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軍
摘 要:先秦諸子散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中語文教學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德育的目標下,先秦諸子散文還擔任著構建學生良好品格的重任,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博愛、自主和具有責任擔任的人,進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文章立足于先秦諸子散文教學,對學生“責任擔當”意識的培養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先秦諸子散文;教學;責任擔當;培養策略
一、 引言
先秦諸子散文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最為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傳統文化中至純至性的材料,在文言文中占據較大的比例。就先秦諸子散文來說,不僅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還具有極高的德育教育價值,是對學生開展博愛、人格精神和具有責任擔任意識培養的重要途徑。因此,在開展語文教學時,必須要重視先秦諸子散文對人的構建價值,充分借助先秦諸子散文,加強學生“核心素養”中“責任擔當”意識的培養。
二、 先秦諸子散文與責任擔當精神
先秦諸子散文主要是指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儒家、道家、墨家等為代表的諸子百家,對自然和社會不同的看法、主張實施哲理性的著作,并借助這些著作,對本學派的思想學術進行宣揚,并借助高超的藝術手法,生動形象的語言,將自己的理論進行入理入心的闡述。
先秦諸子散文不僅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文學藝術,其中還蘊含著積極意識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1)仁政精神:這是諸子散文中最為廣泛、最為深遠的仁政精神。這一仁政精神主要以儒家思想為代表,要求將對廣大人民的博愛放在首位,要時刻為民生著想,解決民困等,對廣大人民施行仁政;(2)求實精神: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幾乎每一篇文章中都彌漫著濃厚的務實精神,要求必須要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呈現在民眾的面前,并為了這一政治理想,不辭辛苦進行游說,“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就是說要一切從實際出發;(3)責任擔當精神:諸子百家雖然處于爭鳴時代,但是每一個學派都具有極強的責任感。例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制天命而用之”“尚賢事能”等,均體現了極強的責任意識。先秦諸子散文之所以魅力四射,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充滿了智慧——面對社會和人生的現實和問題,他們做出了責任擔當的表率,積極關注和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在行動,開出了自己的“藥方”。他們本身的行動就是很好的學習責任擔當的榜樣。
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對這種自我、對人民、對國家、對社會之間的憂患意識內化在行動、實踐中所形成的一種責任擔當精神,主要包括:直面自省、仁愛忠恕、兼愛非攻、匡世濟民等。并且這種責任擔當精神以孔孟儒家學派尤為突出,以孔子為例,在面對人生抉擇無法被人理解的時候,他提出了“鳥獸不可同群,無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從這句話中,孔子認為在面臨責任的時候,必須要勇于挺身而出,努力承擔自己的責任,并改變社會的不如意的現實;孟子也提出了“樂民之樂,憂民之憂”的理論,將自身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同情心進行了淋漓盡致的體現;而荀子又提出了另外的一種思路,他試圖在法制中去落實倫理道德規范,當禮不能節制人心,不能使人自覺要求、自覺擔當的時候,那就向法制賞罰、制度建設求助,最終達到“化善、修身、正行、積禮義、尊道德”的目的(參見《荀子·議兵》)。
三、 先秦諸子散文的教學對學生“責任擔當”的培養
(一)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社會責任是指一個人對他人、集體、社會、國家所承擔的職責、任務和使命,社會責任感則是人們對這種責任的一種強烈的自覺意識和崇高的情感、意志。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責任意識也在逐漸地萌芽和滋長,因此,如何使這種意識不斷增強,并把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緊密地聯系起來,成為一種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感,自然就成了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時候,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注重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使得學生從小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進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針對這一點,教師就要立足于先秦諸子散文中對人民、國家和社會中存在的憂患意識,充分借助先秦諸子散文中蘊含的匡世濟民的思想,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具體來說,要實現這一點,教師在開展先秦諸子散文教學中,就可以以孔子和《論語》為切入點。這主要是因為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孔子的社會責任意識尤為強烈,并且《論語》作為《先秦諸子散文》的開篇,在第一課便提出了“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中,儀封人請見孔子,認為“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孔子木鐸金聲,在困厄中依舊宣揚大道,用自己的“良藥”醫治社會的弊病。他沒有“窮則獨善其身”,而憮然說道:“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這對孔子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進行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尤其是面對天下無道,長沮、桀溺、荷蓧丈人等選擇避世時,孔子挺身而出,為了改變社會現實,將自己畢生的精力都投身于列國的游說中去,死而后已。
不僅僅如此,孔子的社會擔當意識還集中體現孔子的悲劇性執著上。連看守城門的人都說,孔子是一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孔子對社會動蕩深感憂慮,強調“仁者愛人”,希望借周禮重建井然的社會秩序,為了達到這一政治目標,雖經百折而不撓,常遭困厄仍一往無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依然堅定自己以“改變天下之道為己任”的理想。幾千年來,他之所以偉大,就在于此,他勇于擔當責任的精神。這樣的擔當精神雖然在中國神話傳說中出現過——女媧煉石補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而三過家門不入,很崇高,也很悲壯。但是孔子是生活在現實中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人格的本質體現。自然,更加讓人充滿敬意!
孔子的這一“仁以為己任”的責任擔當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并逐漸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融合,薪火相傳,延續至今。
(二)涵養學生憂國憂民的精神
在借助先秦諸子散文培養學生責任擔當意識的時候,還集中體現在憂國憂民和愛民的精神上。而在諸子百家中,以儒家學派的集大成者——孟子,和墨家學派的代表——墨子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