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明 徐奉先


摘 要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明確提出了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的考查要求,具體回答了選擇性考試“怎么考”的問題?;A性是選擇性考試命題的基本要求,它要求考試以歷史學科的基本知識體系為內容,試題具有典型性、適應性和可持續性等基本特征。綜合性是選擇性考試命題的重要要求,它以復雜的問題情境為載體,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有聯系的知識”系統地分析和解決問題,關注考查的整體性、多維性和結構性。應用性是選擇性考試命題的核心要求,它以學生主體性、問題性為基本特征,要求學生能學以致用,具備良好的實踐能力。創新性是選擇性考試命題的根本要求,它要求學生在應對和解決問題過程中能夠發現新問題、運用新方法、進行新構建,得出新認識,問題的開放性、思維的批判性和評價的多元化等特征反映了考試內容改革的基本方向。在命題中落實四個方面的要求,是達成選擇性考試目標的必然途徑。
關鍵詞 高考評價體系,選擇性考試,“四翼”,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457-6241(2021)07-0010-08
2019年底,教育部考試中心制定并發布了《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它回答了高考和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以下簡稱選擇性考試) “為什么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問題。其中,在“怎么考”的問題上,明確提出了“四翼”,即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的考查要求?!八囊怼笨疾橐蟛粌H是考試對學生提出的要求,也是對命題的要求。在命題中遵循并落實四個方面的考查要求,有利于實現對必備知識、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和核心價值的有效考查,是實現選擇性考試“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導向教學”核心功能的必然途徑。
一、基礎性
(一)基礎性是選擇性考試命題的基本要求
基礎性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質教育以全面發展、提高和完善人的基本素質為宗旨。普通高中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的、面向大眾的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階段。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落實素質教育方針,為學生適應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做準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本素質基礎。
基礎性是由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決定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以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為主線,展現人類歷史演進的基本歷程,揭示歷史在延續與變遷中的基本脈絡、基本規律和基本趨勢,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性課程。在內容選擇上,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精選的都是基本的、重要的、典型性的史事,充分體現了基礎性的特點。①
基礎性是由選擇性考試的性質和功能決定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主要衡量的是學生在經過高中歷史課程學習后,所達到的課程標準規定的學業成就表現。選擇性考試是學業水平考試的一部分,其考查對象的主體是普通高中在校學生??荚囯m然具有“服務選才”的選拔性功能,但它必須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以課程標準規定的學業質量水平層級為標準,以學生發展需求為出發點,以學生所具備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基礎為試題設計的起點。
(二)基礎性的內涵
選擇性考試的基礎性不是僅僅基于試題難易程度的考量,并非簡單的就是基礎的;也不是說考試內容必須來源于教材,為學生所熟知的、常見的也未必就是基礎的。
選擇性考試的基礎性主要是指向歷史學科的基本事實、基本概念、基本技術與基本原理構成的基本知識體系,其核心是學生通過高中學習應具有的基本素質,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素養和基本態度及價值觀等。它主要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學生通過高中階段歷史課程學習“應該”具備的內容,一是學生適應未來學習、工作和生活“需要”具備的內容。必備性是這些內容的共同特征:
