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祖興
摘 要:隨著時代教學理念的改變,初中歷史教育的教學側重點也發生了變化。在當下歷史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要更加注重課堂小組合作教育,構建出學習共同體,營造出高效的合作課堂,并改變教學策略,做好教學布置,增強學生小組合作的重視程度,全方面提升合作學習有效性和教學效率。基于此,文章從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小組學習的必要性出發,提出了該模式在歷史教學中的實踐策略,致力于營造和諧氛圍,構建出一體化的歷史課堂體系,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及團結協作能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小組合作;學習教學
一、 引言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集互動、探究、討論為一體的教學模式,其核心內容在于教師提出問題或者給出任務,讓同學們自主分配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找出答案,這一過程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讓學生在學習共同體下完成教學任務,進而顯著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并增強師生間的互動,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全面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性。
二、 初中歷史教學應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必要性質
(一)打破傳統教學局限
歷史是初中的主要科目之一,對培養學生的辯證意識和唯物主義意識有著重大作用,然而教師由于教學理念限制,仍在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佳,且教師忽略了學生的內在需求,一味按照傳統教學手段,課堂氛圍十分低迷,師生間缺乏互動,而通過小組探究,讓學生的個性得以發揮,讓學生在討論中分享快樂,更大程度地滿足不同階段學生的需求。
(二)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營造出輕松愉快的學習空間,緩和了部分學生的緊張情緒,學生沒有精神壓力和包袱,在課堂中暢所欲言、敢做敢說,進而讓學生收獲學習的自信,激發其主觀能動性,并讓其不斷思考和探索,全面提升其合作交流意識,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培養其合作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
三、 初中歷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限制因素
(一)教學理念限制
“學生是附屬,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育理念仍然活躍在各個初中歷史課堂中,這一教學理念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團結協作能力的培養,長此以往,學生就會不愿意去思考、不會去思考,進而大大降低其學習積極性。
(二)合作教學流于形式
最開始的合作學習教學方式應用到實際教學中,教師們并不予以眾望,即使有部分教師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仍是以教師占據絕對主導,學生無法在合作學習中暢所欲言,合作探究時間和內容有限,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受到限制。
四、 共建學習共同體營造合作好學堂——初中歷史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實踐策略
(一)科學劃分小組,為小組合作學習奠定基礎
小組合作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充分地發揮出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發展對新事物的認知,讓每名學生能在合作學習中找到自己的方法和擅長的方面,全面提升吸取新知識的能力。在此,合理安排小組合作學習的同學非常重要,如果在合作過程中小組成員并不和諧,就會讓小組“名存實亡”,成為一盤散沙,那么其學習效率自然難以很高。所以,作為歷史教師,必須要重視合理安排合作對象,將小組人數控制在四到六人之間,并選擇成績優異、組織能力強的學生擔任組長,選擇手動能力強的學生擔任操作員或者記錄員,確保每一位學生的合作分工,發揮擅長的一面,全面保障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其次,初中學生處于青春期,對于不喜歡的人和事物表現出較強的排斥心理,因此,教師在進行小組劃分時,不僅要考慮學生的基礎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還要具備民主色彩,將志同道合的學生劃分在一起,為小組合作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充分利用提問藝術,構建出合作探究課堂
“對話式”課堂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根據教學內容并利用小組討論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比如教師想一個開放性的課堂論題,這種開放性且具有較大爭議性的問題,必然會引發學生開闊的思維討論,這個時候就可以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事物,發散學生的思辨能力。比如,在七年級上冊關于秦朝教學時,教師給出一幅“秦始皇陵兵馬俑”圖,然后問學生一個問題:“同學們,從這幅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秦朝怎樣的社會現實?”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積極參與小組討論,有的同學從整齊劃一的兵陣中聯想到商鞅變法中的“獎勵軍功”和“耕戰”等政策,有的同學則積極查閱資料,在經過小組探討總結后,教師隨機抽取一位小組代表進行回答,代表在給出自己的回答之后,教師給予一定的口頭鼓勵:“這組回答得很不錯,有自己的認識和觀點,討論的效果不錯,那還有沒有同學有不一樣的認識呢?”班上其他小組同學在得到老師的認可后,會極大地激發他們的合作探究意識,小組代表們紛紛舉手表達自己的觀點,最終在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下,打造出一個高效的歷史合作探究課堂。
(三)加強鼓勵,增加學生的小組討論積極性
教師要在合作學習中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引導效果,并注重對學生合作探究結果的評價,不僅僅局限于對學生行為的“對”與“錯”的評價,更多的是對他們的鼓勵和認可,讓他們產生一種成就感,使他們能夠更多地、積極地參與到小組討論中去,在合作探究中思考問題并培養出合作精神。這一教學方法不僅能讓學生真心喜歡歷史這門課程,還能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可謂是一舉三得。因此,教師要善于鼓勵,通過鼓勵消除學生的緊張、膽小、不愿意合作討論的心理。比如,在課堂中給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對于唐朝有什么認識呢?對唐朝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又有什么看法?”提出問題之后,老師開始圍繞學生走動,觀察學生們的合作討論情況,對一些討論熱情的學生,教師可以將手輕輕地搭在學生的肩膀上,示意學生大膽地站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對其給予肯定,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就可以讓他們心里充滿暖意,從而更加熱情地投入到合作學習的樂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