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社教
【摘要】部編版語文教材已實施了一段時間,筆者邊教邊學,認真探索實踐,總結出面向全體兼顧個體,以素質教育為核心;摒棄“填鴨式”,重視“啟發式”,重視訓練思維;以語言為基礎的積累性三個課堂教學基本原則。貫徹以上三原則,將會使課堂更具開放性,有效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合作探究意識,使課堂取得實質性效果,也能讓教師在教學相長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關鍵詞】語文素養;基礎積累性;訓練思維;主觀能動性
教學有法,法無定法。語文課堂教學涉及千絲萬縷的因素,目標、工具、方法、內容皆影響教學效果。教學效果高效與否體現在:學生的主動性能否充分發揮,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否牢固,學生的思維是否得到啟發擴展,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能否得到提高等。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筆者對初中部編版語文進行認真探索實踐,總結出了以下三點語文課堂教學基本原則。
一、面向全體兼顧個體,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原則
素質教育是課堂改革的重點,新課標除了強調面對全體學生外,更突出強調學生的個體性,強調“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一個課改的變化,糾正了形式主義,把育人落實到實處。古代教育家孔子對每個學生因材施教,故獲得很大的成功。“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一理念的提出,改變了學校過去機械式地培養學生,過于講究學生成績數量而忽略了學生成績質量,無法突出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在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理念下,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學生的個體才能夠得到有效發展,素質才得以顯著提高,學生日后才可以成為社會各行業的精英人才。
因此,教師應重新樹立教學觀、學生觀,摒棄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殘舊思想,不再把學生視作學校或教師控制下的車間零件,而要把學生認化為有價值、有內在動力、有獨立思維、有無限發展可能的“人”,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學生與社會,學生與自然的關系都要重新被認知、調整。師生在課堂上是平等的,教師更應有民主思想,要發自內心地尊重學生,于細微處關心學生。我們只有用整合后的師生觀來把握這些關系,才能幫助學生得到個性的良好發展。教師的教學觀念往往體現在課堂的細微之處,教師不經意的一句表揚或批評,都會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所以,教師宜多鼓勵、少批評,要批評時措詞宜委婉,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對于學困生,教師不但不能歧視,更應給予更多的關懷和鼓勵。
二、摒棄“填鴨式”,重視“啟發式”,重視訓練思維的原則
當代社會,一個人的人生高度,取決于一個人的思維能力。愛因斯坦推崇善于思考的習慣,他認為自己學習知識善于思考,能成為成功的科學家也是因為善于思考。思維能力不足的人,做事效率低、效能慢。語言是思維的外衣,思維能力不足,那語言的表達也不佳,寫作和閱讀同樣需要思維能力的支撐。
《學習的革命》中認為:“頭腦不是一個需要充塞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把。”聽、說、讀、寫為語文素養的主要因素,沒有思維的發展,就沒有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思維能力比知識更重要,教師的重要任務,就是開發學生的思維。如果教師還采取僵化的“填鴨式”教學,學生的思維如何能得到有效開發和發展?或者學生的思維根本不能被激活,成為一個麻木不仁的容器。思維能力的提高是語文素養的重要體現,如果教師繼續采取“填鴨式”灌輸知識,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和思維會受到壓抑,思維能力的培養將無從談起。僵化的思維,在社會中缺乏競爭力,與高速發展的社會格格不入。縱觀哈佛大學等名校,皆善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育家羅素認為:“被動地接收老師的智慧,對于大多數男女學生都容易做到,因為這樣無需他們去獨立思考……然而,被動接收的習慣對于一個人的未來是災難。”
因此,課堂教學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尊重學生個體的體驗,摒棄“一刀切”式的標準答案,承認學生思維方式及思維能力的差異。對于學生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認識,要大膽予以支持和鼓勵。教學過程就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如敘述是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的過程,討論是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的過程,閱讀是培養歸納和發散性思維能力的過程……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緊扣問題的設置,圍繞語言學習來啟疑,激疑,引導學生在思考中質疑,析疑,辯疑。讓學生在思維運動中激發智慧的火花,水到渠成地讓語文素養得到提高。
三、以語言為基礎的積累性原則
語文學習中,語言材料的積累和豐富是語文素養得以提升的重要渠道。教學目標中的“知識與能力,”就體現了語言材料的積累。學生語言材料積累越豐厚,其基礎就越穩固,聽、說、讀、寫的能力就越完善。縱觀古今中外的文學大家,哪一個沒有學富五車的積累呢?朱熹說過自己的讀書經驗:“讀得正文,記得注解,成誦精讀。”他強調背誦,以背誦豐富積累。華羅庚也強調積累的重要性:“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
古人讀書不求甚解,只求背誦的方式不一定適合現代學習,現代學習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找到更適合的方法。筆者認為,語言材料的積累只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基礎知識的積累,如字詞句的豐富,語感能力的提升等,這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是語文素養中最基礎、最重要的一環,對于促進學生正確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大有裨益。二是名篇名句的積累。包括名著、美文的賞析,古文、古詩詞的背誦等。這些是語文人文性的體現。人文性的積累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正確高雅的審美觀。在指導學生學習積累時,要強調內容的廣博性,結合實際生活,形式與時俱進。積累方式途經可以是課內課外,背誦閱讀,口語交流等。名家名篇對于學生的積累和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除了要飽讀之外,對于一些精彩之處要誦讀、摘抄、甚至擴寫、縮寫。
若能在語文課堂上貫徹以上三原則,將會使課堂更具開放性,教學氛圍熱烈和諧,有效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合作探究意識,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大膽質疑,使課堂取得實質性的良好效果。語文課堂就會充滿生機活力,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會真正得到提高,也能讓教師在實踐中教學相長,自身素質不斷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珍尼特·沃斯,戈登·德萊頓.學習的革命[M].上海三聯書店,1998.
[2]余春梅.基于整本書閱讀的語文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