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煉
摘要:隨著經濟和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實行產業轉型和消費升級的必然要求,文化消費是人們在解決了生存問題以后所產生的發展和享受性需求,是更高層次的精神娛樂需求,文化供給本質上是精神性供給,只有具有創意、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精神愉悅需求的文化供給內容和形式才能不斷刺激文化市場新需求,在滿足消費者美好生活愿望的同時,文化產業自身得到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
文化產業本身就是數據和內容創造的行業,大數據的驅動作用在于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各類要素資源在文化產業內外聚集、融合與共享。財經類高校長期致力于相關產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在專業人才的培養上分工很細,因此,財經類高校的人才培養是嵌入社會網絡之中并受其影響的。
1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現狀與問題
1.1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
由于沒有明確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分類標準,財經類高?;旧鲜歉鶕陨淼霓k學特色、教學資源以及社會用人需求對其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定位。但由于財經類高校的專業學科基礎不外乎是經濟類或管理類,因而在辦學類型、辦學層次和辦學特色方面差別并不大,于是,在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普遍存在分類不清、定位不明、特色不特等問題,并直接導致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方案缺乏前瞻性、針對性和連續性。
1.2專業實訓基地較少
由于我國的文化企業多數為中小微企業,對實習生的需求量有限,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數量較少,不能充分滿足在校學生的實習需求,導致多數學生需要自行尋找實習單位,為了有一段實習經歷,有時候不得不在專業不對口的工作崗位實習,無法在全真的文化企業環境中鍛煉能力。從對現有實訓基地的建設來看,學校與校外實訓基地缺少互動和交流,沒有充分利用雙方的互補性資源進行合作,比如學校定期聘請實訓基地的專業人士擔任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客座教授,講授一些應用型、實操性課程,而實訓基地也可以邀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師共同研究開發一些項目,雙方缺少交流和溝通使得與實訓基地的合作關系不穩定,出現已建立的一些實訓基地在合同到期以后不再繼續合作的現象。
1.3文化產業師資儲備力量不足
首先專職教師總數少且來源單一。雖有高水平學科帶頭人,但整體上教師數量和學生數量增長不成正比;缺少多元化的招聘機制,唯學歷、唯職稱論加重教師隊伍來源結構的單一化;現有教師知識結構不符合專業發展要求,教學經驗匱乏且教學方法手段較單一,“填鴨式”授課束縛了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其次轉型來的多,科班出身的少。目前,師資力量和專業性質之間存在較大矛盾,導致存在“老師不能深教、學生只能略懂”的問題。
2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對策
2.1構建完備的學科體系,打造精品課程
緊緊扣住人才培養目標,以需求為主導、以應用為原則,調整學科培養方案,整合全國優秀師資撰寫適用于文化產業核心教學的教材,形成學科發展史、方法論和學科經典案例相統一的課程體系,培養兼具基礎知識儲備、組織策劃能力以及經營管理能力的多方面應用型人才。另外,加強精品課程和特色課程建設。依托現有的學科體系和所在區域特征,通過院系合作、資源共享,打造文化產業精品和特色課程,讓文化產業管理“金專”“金課”在高校隨處可見。同時,借助互聯網,進行慕課建設,形成線上線下、虛擬仿真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體系。
2.2完善文化產業人才規劃機制,培養文化精英
在不斷擴大的“一帶一路”文化產業合作領域中,建立完善的文化人才資源管理機制,整體規劃適合中國及沿線國家發展的道路是前提條件。首先要進一步重視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人才的發現、選拔、培養、流動和配置機制,充分發揮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尤其要重視人才培養的前端工作,從人才培養的早期著手,構建更為靈活的學校教育培養機制,不斷改革和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來培養高文化精英。其次重視與職業教育院校的合作。我國職業院校應充分抓住“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對職業教育有著旺盛需求的機遇,發展與沿線國家間的校際交流,積極接納留學生,為職業教育進一步融入“一帶一路”打下堅實基礎。第一,在助力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高校應積極開發國際通用的課程體系,加快培養國際化技能人才,打造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品牌。第二,普通高校要進一步加強與職業院校的交流合作,積極為輸送高技能人才獻力,建立人才建設立交橋。
2.3大數據背景下財經類高校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路徑
跨界融合催生了文化產業創新人才,實踐證明,同時具備專業素養、文化素質與跨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更能適應行業發展要求,未來文創發展要靠復合型人才來推動,財經類高校對于文化人才的培養應注重知識結構的復合性,使學生同時具備技術視角和技術能力。文化產業跨界融合、產教融合這一培養路徑能助推企業、高校、政府、社會共同培養出復合型人才,是培育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有效路徑。財經類高校在跨界融合的基礎上,仍應堅持特色化和創新性。特色是學校專業生存的板塊,各財經類高校應明確自身的特色,財經類高校的文化產業專業,可以確定為文化產業投融資、文化產業技術經濟、文化和旅游管理、文化創意等細分方向,每個學校結合自身特點做自己能夠做的事情,使文化產業人才更加多元化,在行業各有所長。
2.4文化融合科技,培養復合型人才
文化產業是一個非常依賴科學技術的產業,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最關鍵的是人才的融合。當今社會科技創新在文化產業領域應用廣泛并有深度融合之勢,時下流行的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都離不開復合型科技人才的支撐。高科技企業是知識、技術密集的經濟實體,需要高科技復合人才將知識和方法轉化為新的生產力,培養復合型科技人才核心目標是培養科技創新能力。目前,我國文化產業在供給側和需求側方面不平衡,文化融合科技須打破認識不夠深入、資源配置存有部門界限等弊端,這些更需要文化產業和信息技術兼備的復合型人才支撐。高校應緊密結合發展趨勢,利用新技術打造更加緊密的“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有條件的高等學校可以開設文化科技融合產業相關專業和課程。將“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發展成為連接民心的重要平臺,讓留學生也能學以致用,畢業后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3.結語
在新媒體高速發展和創新創業大勢背景下,目前還存在著諸多限制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的因素,既有體制方面的,也有新興產業、專業方面的。因此,一方面需要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體制改革,根據文化產業發展新形勢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更加重視青少年的文化藝術素質教育,改革高校教師考評制度、在考評時增加社會實踐的比重,建立文化產業管理等新興專業教師專業理論在職進修制度,提供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的資金支持和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
[1]林江鵬,朱詩雨.美日德產教融合的考察與經驗借鑒[J].職業教育研究,2019,(06):78-81.
[2]李玲娟.校“園”協同培養人才問題的思考[J].經貿實踐,2017,(01):295.
[3]劉耀東,孟菊香.構建互利共贏的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新模式[J].教育現代化,2018,5(5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