學生了解人類歷史進程和學習歷史課程所必備的,那些重大的、關鍵性史事;培育和發展學生基本素質所必備的,那些具體的、典型的歷史知識;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所必備的,那些關鍵、核心的知識、能力、素養和價值觀念;支撐學生終身發展所必備的,那些不可或缺的具有可持續價值和意義的內容;面向全體學生,所有學生都應該和需要具備的,那些具有通用性和普適性的內容。
(三)基礎性試題的特征及其實踐路徑
1.典型性。典型性是實現科學測量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基礎性考查的必然要求。
考查內容的典型性。在歷史長河中,史事浩如煙海。學生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把整張歷史拼圖都拼插完整。高中歷史課程要求學生能通過歷史上重大的、關鍵性的史事,了解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進程和規律。選擇性考試的基礎性就是要求命題能精選歷史上那些典型史事,即中外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現象,即課程主干知識對學生進行考查。例如,商鞅變法與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相比,商鞅變法對中國歷史演進的影響更為廣泛和深遠,更具有典型性。
考查載體和形式的典型性。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具體包括5個方面,關鍵能力包括3個領域共9項具體目標。不同素養或能力目標都有其特殊性,要達成考查目標,必須有與考查內容和目標相匹配的、具體的考查載體和形式。2020年選擇性考試歷史試題山東卷第16題,從歷史上3個歷史階段人口密度圖切入,突出了“左史右圖”的學科特點,實現了對學生時空觀念素養的考查,較好地體現了考查形式和考查內容的適切性。
2.適應性。試題具有廣泛的適應性是實現基礎性考查的重要指征。
選擇性考試同高考一樣,體現國家意志。選擇性考試命題必須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遵循國家招生考試制度設計,符合素質教育改革和新高考改革的精神,契合選擇性考試性質和考試功能,這是實現選擇性考試基礎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證。比如,選擇性考試命題以課程標準為基本依據,標準共識統領教學和考試,為考試命題設置了底線和上限,就基本保證了考試難度不會大起大落。①
受試群體對試題具有較高的適應性是考試基礎性的重要表現。落實基礎性考查要求,命題要以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核心價值取向,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系:了解選科考試制度下考生群體的差異性,特別是學生群體的智力類型差異,處理好學生共同基礎性與選科組合差異性的關系;注意考查的結構性、層次性,關注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差異,處理好服務高校“人才選拔”和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的關系;命題要符合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正確處理學生當前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與將來需要具備的“職業素質”“專業素質”的關系,以及考查的學科化、專業性與學生未來生活多元化發展的關系。如2020年選擇性考試歷史試題山東卷第16題,從要求學生能夠識別和獲取歷史地圖中的相關信息,到能夠利用歷史地圖信息對相關史事加以描述,再到能夠把握相關史事的時空聯系,對較長時段、較大范圍的史事加以概括說明,通過考查層次的結構化、梯度性設計,實現了考查在有效區分和基礎性上的協調統一。
3.可持續性。選擇性考試要適應終身學習這一新的時代要求,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歷史是過去,但歷史學習不是單純的記住過去,而是面向未來的。歷史學科選擇性考試重點不是考查學生記住了多少“過去的知識”,而是考查學生是否具有了利用“過去的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素養。它以推動學生從“過去”走向“未來”,以服務于學生的未來發展為基本價值取向。例如,時間和空間是歷史事物的基本屬性,掌握歷史的時間和空間概念是學生進行歷史學習的基礎性要求,如義和團運動發生在1899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發生在1900年等。高中階段以后,大部分不以歷史為專業的學生可能就把這些知識層面的時間概念慢慢遺忘了,這種遺忘對其未來生活并不會產生根本性的影響。如果學生不僅僅是背誦這兩個時間概念,而是能將兩個歷史事件放在19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這一時代背景下,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的關系,這說明學生“能把問題放在具體的時空框架下”,建立起“事物之間的時空聯系”,已具備了初步的時空意識。這是學生在應對和看待現實問題時應具備的基本素養,即可以支撐學生未來發展的更具持續性意義和價值的內容。
二、綜合性
(一)綜合性是選擇性考試命題的重要要求
