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涵
摘 要:心理歷史學作為一種歷史研究方法,為史學家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去研究歷史、理解歷史。雖然心理歷史學是一種歷史研究方法,但是它未嘗不可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應用于中學歷史課堂中。文章試圖研究如何將心理歷史學應用到中學歷史教學中,以豐富教師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歷史人物、歷史群體的心理,進而更好地理解歷史人物或者歷史群體的行為,以及他們所產生的影響。同時,學生學會用心理歷史學也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歷史性思維,引導他們主動思考,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心理歷史學;中學歷史教學;歷史學研究方法
一、心理歷史學的內涵分析
心理歷史學作為現代西方史學的分支學科,由歷史學與心理學交叉結合而成,并在西方世界分為兩大派別——分別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心理史學和以法國為代表的心態史學。心理歷史學的研究對象通常是歷史人物或者歷史群體的心理,研究的內容既可以是人物的心理狀況,也可以是人物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行為。以歷史群體心理研究為例,教師在分析甲午戰前與戰后中華民族心態的變化時,可以將《申報》作為補充材料向學生展示:甲午戰爭爆發前《申報》曾刊文指出:“我正宜乘機承接日本,規覆琉球,乃可一勞永逸?!倍隈R關條約簽訂后,《申報》再次刊文:“奪我藩屬,蕩我邊疆,敗我驕師,喪我士卒,覆我師艦,毀我船澳,振動我人民,重貽我君父之憂者,乃在向所藐焉,不足慮而輕視之日本也,即亦出人意議之外者矣。”通過前后材料的對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當時民眾對日心態的轉變。
二、心理歷史學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一)心理歷史學與中學歷史課程標準
將心理歷史學引入中學歷史課堂,這與中學歷史課程標準存在諸多相通之處。首先,在高中歷史課程結構的設計上,課標要求注意吸收歷史研究的新成果,精選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為學生提供認識歷史的多個角度,從人物心理分析入手,為學生認識歷史事件、評價歷史人物提供了全新的視野。其次,在課程性質上,課標要求學生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關注中華民族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而心理歷史學則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有效途徑之一。最后,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上,課標要求教師不單單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還要注意對學生價值觀念、學科能力的培養,學生通過使用心理歷史學分析人物這一方法,搜集史料、深入解讀,有助于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家國情懷等素養的培養。
(二)心理歷史學與中學歷史教科書
歷史人物作為歷史學的構成要素之一,在中學歷史教材中所占比重也極大,中學歷史教材往往從歷史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動和精神品質等角度來刻畫描寫人物。以統編版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八課《金與南宋的對峙》為例,教材中通過“人物掃描”“問題思考”“課后活動”等欄目展示岳飛的言行,引導學生分析岳飛的性格與精神品質,從而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教師在描述歷史事件的背景時,也可以從主觀方面來分析事件發生時的社會心態,比如在講述新航路開辟這一歷史事件的背景時,可以從15世紀西歐狂熱的宗教信仰為切入點,分析支撐航海家遠航的精神動力。值得一提的是,人民版《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選修教材詳細介紹了在中外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二十二位歷史人物,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該教材時可以采取主線與暗線交織的形式進行講授,通過對人物生平事跡的主線與人物精神世界這一暗線相結合,可以豐富對歷史人物的研究與評價。
(三)心理歷史學與中學歷史教學方法
教師應當積極地將心理歷史學的研究成果引入歷史課堂教學之中,培養學生的心理歷史意識。以統編版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十一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為例,教師在解讀休養生息政策時,可以從劉邦、樊噲、韓信等學生熟知的歷史人物入手,這些人物出身社會底層,他們構成了西漢初年的布衣將相之局,也正是由于他們布衣將相的出身與經歷,使他們更能對農民的疾苦感同身受,由此對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行產生了重大影響。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歷史人物進行心理分析,既可以引導學生搜集能體現有關歷史人物心理的材料,如書信、日記、同時代人的口述材料等;也可以對不同歷史人物的心理進行比較,從而達到具體人物具體分析的目的。
(四)心理歷史學與高考試題
值得教師關注的是,通過回顧往年的歷史高考試題,不難發現高考試題命制中也引入了心理歷史學,這一方面拓展了新課改下歷史教育的視野,另一方面則表明了心理學與歷史學結合的命題趨勢。以2014年和2015年新課標全國二卷選擇題為例,在2014年的高考試題中,通過背景提示,描繪20世紀30年代美國民眾的行為,考察了學生對當時金融危機下美國民眾社會心態的把握;而在2015年的試題中,則通過描述奕?、丁日昌、郭嵩燾等洋務派官員,并且在選項中使用了“觀念”“鄙視”“批判”等詞語,深入考察了學生對民眾心態的分析。試題的更新為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為歷史課堂教學帶來了新啟示,因此教師與學生都應當對心理歷史學給予足夠的關注。
三、結語
心理歷史學作為一種歷史學研究方法,將其引入歷史教學,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搜集、解讀相關的史料,可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歷史人物的內心,剖析人物行為背后的動機,以新的視角去還原歷史,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更有利于將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素養融入歷史教學之中。同時,通過對歷史人物性格的分析,有助于學生塑造家國情懷,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比如在統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八課《金與南宋的對峙》中,學生通過對比秦檜的所作所為與岳飛抗金的事跡,除了能夠正確評價岳飛,更應當學習岳飛精忠報國、從嚴治軍的精神和廉潔正直的品格。
但同時,心理歷史學也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因此歷史教師在運用歷史心理學到歷史教學實踐中時,應當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避免陷入主觀唯心主義。對歷史人物進行心理分析,學生容易因為邏輯思維不夠成熟而站在自身的立場去評價人物,因此需要教師及時引導,通過展示相關史料,將歷史人物置于具體的歷史環境中,使學生認識到個體意識產生的客觀物質基礎。二是要充分考慮到時代差異性,歷史人物的心理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時期的人物心理可能會因個體、環境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孫中山兩次提出三民主義,就是在不同的心境下提出的,學生在分析歷史人物時,要以運動變化的眼光去分析人物心理,即將時空觀念融入心理分析,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行為。三是教師要認識到心理歷史學并非適用于歷史教學的所有環節,心理歷史學通常只適用于對歷史人物或社會群體心態與行為的分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綜合運用各類史學研究方法,為學生提供多層次、多視角的認知歷史的角度,以活躍學生思維、深化歷史解釋。
綜上所述,心理歷史學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學生通過對歷史人物與社會群體的心理與行為的分析,為教學方法多樣性、學科核心素養融入歷史教學提供了新思路;但同時這也是一個新方法,需要教師謹慎使用、悉心研究,為心理歷史學融入中學歷史教學的實踐探索、開辟道路。
參考文獻
[1]朱啟勝.將“心態史學”觀點融入歷史教學的實踐性認識——以戊戌變法失敗原因之主觀因素探究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6(05):47-52.
[2]李健.淺析史學研究成果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08):18-21.
[3]何瑛,鄧曉.中學歷史教學與史學研究——方法的借鑒[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31(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