和改善的余地,高師古箏教育對于基礎音樂教育的不均衡是高等師范院校目前較為重視的一個問題。
(一)缺乏與基礎音樂教育的聯系
高等師范院校的教育目標是為培養適應中小學基礎音樂教育的師資隊伍。在現實中,師范類院校的音樂專業總向專業院校的音樂專業的培養標準靠近,缺少了“師范性”的特征。
1.高師古箏教育的教育理念偏頗
高師古箏教育的教育理念是為提高、培養基礎音樂教師的音樂綜合素質,豐富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內涵、教學方式、方法等。從事古箏教育的教師多在圈內獲得一定的認可及成就,在面對學生時會過多關注學生的技能掌握高低,演奏曲目的完整等,較少會注重學生對于音樂文化的學習和理解,很少會教授學生怎樣將古箏文化和技能演奏運用于課堂實踐。“口傳心授”的技能知識,教師灌輸技能的教學方式無法讓學生將所學外化于教學實踐。大多數選擇學習古箏的學生都有一定的古箏技能水平,在學習時通常也會忽略學習目的而專攻于技能。
2.教學內容缺乏師范性
目前應用于高師古箏教育的教學內容,大部分來源于古箏演奏曲目書籍或基本功練習書籍。缺乏對古箏作品的鑒賞性內容、古箏文化的學習內容以及古箏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中運用的案例教學或是創造性古箏教學。學生對古箏的學習多數停留于技能的掌握,局限了學生對古箏在課堂實踐運用的認識。
3.專業實踐機會欠缺
高師古箏教育的學生在課堂學習時,幾乎以彈奏作業與學習新曲目為主,很少能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很少有機會在課堂實踐教學。其次在實習期間,由于各個學校教學環境、教學條件有限,學生通常很少將古箏運用于課堂。
(二)不同授課形式的影響
高師古箏教育的授課形式多見于“一對一”小課形式與集體課形式,兩者各具優缺點。
1.“一對一”小課形式
小課形式的教學通常是針對具有一定古箏演奏水平的學生而開設,可高效提高其演奏能力,但長期這種教學會使學生專注于演奏忽略了師范性的學習目的,也會阻礙學生在團隊中的合作協調能力。
2.集體課形式
集體課形式的教學通常是針對具備古箏學習熱情、彈奏技能水平有較大上升空間的學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形成良好的互動氣氛,從而各自提升也會共同進步。不足之處在于整體進度稍慢,學習的深度較淺,不能提升學生的專業水平,進而導致學習的怠慢與停滯,使學生不能夠熟練掌握專業技能與知識,將會影響其在教學實踐中的效果。
(三)高師古箏教育專業學生就業形勢
學習古箏教育專業畢業的高等師范院校的學生們通常會選擇中小學或社會教育培訓機構就業,學生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中將會逐漸形成不同的工作態度,會影響未就業學生的選擇和判斷。
1.古箏熱潮導致的社會教育師資質量參差不齊
近年來古箏作為傳統民族樂器之一甚是受到大眾喜愛,大量社會培訓機構興起古箏教學。機構對于教師招聘的條件有高有低,致使多數業余古箏愛好者參與到教學中。這樣的情況將會影響學習古箏的中小學學生對音樂產生不全面、不完善的理解和認知,或是導致學生功利性的增強,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反而增加了從事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師的工作難度。
2.就業環境促使學生從業產生消極心理
就業于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會由于校方對音樂課的認可程度、學校音樂教學資源的多少、學生的學習接受程度等原因對音樂教師產生各種工作態度的影響。在學校教育中,往往對音樂課的重視程度還需加強,這就會影響高師古箏教育的學生學習專業的態度,對基礎音樂教育沒有學習的興趣,只會過多專注于技能的提高,往專業古箏演奏方向發展。
就業于社會培訓機構的音樂教師,部分會在考級熱潮的影響下消極工作態度,扭曲教育意義,從而失去教育理念的初衷,只會更加局限學生的發展。這樣情況下,會怠慢高師古箏教育專業的學生對自我音樂專業素養的提高,更不利于學生對師范性知識的學習,導致專業定位模糊。
三、核心素養視角下高師古箏教育師范性的構想
基礎音樂教育較高師音樂教育更系統、更完善,而高師音樂教育的初衷也與基礎音樂教育相關。將二者聯系共同發展,在高師音樂教育中加強對基礎音樂教育的重視是避免高師音樂教育與專業院校音樂專業趨同的關鍵。
(一)加強與基礎音樂教育的聯系
在高師古箏教育中加強與基礎音樂教育的聯系,需從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實踐等方面入手。
1.教育理念的轉變
校方教育理念應以培養基礎音樂教育師資隊伍為主。古箏教師的教育理念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主張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提高學生在基礎音樂教育實踐中的能力,創新教學模式,同時完善學生的古箏技能水平。只有把教書育人的概念貫穿于學生學習之中,才能不斷優化高師古箏教育的發展。同時教師應具備核心素養能力,在教學中將人文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綜合學科的交叉性結合,完善教育理念,從而在核心素養視角下增強師范性。
2.體現師范性的教學內容
師范性的教學內容包括教材與教學方式兩方面。
(1)教材
首先核心素養中對于教師的音樂教學能力素養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音樂專業知識與技能,能通過音樂對學生產生美育等綜合素質的影響。所以教材的選用應包括有利于學生音樂專業素養發展的鑒賞性古箏音樂教材,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豐富情感體驗。
