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聰 孟巍 黃橡麗
摘 要 青年教育,首先便是“德”的教育。在現代教育中,必須把“思政”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切實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中心和重心。“數據結構”作為高校信息類專業的核心基礎課,在課程體系中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充分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將會對學生的學業和個人發展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本文對“數據結構”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探討,并就如何進行“課程思政”教學工作給出了一些個人建議。但是如何更加充分地挖掘“數據結構”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使其教育功能最大限度發揮,仍需在今后教學工作中不斷探索。
關鍵詞 課程思政 數據結構 線上線下 案例導學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1.02.058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xploration of Data Structure Course
ZHOU Yancong, MENG Wei, HUANG Xiangli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300134)
Abstract Youth education, first of all, is "moral" education. In modern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taken as the center of education. As the core basic course of information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ata structure plays a connecting role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Fully excav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curriculum and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students' academic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data structure" course are mined and discussed, and some personal suggestions on how to carry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work are given. However,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of data structure to maximize its educational function still needs to be explored in the future teaching work.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data structure; online and offling; case study guidance
0 引言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明確提出:所有課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新的教育理念。“數據結構”作為高校信息類專業——計算機、軟件工程、智能科學與技術、電子商務等專業的核心基礎課,是滿足計算機相關專業知識框架和學生畢業要求的支撐課程,在課程體系中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通過數據結構課程的學習,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實際工程中的數據分析能力、數據組織能力、數據存儲能力以及算法分析設計能力。但傳統數據結構教學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對于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領,還存在一些不足。[1]因此,充分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將會對學生的學業和個人發展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加之“數據結構”課程本身內容抽象,學習有一定難度,充分挖掘課程所蘊藏的思政元素,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也能很好地調節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既有利于思政教育,起到培養正確的三觀和提高人文素養的作用,又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專業知識,可謂一舉多得。充分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內容,是“數據結構”“課程思政”的基礎和前提。而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些思政元素的教育功能,仍需要不斷地探索、嘗試和總結。
1 課程思政的認識誤區
誤區一:很多教師,尤其理工類教師,認為課程思政是思想政治課教師或者文科教師的任務,理工科老師講好自己的專業課就好。這是典型的認識誤區,也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思政教育形式單一的主要思想根源所在。課程思政若僅僅依靠政治理論課,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無法達到課程教學過程中的思政育人功能,[2]自然無法形成協同育人的良好格局。必須認識到:“所有課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每位教師都承擔著教書育人的任務,都有責任進行課程思政。
誤區二:課程思政必須和當前的時事政治掛鉤,是國際國內的時事政治移植到課堂。對于課程思政片面理解,是又一典型的認識誤區。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3]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做人的工作,解決的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必須始終堅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注重加強對學生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和積極引導,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很好地傳承和創新,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3]
