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勝
摘 要:創新能力是現代人才實現自我發展、融入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而物理學科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教師應從物理教學實際出發,從創新思維培養、創新實驗設計、創新研究開展等角度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途徑進行分析,以落實人才培養目標,促進物理教學創新發展。
關鍵詞:物理教學;創新能力;教學實踐;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421;G633.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3-0060-02
創新是現代社會發展中的關鍵詞,培養創新型人才已成為我國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戰略。課程改革的推進,將創新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塑造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落實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必然選擇。但是,從目前物理的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單純強調創新并不能從根本上扭轉傳統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模式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影響。因此,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結合物理學科特點,構建創新教育模式,以實現對學生的全面引導。
一、立足學生主體需求,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發展
創新思維不僅能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而且能夠從新的角度分析客觀事物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形成新的解決思路。在當前的物理教學中,學生的思維發展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難以形成創新思考的主動性。學生在共同討論時,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不敢表達個性化觀點,人云亦云,將創新淹沒在大眾意見中;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權威,其講解與指導會為學生樹立對錯、是非的標準,導致學生不敢或者不愿意違背權威的觀點或理論;長期的學習經驗積累,使學生出現思維定式,在探究物理問題的過程中習慣采用某種方法,難以跳出框架實現創新探究。為此,教師在物理教學中應深入分析影響學生創新思維發展的各種因素,并著重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將創新探索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激勵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實驗、歸納、類比等手段提出種種假設或猜想,并在探究性學習中進行創新思考,體驗創新的成就,實現思維品質的提升。例如,在“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的教學設計中,為指導學生理解聲音的產生,教師可為學生提供小鼓、薄紙片、音叉、橡皮筋、梳子、刻度尺、紙屑、水盆等實驗器材,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并分析不同物體發聲時有哪些共同特征。在自主探究過程中,有的學生兩人一組用橡皮筋做實驗,一人將橡皮筋拉長拉緊,另一人用手撥動橡皮筋,并觀察橡皮筋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有的學生則用刻度尺做實驗,將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將另三分之一緊壓在桌邊上,另一手撥動伸出端,觀察尺子在發聲時的現象。還有的學生將紙屑放在不發聲的鼓面上,然后敲擊鼓面,觀察鼓面上紙屑的跳動。在學生動手操作后,教師可利用問題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并引導學生在不同的現象中歸納總結聲音產生時發聲體的特點,進而在邏輯分析中實現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二、引導學生進行有效觀察,深入探究物理問題
在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仔細觀察,使學生能夠針對觀察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式學習。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在進行觀察時,不能夠只為了最終的結果而觀察,而要重視整個觀察過程并進行分析整理,對實驗過程中所蘊含的物理知識以及物理原理進行分析,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光的折射”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注重創新教育的滲透,為學生的創新表達提供空間。教師可在同一位置的不同角度利用鏡子對光進行折射,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不同角度光折射的特點,并針對這一特點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能夠針對問題進行深入探索:光線是不是可以直線傳播?在折射后發生了什么變化?不同角度折射后又有什么不同?這些又與哪些因素有關?通過仔細觀察并對問題進行研究探析,學生能夠輕松地掌握物理知識,加強對物理知識的記憶,并進一步提高物理知識應用能力。
三、優化實驗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創新探索實踐
實驗是物理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創新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能夠親自動手實踐,并在開放、自由的氛圍中體驗思考的樂趣,了解理論形成的過程,獲得創新思考的空間,進而實現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全面發展。但在當前物理教學中,實驗教學設計與創新教育要求之間存在較大的偏差。學生更多的是按照教材要求以及教師的指導進行簡單操作,整個實驗過程都是預設的,動手實驗也是為了得出既定結論,創新空間自然受到了極大的壓縮。在創新教育的要求下,教師應優化實驗教學過程,為學生創設更加廣闊的自主探究空間,使學生在實驗中實現創新思考與探索。例如,在“探究音調與頻率的關系”的實驗中,教師可以將實驗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并利用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皮筋振動的快慢與音調高低有什么關系?你能否對之前所進行的實驗進行改進與創新,得出更加準確的結論?在學生掌握實驗原理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調整實驗器材,自主設計實驗步驟與實驗方法,并鼓勵學生闡述實驗過程。這樣的實驗設計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式,能使學生個性展示驅動創新探究過程,能夠激勵學生在實驗中不斷應變、思考和探索,并實現分析、抽象、綜合、表達等創新綜合能力的發展。
四、創設相關教學情境,活躍課堂氛圍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為學生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下高效學習。想要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就要轉變教學觀念,采用新穎的教學模式,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也應向教師表達自身的一些想法,與教師一起探討,然后針對課本中的教學內容進行實驗探究學習。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主要來源于課本中的實驗原理以及注意事項等,并對這些內容進行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創設相關教學情境,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踐操作并與小組成員一起探討、解決問題。這樣,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改善教學效果,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五、組織物理研究活動,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發展
創新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與學生兩者的互動與溝通,即教師采用創造性方式教學,學生利用創造性方法學習,這樣才能形成教學默契,并共同融入到創新探索中。在物理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設計理論與實驗教學方案,還應結合學生的情感認知發展需求,組織研究性活動,實現學生對新知識領域的探索與拓展,讓學生在思考與探究中發展創新能力。在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設計中,首先,教師要為學生展示主題內容,并要求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獲取信息、數據,鼓勵學生自主開展實驗,以獲得更加有價值的信息資源。其次,教師應指導學生處理信息資料,將數據信息進行整合,并利用統計圖等形式更加直觀地展現出來。再次,教師應引導學生合作分工加工信息資料,并在這一過程中強調創新思維的重要性。最后,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展示研究學習結果的空間,引導各組學生的創新思考與實踐結果在相互碰撞中不斷完善,拓寬學生的研究思路,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物理是初中階段實現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學科。教師應根據當前社會創新發展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從學生的情感認知特點和物理學科本質出發,創設具有創新探索價值的問題情境,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營造開放、自由的創新探索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素養,以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景.探析初中物理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學教學參考,2019(27).
[2]馬玉涵,張迪.淺談在中學物理探究式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學物理,2019(18).
[3]王曉偉.初中物理分組實驗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J].甘肅教育,2019(17).
[4]吳何南.如何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江西教育,2019(12).
Explo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in Physics Teaching
Cai Sheng
(Hanzuo Nine Year School, Liangzhou District, Wuwei City, Gansu Province, Wuwei 733000, China)
Abstract: Innovation ability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modern talents to realize self-development and integrate into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hysic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hannel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eachers should start from the reality of physics teaching, and analyze the way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novative thinking training,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so as to implement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physics teaching.
Key words: physics teaching; innovation ability; teaching practice; training appr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