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勇
[摘? ?要]應試教育的束縛讓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專注于數學知識和技能的講解,而忽視了數學文化的滲透,導致很多小學生將數學看作一門冰冷的、機械化的學科。在強調要培養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今天,小學數學教師既要專注知識講解,還要重視并加強數學文化建構,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發展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數學文化;建構研究;小學
數學文化蘊含豐富的精神與思想,這些精神與思想不僅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還能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高效教學視角下,數學教師要將這些數學文化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增強數學知識的親切感,縮小學生與數學之間的心理距離,促使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一、基于數學史的講解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當前,圍繞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推動學生內在發展已成為數學學科教育的重要目標。但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只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答題的正確率,而忽視了對數學知識的由來和意義的介紹,最終導致學生缺少學習的動力。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教師應帶領學生走進真實的數學歷史年代,感受數學的發展歷程,使數學世界變得更加有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文化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數學史就是一個有效載體。在以數學文化構建為目標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適當地穿插數學史,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拓寬學生視野,使學生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被發掘和發現的過程,深化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以及數學概念、公式、原理的理解,這對提升學生數學素養具有重要意義[1]。例如,在給學生講完“質數”這個概念之后,數學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進埃拉托斯特尼為了尋找質數所采取的方法,并和學生一起探討和驗證這種方法。引進這樣的數學史,不僅可以讓學生深刻理解并記住“質數”的內涵,還能促進數學文化的滲透,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還有許多數學歷史人物、歷史小故事等,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以教材為藍本,拓展相關資源,在課堂中為學生講述有趣的歷史故事,還可以通過視頻、動畫、圖片等形式呈現,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從而為學生創造有趣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故事中了解數學,愛上數學,更能感悟到古代算數的別樣魅力。
二、通過數學家的故事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在數學的發展歷程中,無數數學家的存在讓數學熠熠生輝,這也正是教師需要讓小學生從小學習的數學文化之一,高斯、費馬、笛卡爾、沈括等無數的中外數學家的故事都是教師可以利用的豐富的教學資源,在抽象的數學教學中,這些鮮活人物的出現及其探究數學的經歷也能讓學生加深對數學學科的理解。
數學是一門建立在大量概念、公式和與原理上的學科,而這些特定的公式、概念等均是不計其數的數學家付出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所獲得的。換言之,在數學史上,有很多憑借著自己的求知欲、堅持不懈的精神和頑強的毅力為數學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數學家[2]。在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可以穿插著講解這些數學家的事跡,引導學生以這些數學家為榜樣,使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頑強的毅力,培養仔細、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實事求是的精神。例如,在講到“圓周率”這一知識點時,教師不僅要講圓周率是什么,更要講圓周率從哪里來,代表了什么含義,深入挖掘圓周率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以及歷史故事,將祖沖之探索圓周率的艱辛歷程以視頻或圖片等生動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知道,在幾千年前沒有計算器甚至連算盤也沒有的年代,祖沖之憑借著算籌這種粗糙的計算工具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七位的故事。通過更多的故事讓學生認識到,正是因為這些數學家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辛苦,才推動了數學的發展,取得了今天豐碩的成果。通過講述數學家故事而對學生實施成功教育、挫折教育,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溫度,還能提升學生的意志品質,使學生成為高素質人才[3]。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課堂中講述數學歷史人物時,不僅要講述,更要善于運用一些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為學生展現生動的、有趣的故事,這樣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使學生在看故事的同時學習到其中蘊含的豐富的數學文化,最終達到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效果。
三、基于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總會出現一個普遍性問題:學習過的知識點在用于解決新題型時正確率急速下降,這是學生沒有徹底掌握知識的表現。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生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所以教師在教授數學知識的同時更不能忽略學生良好數學思維的培養。
在以建構數學文化而展開數學教學活動的課堂上,教師不僅要給學生講解數學知識,還要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讓學生認識到,數學是一門有思想、有文化的學科。小學數學中常見的數學思想方法主要有模型、轉化、歸納、演變、數學結合等。在教學實踐中,數學教師要將這樣的數學思想方法巧妙滲透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由“學會”轉化為“會學”,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文化的魅力。例如,在講解“路程”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以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尤其在分析應用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一邊分析問題一邊繪制圖形,將題目中給出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具象圖形。這樣,學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各個已知條件之間的關系,并且能夠有效梳理待求問題與已知條件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感受數與形轉化的魅力,這對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數學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數學模型思想也是經常用到的數學思想方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采取生活化情境教學法,將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學會聯系熟悉的生活場景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并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以此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四、通過樹立數學探索精神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更要注重對其科學探索精神的培養。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但其同時也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發散思維,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進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學生按照自己的解題思路進行解答,之后教師根據學生給出的方法進行總結,達到一題多解的效果。通過長期堅持,能幫助使學生養成愛思考、勇于探索的好習慣。此外,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難度更高的問題,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縱向發展,同時為之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良好的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習慣,需要教師耐心的引導和學生的長期堅持,因此教師要從學生角度出發,為學生尋找并設計更多有趣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探索精神。
五、基于學生生活實際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小學數學中的大部分知識雖然具有抽象性與歸納性,但在生活中,數學的應用是十分廣泛的,因此教師在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過程中要從實際生活出發,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親近感。對于低年級階段的數字計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幫助父母買東西的過程中增強自己的計算能力;高年級的數學教學應強調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教師則可以將一些生活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如校園中的衛生區打掃、草坪面積等,將數學問題導入生活情境更有助于學生理解問題本質,也能增強學生的聯想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意識。
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生活情境為背景,引導學生聯想自己的生活實際,將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如教師可在描述問題后提問學生:當你遇到這樣的問題時會怎樣解決呢?引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新授環節,課堂也可以化為一種生活情境,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生活情境的表演,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教師可以將課堂變為超市、菜市場、銀行等需要用到人民幣的生活場景,引導學生通過表演小故事的形式學習相關知識,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在布置作業時,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在課堂中學到的數學知識自己設計題目,互相考察,在出題、解題、評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進一步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在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培養數學文化素養。
數學文化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可以讓課堂更加生動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知識。數學教師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認識到數學文化滲透的重要性并深入挖掘其價值,全面掌握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讓學生獲得更快更好的發展,也借此推動小學數學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梁策力,蔣秋.讓數學文化成為推進小學素質教育的抓手——全國“小學數學文化”教學觀摩研討會暨小學數學文化優質課大賽會議[J].數學教育學報,2015(6):97.
[2]符蓉.核心素養理念下利用小學數學“閱讀材料”滲透數學文化的實踐研究[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4):90.
[3]張峰,靳燕鵬.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滲透——以負數的認識為例[J]. 菏澤學院學報,2017(5):138-142.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