2 課程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挖掘
“數據結構”主要研究數據元素及其之間的關系,講述線性結構(包括線性表、棧和隊列、串、數組和廣義表)、樹形結構、圖形結構三種邏輯結構和查找、排序兩種計算機重要操作。通過“數據結構”的學習,可以很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工程應用相聯系,對待解決問題的數據對象進行分析與抽象, 從而建模尋求解決方案,進而編程找到問題的解,其是一門非常實用的課程。通過課程的學習,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模式,培養學生的三觀,以及對未來所從事職業的使命感、責任感和專業自豪感。本文結合日常教學情況,將課程各個知識點進行梳理,對課程思政元素進行了提煉和挖掘。
線性結構中的單鏈表,每個數據結點由數據域和指針域組成,數據結點之間通過指針相互連接。為了操作方便,增設一個頭結點。此時的單鏈表恰似一列行駛的火車,頭結點好比火車頭,帶領著所有數據結點。此時可以引申,頭結點恰似我們樹立的榜樣和先進。樹立的先進典型,可以起到引領和帶頭作用,帶領周圍的人共同進步。也正因此,我們的先進代表,我們的班委同學,需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周圍人樹立良好的榜樣。線性結構中的隊列,與生活中的隊列聯系緊密,其特點就是先到先服務,因此,現實生活中,一定注意文明有禮,先到先得,不可因為一己私利擾亂公共秩序。
樹形結構中,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家譜,由此可引出對家譜的發展歷程的講解,進而講解中國優良傳統和優良家風。另外,在講述二叉樹的二叉鏈表存儲結構時,讓同學思考:含有n個結點的二叉樹的二叉鏈表存儲結構中存在多少個空指針域。直接求解,不太可能。此時可以轉變思維,即轉換思考角度。已知總的指針域,可求出非空指針域,做減法可得空指針域。由此引出,日常碰到難題,不妨也采用轉變思考角度的方法,學會多角度看待問題、分析問題,也許會柳暗花明。切不可鉆死牛角尖,使自己陷于困頓之中。該問題還可引出第二項思政內容,即勤儉節約。2n個指針域中,有n+1個為空指針域,造成大量的空間浪費。為了避免浪費,對n+1個空指針域進行有效空間利用,隨即引出下一個知識點——線索二叉樹。
圖形結構中,最短路徑講解時可引入配送路徑優化的內容。最優路徑優化包括局部視野下的最優路徑優化和全局目標下的最優路徑優化。局部視野下的優化思路相對簡單,但局部最優解不一定是全局最優解;全局目標下的路徑優化相對復雜,但找到全局最優解的概率要大一些。由此可向同學們講述,思考問題要打開思路,同時要學會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問題,學會進行不同情況下的利弊權衡與分析,這也是辯證思維的有效培養與使用。
講解排序時,可以將待排序的數據元素具體化為待排序的事件,關鍵字設定為事情重要程度。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在給自己的未完成事件按照重要程度排序,總是優先著手于比較重要的事情。重要程度的參照物則是我們制定的目標,有助于目標達成的事情重要度就高。每位同學都應該及時制定階段目標、人生目標,這樣才能準確排序對自己有益的事件。大學四年中,學習就是最重要和緊急的事情,必須優先安排和執行。
與此類似,還可以找到很多不同的切入點,對同學進行正面的思想引領。總之,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地進行思政教育是課程思政的核心,也是難點,需要教師靜心凝練。
3 “數據結構”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探討
3.1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思政
可以在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課程思政的內容,但畢竟課堂時間有限,有些內容只能點到為止,不能深入和展開。因此,可以通過教學平臺,例如自主學習平臺或者雨課堂等實現課堂的課上課下無縫銜接。教師的授課與學生的討論,尤其教學案例的深入討論,通過教學平臺可以實現課堂的延續,從而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與思政。
3.2思政案例課前導學
為了調動學生參與問題討論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問題進行充分思考,可以課前將即將要講解的教學案例拆解并發送學生,尤其想要進行思政的內容,單獨點出,讓學生課前經過深入思考,自己感悟一些道理。這樣學生不僅了解了課堂即將要講授的理論內容,還清楚地了解了課堂需要討論的內容,對于學生了解課程的重點和難點,了解教師的授課思路大有裨益。特別地,學生通過預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需要討論的內容,比課上的蜻蜓點水式思考和討論收獲要大很多。同時,通過提問、分析、講解的方式進行授課,更符合科學探究規律,學生更樂于接受,更樂于積極投身于課堂的學習和討論中來,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與此同時,課堂互動效果顯著增強。
3.3鼓勵課中課后線上互動、答疑
盡管面對面答疑效果最好,但仍有部分同學比較羞澀,不好意思面對面向老師請教問題。這樣必然會使問題越積越多,以至于影響后面課程的吸收,甚至會出現心理問題,這對學生的學習是極其不利的。因此,鼓勵學生線上匿名互動和答疑,將會使問題較好地得到解決。例如使用“雨課堂”APP。課堂上學生可以通過彈幕與老師互動,說出自己的問題,或者可以匿名方式點“不懂”提示教師。這樣教師可以靈活組織教學內容,重新講解或是增加練習等等,從而讓學生學懂學通,更樂于學習課程。課后的線上答疑同樣如此,可以使學生完全卸下心理包袱,也有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4 結論
課程思政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必然選擇,也是高校課程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課程思政架起了思政課與專業課的溝通橋梁,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課的互通成為可能。雖然部分課程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教師的思政水平,課程思政內容的內涵,與專業內容的融入方式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如何進一步加強“課程思政”的實施范圍和深度,作為重要專業基礎課的數據結構課程任重而道遠。
該項目受天津商業大學“數據結構”金課建設項目與“數據結構”“課程思政”課程改革建設項目資助
參考文獻
[1] 張新朝.“數據結構”課程思政元素的設計[J].電腦知識與技,2020,16(23):111-113.
[2] 王琬茹,陳香凝. 高校計算機類課程“數據結構”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J].科教文匯,2019,457(05):78-79.
[3] 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41(002):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