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居冬
【摘? ? 要】近年來,教育行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數學課程作為小學基礎課程之一,不僅承擔著提高小學生數學能力的責任,還承擔著訓練小學生數學思維的責任。因此,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明確小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在此基礎上選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利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幫助小學生提高自己的數學成績。本文依托小學數學課堂的實際教學效果,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些生活化教學的具體舉措。
【關鍵詞】小學數學? 生活化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5.018
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將其應用于實踐中,而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很好地把一些抽象的理論知識具象化,從而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注重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及運用能力,從而提升教學效率,讓學生把數學學好、學活。
一、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一)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
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課本,只傳授知識,不進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導致教學內容陳舊,學生學起來枯燥無趣,課堂氣氛沉悶。而生活化教學打破了這種局面,在數學生活化教學中加入了許多學生熟悉的生活案例,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數學、用數學。這樣的數學課堂更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對小學生來說更加親切。而且小學生在情境中十分活躍,整個課堂氣氛被帶動起來,使被動學習的小學生都主動參與到課堂中,盡情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改變數學認知,提高學習興趣
以前小學生對數學的理解是片面的,認為數學就是符號、定理、法則、運算的結合體,即使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未必能夠提高數學成績。數學難學的思想在很多學生心中已經根深蒂固,而數學教學的生活化讓小學生對數學有了新的認識。教師通過生活化的方式向小學生傳授數學知識,改變了小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提高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小學生成了課堂教學真正的主人,產生了學習的興趣,打消了數學學習的畏難情緒和排斥心理,愿意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
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一)創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新課程改革的最大特點是十分尊重學生的意愿,將學生視為課堂的主人。對于小學生來說,不論是哪一門學科,最重要的不是學習成績如何,而是能否培養起學習的興趣,興趣才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唯有以興趣為前提,才能為之后的學習打下基礎。由于小學數學還有大量的數字及數學符號等抽象知識和概念,大部分小學生很難輕松地進行理解和掌握,這就成了廣大小學數學教師亟須解決的難題。此時,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應運而生,它能幫助降低學生理解問題的難度,提高教師教學的效率。比如,在進行“分數的加減法”這一章節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小學生的認知情況,合理地創設一個生活化的情境,幫助小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教師可以創造一個切西瓜的生活情境,即小明買了一塊西瓜,邀請他的好朋友們一起吃。他想買的西瓜平均分成了八塊,小華吃了一塊,小芳也吃了一塊,小亮吃了兩塊兒,那么請問小華,小芳和小亮總共吃了西瓜的多少?這個西瓜還剩下多少呢?通過這個例子,教師將枯燥無味的數學公式轉換成了趣味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熟知的生活場景中感受到數學知識并且進行解答,這就極大地提高了小學生參與數學問題的興趣,也能夠培養起他們解答數學問題的能力,讓小學生不再頭疼數學,而是愛上數學,用好數學。
(二)在講解環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數學是一門精準且嚴謹的學科,其中的部分內容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出,學習過程是學生遷移已有經驗,通過不斷豐富經驗獲取新知的過程。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早已積累了數學經驗。所以,在開展講解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以講解的數學內容為依托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生活經驗的作用下自主探究。以“圖形的運動”為例,在這節課上學生們需要認識軸對稱,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在開展新知教學活動的時候,筆者直接將課前挖掘到的生活資源展現給學生,順其自然地創設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筆者為學生布置了觀察任務:觀察這些圖形,你們能發現它們有怎樣的特點呢?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透過數學現象初步地探尋到數學特點,有利于深入地理解軸對稱。之后,筆者引導學生根據總結得出的特點繪制軸對稱圖形,通過動手操作進一步地認知特點,加深對軸對稱的理解。通過體驗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學生不僅輕松地掌握了數學知識,還可以把握數學與生活的關系,為在生活中應用數學做好準備。
(三)數學問題生活化,感受數學價值
