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下探討大學英語教學實踐,力求通過轉化教學理念、融入思政元素來優化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將教書育人的內涵落實在真正的課堂教學中,加強外語教師的育人職責,讓大學英語課堂成為立德樹人的載體。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教學;實踐策略
【作者簡介】徐麗麗,東北電力大學外國語學院。
如何把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把語言與思政緊密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用批判性的思維審視西方文化及核心價值,增強中國傳統文化自信和提升民族自豪感,如今已成為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門話題和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大學英語教學應培養有道德、有理想的人才,使其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和國家,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未來的職業完全融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奮斗之中。
一、 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意義重大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當前,思政教育融入各學科教育中,既有現實意義又迫在眉睫,通過在各學科中加強和開展思政教育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同時也促進社會和諧建設。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教育尤為重要,作為高校綜合素質課程,大學英語課程因其人文屬性而承擔起重要使命,培養學生向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通過全面分析和解讀英語教學中的西方文化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大學英語教師應引導大學生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家國情懷,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大學英語課堂既有傳統語言知識的傳授,也有思辨能力的培養;既學習專業性知識,也能客觀評價,理性地思考和認知,達到德才兼備的育人目標,培養學生更加自信、更加自強、更加自尊自立。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貫穿課程思政的實踐策略
1. 英語教師思政教學的教育理念和科研能力需要不斷提高。首先,教書育人是每名大學英語教師的天職,大學英語教師應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良好的思政素養,要努力探索英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在多元文化的思想浪潮下,大學英語教師要不斷進行思政理論的學習,堅定理想信念,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能夠在課堂中傳播正能量,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其次,大學英語教師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和敬業精神。英語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以德育人。熱愛教師這份事業,熱愛工作崗位,嚴格規范日常言行,尊重學生,為學生樹立榜樣,努力履行自己教書育人的職責。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感受到老師教學的認真,交流時的愛心與耐心,幫助學生意識到每個工作崗位都需要專業的知識、嚴謹的工作態度、與人為善的處事方式。大學英語教師要努力做好學生思想的引導者、啟發者和知識的傳播者,不斷學習,始終具有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學習和更新知識的能力。不管是專業學習還是思政教育,都要具有完備的知識儲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優秀的教育方法,時時以身作則。因此,大學英語教師要不斷汲取知識,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學,保持與時代同步、與社會同步、與學生同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辯證地看待中西方文化。
2. 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豐富教學內容。一部分非英語專業學生基本功不夠扎實,英語學習熱情不高,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從小建立起來,難以擺脫被動的學習狀態。教師要幫助學生設定科學合理的學習目標,通過小組討論、辯論、演講、戲劇表演、英文電影及詩歌等多種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而不是傳統的只為了考試或者通過四六級考試的應試教育學習模式。平時課上可以多設計一些與課程主題相關、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符合當代大學生的興趣愛好的話題,如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中國的傳統文化、男女性別的差異、困境與勇氣、夢想與奮斗等。針對當代大學生,不必要去特意灌輸理論概念,借助語言課堂上隱藏于文本的話題就可以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辨,在頭腦風暴中,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樹立或者重樹自己的三觀,對待事物有正確的認識。通過討論模擬真實的社交情境,體現對學生的關心、關愛和關懷,進而幫助學生提高學習主動性,提高英語學習效率,亦可以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3. 思辨能力和思政教育相結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在華中科技大學發表關于“批判性思維”的主題演講。李培根院士說:“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就是批判性思維,沒有批判性思維實際上就不會有馬克思主義。所以批判性思維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思維方式,當然也是馬克思的重要精神”。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大學英語教學一項重要任務。而大學英語課堂為學生們提供平臺去進行思辨,教師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幫助學生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