第一,歷史學科知識具有綜合性、整體性的特點。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從分散到整體的演進過程,人類社會歷史學以之為研究對象,任何社會問題都具有復雜性、綜合性的特點。任何歷史事物與其他歷史事物之間,歷史事物的諸要素之間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歷史思維的主要特征就是建立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系,歷史探究活動正是通過構建歷史事物之間的各種聯系來實現的。
第二,學科核心素養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中學歷史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和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個方面“是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方法、途徑、目標的具體化和細化”,不是孤立的、割裂的五個素養。①同時,立德樹人強調了學生在教學和考試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學科素養是“人”的素養,關鍵能力是“人”的能力,核心價值是“人”的價值觀念,即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和核心價值無論包括了哪些具體內涵,其最后都要統一到以學生為中心的“人”的未來發展上來。
第三,高考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考查,是通過考查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來實現的。新科技和產業革命日新月異,社會問題日益綜合化和復雜化,應對社會生活中的新變化和解決復雜問題亟需專業知識及跨學科知識的整合。綜合性是選擇性考試命題的重要要求,是實現選擇性考試“素質立意”價值取向的必然途徑,是試題實現應用性、創新性考查的前提。
(二)綜合性的內涵
綜合性不完全等同于考查內容的“全面性”,要避免考查的大而無當。綜合性考查的目標是實現對課標規定內容考查的融會貫通,要“適切而充分”。②“聯系”是綜合性考查要求的核心和關鍵,它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有聯系的知識”系統分析和解決問題,關注考查的整體性、多維性和結構性。
綜合性考查要求學生能對所掌握的問題信息進行系統的、全面的分解加工,對所學知識進行新的整合和構建,綜合性、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能發現歷史事物之間的各種聯系,并基于知識的內在邏輯關系,構建起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能多角度、多層次地觀察和思考問題,對歷史現象形成整體性、結構化解讀和詮釋;能將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融合貫通并加以運用,創造性地解決歷史問題。
.(三)綜合性試題的特征及其實踐路徑
1.試題立意具有整體性。
立意反映考查的目的和主旨,是試題的核心或主題。①命題需要根據試題立意,即要達到的測試目標來組織考查內容。
選擇性考試堅持素質立意的價值取向,考試以考查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整體水平為目標,既要注重對歷史學科某一方面核心素養的評價,更要注重對學科核心素養的綜合評價。
選擇性考試以考查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為重點,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歷史探究三個方面的關鍵能力是學生個人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科素養的必備能力基礎。試題要注意對這三方面能力考查的系統性和均衡性,既要有層次性,又要有聯系性,以區分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高低為目標。
必備知識是學科素養的支撐,是實現能力和素養考查的載體。孤立的史事沒有意義,歷史知識的價值存在于歷史事物的聯系中。綜合性要求試題關注知識之間的各種聯系,要求學生將個體的、局部的知識置于整體的、系統性的知識網絡中,對知識實現綜合性、結構性解讀。
試題強調對學生的價值引領作用,做到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統一,注重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綜合運用。
綜合性考查要求試題必須將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融合貫通,四者之間體現較強的關聯性和契合性。
2.以復雜問題情境為載體。
問題情境是考查的載體,是實現立意的材料和介質,關系著立意表達的程度。②試題問題情境主要包括素材及其呈現形式、設問及考試要求、思維路徑的選擇與設計、達成目標的預設等要素。它是問題的初始狀態,其內容和形式影響學生解決問題的認知構建、素養表現和策略選擇。依據問題情境的構成要素、信息類型及其復雜程度,選擇性考試試題的問題情境主要有簡單情境、綜合情境和復雜情境三個層次。從簡單情境到復雜情境,試題情境信息呈現出由少到多、由顯性到隱形,由單維到多維的顯著特征。③