數學教材呈現給學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標準化的數學模型,教師如果能將這些抽象的知識和生活情景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產生的生活背景,學生就會感到許多數學問題其實就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還使他們切實地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型,讓學生真正理解了數學,感受到現實生活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四)借助實物進行演示
數學知識本身是比較抽象的,而小學生很難理解一些抽象的事物。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一些實物來進行演示,這樣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具象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數學教材中有一些概念是比較深奧的,如果教師單純地講解,學生可能很難對概念有深刻的了解。但是教師如果借助實物,就可以讓課堂氛圍變得更加輕松,也可以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生活中的多邊形”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為學生畫出不同類型的多邊形,還可以借助實際的圖案來進行教學,各種三角形、四邊形、梯形等圖形,都可以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事物來進行展示。這可以讓學生在具體的圖形展示過程中了解不同圖形的屬性,讓學生對不同種類的多邊形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對于不同圖形的特性、分類及拼組,學生也會有更深刻的見解,記憶起來會更加方便,能夠更加牢固地掌握多邊形的知識。
(五)組織生活化類型的觀察、操作和交流活動
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一般是教師講、學生聽,課下布置作業進行鞏固,很少會組織一些生活化的活動。這會使學生割裂數學與生活的關聯,認為數學只能是“紙上談兵”。為此,我們要大膽創新小學數學教學,結合數學的學科特點,結合學生生活,組織相關的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比如,在教學面積的相關內容時,傳統的授課并不能讓學生產生明確、立體的認識。我們可以結合生活,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比如用不同的尺子測量書本、課桌、教室、操場的面積,并且進行詳細記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實地測量,對厘米、分米、米、平方米都會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對于面積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與此同時,學生能感覺到,學習數學對于日常生活非常有用,更愿意親近數學。又如,在學習元角分之后,為了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帶不同面值的紙幣到學校,組織開展模擬購物活動,也可以讓學生帶著紙幣走到學校附近的小超市購物。在生活化的場景中,學生運用人民幣購買物品,體會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生活中體驗到了數學的實用性。當然,生活化類型的活動多種多樣,教學中,教師要開拓思路,勇于創新,但是也應該注意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切勿形式大于內容,使數學生活化流于形式。
(六)布置生活作業,發展數學思維
小學生容易對他們熟悉的人、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所以教師在布置家庭作業的時候,要盡量和小學生熟悉的生活相關聯,這樣可以使小學生對枯燥的數學問題產生探究的想法。傳統的數學作業都是題海戰術,作業內容缺乏新意,對小學生吸引力不大,無法達到培養小學生思維和能力的效果。為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對傳統作業形式進行變革和創新,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為小學生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業,增強作業的應用性和生活性。教師可以布置情境觀察式的作業,讓小學生通過觀察身邊的人和物,記錄相關的數據,并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歸納,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學習興趣。為實現家校共育,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布置家長參與的親子作業,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游戲環節,讓學生和家長在家中一起完成。小學生對游戲樂此不疲,在玩中體驗數學知識的魅力,收獲成功的喜悅,對數學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長要及時與教師溝通,向教師反饋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以便教師采取針對性的措施。為發展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小學數學教師還可以布置探究性的作業,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原型布置作業,作業內容具有開放性的特點,讓小學生經過思考和反思,建設性地提出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措施。為了使解決方案達到最優,小學生需要經過反復的嘗試,不斷磨煉自己的意志品質,逐步形成多角度看待問題的能力,進而達到全面發展的目標。
三、結語
數學教學生活化促使小學生轉變了對數學學科的傳統認知,對數學學習有了全新的認識,增強了信心,培養了興趣,也開始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能夠幫助小學生迅速培養起數學思維,提高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小學數學教師必須意識到當今數學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對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進行改革和創新,利用好生活情境教學法的方式,不斷豐富生活化數學教學的形式,提高數學教材應用的創造性,并且定期進行反思和修正,采用多種方式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張貴英.淺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學周刊,2019(02):56-57.
[2]王麗君.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分析[J].新課程(小學),2018(11):13.
[3]王小蘭.探析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誤區及對應的有效策略[J].中華少年,2018(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