如《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四冊第一單元的課文“Icy Defender”(冰雪衛士),教師可以引入的思辨問題是:面對全球變暖和環境保護的問題,我們個體如何平衡自然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環境問題不僅是科學問題,也是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倫理道德問題,我們每個人應如何正確地面對?當真正出現這些問題的時候,應當承擔什么樣的責任?作為新時代的大學英語教師,課堂上有很多相關的討論題目,教師可以有技巧地、非常靈活地去提問并引導學生辯證地思考,不僅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也把德育有效融入大學英語課堂。平時課堂中這樣的討論和思考也可以幫助大學生關照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也是個長期的教育過程,需要老師、學生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4. 加強傳統文化的輸入,運用課程思政內容開展語言知識學習。大學英語教師不僅在課堂上傳授文化知識,也要想辦法做好提高學生思想覺悟、引導學生思考與認同傳統文化的工作。從大學英語課程的人文性角度來看,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文化素養的是當下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一方面,在課堂中引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向學生介紹和傳播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并通過各種中西方文化活動的體驗和對比,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英語和漢語各自的魅力,從而進行跨學科教學和交流,進一步增加學生的文化認同感。還可以播放一些介紹中國文化的紀錄片,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樹立中華文化立場。亦可通過對名人榜樣的學習,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成功背后的艱難及付出的努力與汗水。對中國名人故事的學習可以增進學生的愛國情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另一方面,可將思政教育所涉及的熱門熱點事件融入課堂中,從課外英文學習資源中篩選出適合學生朗誦、演講的文章,讓學生通過不同的形式呈現出來,如翻轉小課堂、演講、辯論、討論、競賽等,引導學生運用英語對思政內容進行深度剖析和思辨,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積極探索,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感受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祖國的日漸強盛,以及社會上的真善美與和諧美好,進一步發揮英語課堂的育人功效。也可以幫助學生強化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了解時代發展變化,關心政治,充分認識我國現在所處的階段和面臨的國際形勢,引導學生堅定政治立場、錘煉過硬本領、擔當時代責任,從根本上提高思政覺悟。教師必須牢固樹立國家意識,要積極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要積極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
三、 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反思
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英語課堂已經成為共識,通過中西方文化的對比、碰撞與融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學生科學地甄別文化精華和文化糟粕,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如學習《大學英語教程》第一冊的文章《美國夢》,教師在教學結束后,可以讓學生寫一篇《我的中國夢》,通過文字表述,幫助學生樹立愛國意識和為中華民族復興而讀書的決心,學好外國語,做好中國人,在無形中進行思政教育。也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和分享有關中國發展的文章、句子,從而提升學生的愛國熱情、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教師要有反思的意識和能力,把思政教育靈活地運用到課程中,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教研室每周的科研討論會上教師們交流經驗,提出相應的改進辦法,提升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有效性。
除了課堂學習,營造校園思政教育氛圍也是極其必要的。應有效利用高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對學生進行約束,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開展。如平時學習中保持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避免對學習或考試有投機取巧的想法,強化學風、校風,擁有務實嚴謹求實的心態,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加強外語基本功鍛煉也是當代大學生的使命,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建設我們的國家。
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同時,大學英語教師也會面臨巨大的挑戰,教師需要不斷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要有過硬的思想覺悟、政治意識和堅定立場,不在課堂上傳播負能量,實行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標,并且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
四、 結語
在實際教學中,將大學英語公共課程作為立德樹人的載體,把課程思政生動有效地運用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這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和必要方法,有助于實現思政教育的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提升大學英語的共享性、有效性和時代性。所以,當代大學英語教學應以課程思政為中心,立足本土,心系中華,把思想引導和語言學習融入每一節課中,從而更好地培養復合型英語人才和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_12/08/c_t20200604-462550html.
[2]李培根.批判性思維和我們到底有什么關系[OL].http://www.sohu.com/a/207052651_66480.
[3]陳誠.國際德育研究對高職外語專業“課程思政”的啟示[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19(1):123-128.
[4]嚴婷.大學英語課課程——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為例實踐探索[J].黑河學刊,2019(5):105-108.
[5]胡洪彬.課程思政:從理論基礎到制度構建[J].重慶高教研究,2018(1):112-120.
[6]馬曉玲.大學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探索[J].昌吉學院學報, 2020(4):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