試題的情境類型、層次、呈現形式等與試題要考查的知識內容、能力層次和素養要素等目標要相符合。試題情境中包含的信息與問題之間的關系如圖1-1、1-2、1-3和1-4所示:圖1-1是簡單情境,其信息構成數量少,信息類型單一,要求學生在對材料理解基礎上,建立材料信息、已有知識和問題的直接對應關系。與簡單情境相比,圖1-2所示綜合情境的信息與已有知識、問題之間還是以直接聯系為主,但是情境要素構成更廣泛,信息數量有所增加,信息涉及領域、層次范圍有所擴大,要求學生能對素材信息進行篩選、梳理和整合,全面地敘述和論證問題。圖1-3、圖1-4屬于復雜情境,要求學生對所學知識做到綜合應用,尤其是圖1-4所示問題情境要求學生有較高的創新思維能力。這類情境信息構成復雜,情境信息、所學知識和要解決問題之間更多的是一種間接聯系,需要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和逆向思維等思維方式對情境信息的關系進行辨析、探究和重新構建,問題解決要做到材料、觀點、論述和歷史價值觀的有機統一。
在選擇性考試中要注意對簡單情境、綜合情境和復雜情境的復合應用,在運用復雜情境時,還要注意根據考查目標和學生的實際,對復雜情境進行適度的簡潔化(非簡單化)處理,情境反映的問題或主題要突出,信息蘊含的內在邏輯關系清晰,在實現綜合性考查的同時,提高考試的基礎性和適應性。如2020年選擇性考試歷史試題山東卷第16題,其核心主題是對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承續與嬗變進行綜合考查,它以人口分布密度這一單一的線索切入,以三幅歷史地圖為素材呈現形式,使試題簡約、直觀,綜合而不蕪雜。
三、應用性
(一)應用性是選擇性考試命題的核心要求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新時代賦予他們的使命是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心國家命運及世界的發展,肩負起民族復興的大任。這不是學生憑借背過了多少歷史知識,記住了多少歷史結論就能實現的,而是要求他們能學以致用,具備良好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學生核心素養和解決問題能力只靠灌輸無法形成,只有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在解決學習問題的過程中才能逐漸習得。
選擇性考試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關注學生在復雜情境下開展相關實踐活動的能力”,主要考查學生“將所學歷史知識與技能運用于解決具體問題時體現出的學科核心素養水平”。①《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以“關鍵能力”作為考查的核心內容之一,它主要包括知識獲取能力群、實踐操作能力群、思維認知能力群。其中,不但將“實踐操作能力群”作為學生應該具備的三大能力群之一,而且三大能力群都定位于學生在面對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時,進行學以致用的學科認知操作時表現出的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是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基礎。②
(二)應用性的內涵
在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中,將認知領域分為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個層次水平,其中,運用是指在給定情境中執行或使用某一程序。③即在沒有說明問題解決模式的情況下,正確地把所學習的概念、法則、原理應用于適當的情況,是初步的、直接的應用。選擇性考試的應用考查目標是廣義上的應用,還包括了分析、綜合、評價等認知層次,要求學生能全面地、綜合性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屬于復雜應用。
選擇性考試的應用性考查要求具體包括:
能將所學的歷史知識作為解決問題的信息,能針對具體的問題,選擇、整合和使用這些信息;能基于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系形成歷史思維,并自覺地運用歷史思維正確認識和解釋歷史問題;能將所學歷史學科知識、能力和素養融合運用于歷史探究活動中,尤其是運用于應對陌生的、復雜的、開放性的真實問題情境中,進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發揮歷史學科的應用價值,發現歷史知識的現實意義和未來價值,運用正確的價值觀和方法論,以歷史知識回應和關照現實問題。
(三)應用性試題的特征及其實踐路徑
適應選擇性考試應用性考查要求,試題設計要著眼于三個基本問題——誰來用、用什么、用來干什么?學生主體性、問題性是試題應用性的兩個基本特征,前者回答了誰來用、用什么的問題,后者則回答了用來干什么的問題。
學生主體性。選擇性考試中學生主體性是指學生作為活動主體在與問題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現出來的功能特性,其根本特征是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它回答了應用性的主體是誰——以學生為中心,這是進行應用性考查的前提。
在選擇性考試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也回答了“用什么”的問題。學生解決問題所運用的核心知識不是“教材的”知識,而是學生“自己的”知識,即學生需要將所學的“科學世界”的知識進行轉化,內化為自己“生活世界”的知識。解決應用性問題,學生既要運用自己所掌握的記憶、想象、思維等認知能力,更需要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的參與;既要調動和運用那些事實性知識和概念性知識,更要啟動那些程序性知識和反省認知知識(元認知知識)。從事實性知識到反省性知識,由具體到抽象,是一個連續統一體。①試題設計要求越接近于后者,學生主體性體現得就越鮮明、越充分。2020年選擇性考試歷史試題山東卷第19題第(1)小題,要求學生“編寫一幕發生在17世紀倫敦咖啡館內的人物對話場景”。解決問題過程中,在信息選取、思維路徑、關系構建和結果呈現等各個環節都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權、選擇權,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設計主旨。