其次包括有利于學生文化專業素養提高的關于古箏歷史或傳統文化的教材,讓學生明白樂器與作品所涵蓋的底蘊,加深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崇敬,形成正面的教育價值觀。核心素養中教師文化素養、人文素養的程度正對應著學生文化專業素養水平,教師應提高自身素質,對學生產生正面的影響。
再次應包括古箏在中小學音樂課堂實踐中的教學案例或跨專業創新教學教材,可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優化學習方式、深化對于基礎音樂教育在古箏教學的思考。
最后應包括本土化的音樂教材,不僅有利于增加學生對當地基礎音樂教育的了解,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將古箏運用于教學實踐的契合性。
(2)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是教師作用于教學實踐中的行為和方法。為加深與基礎音樂教育的聯系,首先高師古箏教育的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因人而異開展教學,發掘學生的長處,并將其運用于古箏教育的學習和實踐中。其次,教師應多注重學生的反饋,關注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理解、審美感知的能力、創新能力的發展。
3.增加實踐機會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檢驗高師古箏教育專業學生是否為合格的基礎音樂教育師資的標準。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實踐機會應從課內與課外兩種形式開展。
(1)課內
課內即高師古箏教育課堂教學時,教師將課堂時間合理分配于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教學試講,由此發現學生的不足之處,給予及時的評價和指正。
(2)課外
課外即學校舉辦交流活動或培訓活動、比賽等。增加學生對中小學學校和音樂課堂教學的零距離接觸,與地方中小學構建良好的互動關系,例如貴州省貴陽市新天四小與貴州師范學院形成良好的實習互動關系,每周四都會舉行鄉村少年宮活動。有利于中小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貴師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學省的實踐能力。
(二)完善專業授課的形式
調整授課形式可從整合教學形式與綜合學科授課入手。
1.將高師古箏教育專業的“一對一”小課形式與集中課形式整合教學
首先對所在專業的學生進行技能的測評與綜合素質的面試。其次根據測試水平劃分授課班級,對于專業優秀及專業欠缺的學生要進行“一對一”形式的優化和完善,對于綜合素質較高與較低的學生要均衡分配,形成良性氛圍,使其互幫互助,開展集中課形式教學。兩種授課形式按照學期授課時長混合開展。
2.綜合學科授課
核心素養中創新素養與音樂教學能力素養要求教師具備學科綜合的能力,并能創造性運用于教學實踐過程中。那么高師古箏教育可借鑒鋼琴藝術指導課的形式,將各姊妹學科或其他學科綜合授課,開展創新性課堂,例如開展奧爾夫教學法與古箏運用的課程、傳統古詩詞運用于古箏教學的課程等。這些課程將會多角度的激發學生對于高師古箏教育的思考,從而產生創新思維,加強學生在課堂運用古箏的實踐能力。
(三)校方及社會培訓機構的重視能促進高師古箏師范性教育
校方作為基礎音樂教育的主力軍應與時俱進,變革教育理念,同時在物質及精神方面對音樂教育給予支持和重視,在學習環境中影響中小學生、在教育環境中保障教師工作。只有高師古箏教育與基礎音樂教育的雙向互動與支持,才能促成高師古箏師范性教育發展和進步。
社會培訓機構是社會音樂教育的主力軍,是學校音樂教育的補充。只有社會培訓機構提高師資要求,從核心素養角度考量教師素質,才能直接影響師資質量,從而反向推動高師古箏的師范性提高。此外調整社會培訓機構教育理念,融入美育教學思想,提倡以人為本的教學,有利于高師古箏教育的學生們完善自身理念并推動能力的進步,影響高師古箏教育的師范性體現。中小學生綜合素質亦會向積極的趨勢發展,從而提高中小學生在今后學習與生活中的能力,有利于高師古箏教育專業在基礎音樂教育中的交流和實踐。
四、結語
高師古箏教育專業的培養性質是師范性與音樂專業性的統一,核心素養的概念為高師古箏教育專業的學生更新了教育理念。國家基礎音樂教育的改革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兩者的教育理念形成相互呼應的關系,探究與深化其關系并發展是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前進的一項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楊健.論基于音樂核心素養的高師音樂專業人才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9(03):72-73.
[2]王雷.核心素養視角下基礎音樂教育的改革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0(S1):124-125.
[3]宋瑾.高校古箏教學創新模式研究[J].當代音樂,2019(04):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