問題性。傳統的以知識立意的試題具有較強的預設性,學生作答只要按照試題要求,在所學歷史知識和試題答案之間建立簡單的對應關系即可?;谒仞B立意,選擇性考試試題設計不是面向具體史實或歷史結論的,而是重點指向歷史思維,最終指向問題解決的??梢哉f,沒有問題就沒有應用。應用性就是要求學生能將其掌握的歷史知識在新的問題情境下加以運用。情境即由一定的社會、學習、學術和生活素材所構成,它在學生所學知識和問題之間建立起某種聯系的紐帶,而非直接的對應關系。解決問題時,學生需要梳理并揭示情境所包含的矛盾關系,去自主發現問題;然后能動地參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創造性地提出自己的問題解決方案。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對其所具備的必備知識、核心素養、關鍵能力和核心價值加以選擇、整合、優化的運用過程。2015年全國文綜Ⅰ卷第41題,以1960年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抗日戰爭”內容的目錄摘編為情境,讓學生對目錄提出一條修改意見,并說明修改理由。它以學生“發現”問題為前提,再要求學生去“解決”問題,是典型的以“問題”為中心的試題設計。
問題的現實性是應用性考查的重要表征。選擇性考試以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來區分其學科核心素養水平,其著眼點是要求學生具備學以致用的能力,即能利用過去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回應和解決現實問題。因此,選擇性考試不是著眼于學生過去學會了什么,而是更關注學生應對現實生活問題的能力和適應未來發展的潛能。命題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使用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的素材,選取日常生活、國家發展、社會進步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歷史知識的應用價值。②
四、創新性
(一)創新性是選擇性考試命題的根本要求
當今世界,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創新力成為各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關鍵因素。新時代,培養具有創新力的高水平人才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是國家人才戰略的重點。當前,我國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聚焦于人才培養和人才選拔模式的變化,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目標。考查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已成為選擇性考試之考試內容改革的重點和基本方向。
(二)創新性的內涵
選擇性考試的創新性,重點不是指試題呈現形式的“新”。它以創新性的題型為平臺,核心是實現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考查,所謂創新思維能力,指學生能自覺地突破常規思維的限制,以新穎的、獨創的方法、視角和機制去解決歷史問題的思維過程。它主要表現為學生在應對和解決問題過程中發現新問題、運用新方法、進行新構建、得出新認識。
基于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見圖2),選擇性考試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考查要求包括:
能在理解考試要求和材料信息的基礎上,對材料信息進行新的解釋和新的運用,自主發現新問題;能多維度、多層面地解讀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系,對歷史事物之間的關系進行新的發掘,從新角度,以新方法探究歷史問題。能優化或重構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系,得出新的結論,以自己的方式呈現與眾不同的思維成果。
(三)創新性試題的特征及其實踐路徑
在選擇性考試中,考查的創新性和應用性要求是密不可分的,在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解決為核心,以復雜的問題情境為載體,以歷史知識回應現實問題等方面都是相通的。創新性是在應用性基礎上,選擇性考試對學生提出的更高層次的考查要求。除應用性試題具備的一些基本特征外,以考查學生創新性思維為目標的試題通常還具有問題的開放性、思維的批判性、評價的多維性等特征,這也是創新性試題設計所遵循的基本原則。
問題的開放性。素質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為主要特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歷史學以人類社會作為研究客體,其諸多的研究方法、理論與社會現象之間并不存在一一對應的緊密聯系,歷史研究往往更多地要求發揮研究者的主觀能動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對具體歷史問題的認識上,由于不同的人占有的史料不同,使用的方法不同,立場和目的不同,就會存在不同的解釋和多種表達方式。因此,選擇性考試歷史試題的開放性是歷史學科特征的鮮明體現,是素質教育的必然結果,它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考試中的主體性,有利于鼓勵和刺激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欲望,是培養和考查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基本途徑。
基于素質教育要求和歷史學科特點,開放性試題的設計需要堅持兩個統一。一是要堅持必備知識、核心價值、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的融合與統一。試題應該有利于實現對學生基本素質的融合、協同考查,以學科素養為核心,關鍵能力為重點,重視學生個體的價值觀念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參與??疾橹攸c強調由過去的歷史向生活實踐的轉變、由知識向素養的轉變、由學科技能向個人能力的轉變、由事實判斷向價值判斷的轉變。二是試題情境素材、問題呈現形式、思維路徑、達成目標及評價策略各要素的適切與統一。開放性的情境大都以綜合情境和復雜情境為主,以客觀、真實的史料使學生盡可能回到“歷史現場”;問題指向和解決方案重視過程性和生成性,減少對問題達成目標的預設性,鼓勵學生多視角、多方法、多路徑去探究問題;答案及評分策略應以“評價標準”代替“標準答案”,對學生解決方案進行多維度、多層次評價。概括而言,開放性側重于為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開辟空間,通過對試題立意、情境、設問和答案等各個構成要素的多元化設計,保證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對信息、方法、思維路徑、解決方案及呈現方式的自主選擇。
思維的批判性。英語中創新(innovation)一詞起源于拉丁語,有“更新”“創造新的東西”“改變”等多重內涵。①在選擇性考試中,求新、求變是創新性考查的顯著特征,即要求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突破原有知識框架和常規思維模式,對問題有新的發現、新的思考(包括新視角、新方法)和新的見解。堅持問題導向是批判性思維的鮮明特點,它首先要求學生通過獲取、鑒別和篩選情境信息,找出其中蘊含的本質矛盾,發現新問題。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在此基礎上,它要求學生能對問題所涉及的歷史信息(包括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教材知識和自主學習所掌握的知識)進行新的發掘,這種發掘不是對原有知識的粘貼、復制和疊加,而是要求學生獨立地發現這些信息之間新的內在邏輯關系,并以自己的方式建立一個個性化的知識系統,完成對原來所學知識信息之間關系的優化或重新構建。
評價的多元化。創新性試題基于學生主體性進行設計,重點考查學生所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案的獨特性和個性化,所以不存在統一的、唯一的答案;同時,創新性考查的初衷是培養和提升學生解決日常生活和社會發展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些問題的解決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標準答案。因此,執行多元化的評價策略是實現創新性考查的有力保障。
當前,基于選擇性考試的實際,對于這類試題在評分時一般是采取既實行量化評價,更重視質性評價,以質性評價為主導的策略。在具體實踐中,大都使用了“評分量表”的形式,實行 “分項分等給分”。評分量表構建了考查學科素養、必備品格等的階梯式上升模型,為評價學生所具備的學業質量水平提供了可靠的通用框架,較為清晰地界定了不同能力水平的回答特征。它為能力水平各異的考生提供了展示獨立思考成果的平臺,也為考生的多角度思考和多種合理答案的共存留出了足夠空間。①
五、小 結
在高考評價體系中,“一核四層四翼”要求不是孤立的,“四翼”具體規劃了“一核”“四層”的實現路徑,三者共同構成了一個系統性的評價體系?;A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四項考查要求之間也不是割裂的,而是一個相互交叉融合的有機的整體。同時,高考改革不是一個事件,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選擇性考試命題要科學、精準地落實“四翼”的考查要求,需要以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和高考改革精神為指針,堅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在命題實踐中不斷探索、調整和完善。
【作者簡介】高黎明,副研究員,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高考命題處歷史學科秘書。
徐奉先,教育部考試中心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教育考試測量研究。
【責任編輯:王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