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要:愛的教育在歷史教學中主要體現在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中,歷史學科中的立德樹人功能,可以使學生從歷史角度關注世界的發展,關心國家的命運,成為全面發展的國家建設者和接班人。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從歷史發展進程中加深家與國的關系的理解認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在對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感悟中,啟發學生走正道,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史為鑒,不斷創新,推動學生將理論與現實相結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學生建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上,滲透愛的教育,推動家國情懷的實踐深化則水到渠成。
關鍵詞:愛的教育;歷史教學;家國情懷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中華民族各族兒女不僅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而且保留了勤勞勇敢、積極進取、不屈不撓的優良傳統。歷史學科中的立德樹人功能,可以使學生從歷史角度關心國家人民的命運,關注世界的發展,成為全面發展的國家建設者和接班人。歷史學科中的家國情懷素養,集中體現了立德樹人中“德”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歷史教育的根本宗旨所在。新時代背景下,歷史學科的家國情懷培養符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是傳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發揚人類優秀文明、踐行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有效途徑。推動愛的教育在歷史學科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通過家國情懷素養的實踐得以體現,最終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
有國才有家,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百年教育,樹人為本,立德為先。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從歷史進程中加深家與國的關系的理解認識,并從歷史的角度關心國家的發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在對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講述感悟中,啟發學生走正道,用自己的努力實現人生的價值,成為一個有益于國家、社會、人民的棟梁之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作為歷史老師,可以依托歷史課堂這個平臺開展有效實踐,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以史為鑒,不斷創新,主動將課本知識與現實相結合,讓學生在善與惡、美與丑、對與錯之間做出正確的選擇,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學生在建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上,滲透愛的教育,推動家國情懷的實踐深化則水到渠成。下面,筆者從課內、課外、教材、視頻等不同角度分享自己的一些教學實踐。
一、充分挖掘教材,設置模擬情境
歷史教材在內容設置上非常豐富,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方便教師課堂教學的應用。但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是一味空洞的說教,很容易讓學生陷入機械式學習,甚至失去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這就很難達到課堂教學真正的意義。怎么辦呢?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一定的情境,讓學生融入進去,體會特定歷史事件的發生并能從歷史人物的角度思考,激活課堂教育的價值,點燃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例如,在講授高中歷史《蒙昧中的覺醒》一課中蘇格拉底之死時,很多學生對此只是有個粗略的了解,對這部分知識也很感興趣。因此,筆者在課前安排學生充分預習教材、搜集古希臘神話故事、著名人物的相關材料,課堂上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是自己處于古希臘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是否會如蘇格拉底那般為了真理毅然赴死,捍衛城邦的民主政治。如果自己當時目睹蘇格拉底受到的審判,是否認同蘇格拉底的做法。當今社會的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生活中很少經歷挫折,從小被父母和親人呵護長大,面對困難時缺少抗壓能力,遇事受挫很容易放棄,很需要在課堂教育中培育學生獨立人格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蘇格拉底為了真理和自由獻身的精神,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價值觀、信念的重要性。因此,課堂中通過情境材料的設置,讓學生把自己置于歷史環境氛圍之下,設想自己在面對國家危機時會如何表現,審視自己的行為,再聯系歷史中無數中華兒女不怕犧牲、保家衛國的歷史事跡,他們譜寫出一幕幕悲壯的英雄史詩,展現出的不屈不撓、英勇奮戰的抗爭精神,詮釋了什么是愛國、愛家、愛人民。當然,課堂中選取歷史事件和人物必須要具有代表性,通過這些典型事件、人物與教學的融合,可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更好地融入家國情懷,滲透愛的教育。
二、開展探究活動,調動學生興趣
以家國情懷為主題,采用分組講解或分組辯論的課堂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分組對抗中,用新穎、生動、有趣的方式,融入角色,融入歷史,彌補純文本教學的局限。例如,在開展《家國情懷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演進》活動課時,首先根據同學們的興趣將全班同學進行分組,明確各小組的活動目標,如第一組負責搜集整理中國歷代疆域變化的資料,探討統一多民族國家演進歷程;第二組負責搜集整理中國古代統治者為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采取的主要措施,認識這些措施的歷史意義;第三組則從地理、政治等學科知識與歷史學科相結合角度探討統一多民族國家演進變化與地理環境變化、國家政策調整之間的關系。課堂中指導學生進行分工合作,讓學生在課后完成對應任務,匯報時,通過各小組對本組研究情況的匯報和成果展示,采取辯論或論證的方式,進行互動交流。調動學生在活動中的積極主動性,通過梳理統一多民族國家演進過程中,提升時空觀念、唯物史觀等核心素養,更加認同中華民族,提升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通過對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的學習,在責任感和使命感方面進一步加深對家國情懷的理解,確立更加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三、巧用視頻、音頻,激發情感共鳴
高中歷史課的教學內容在理論性和邏輯性上比較強,落實家國情懷素養只靠文本說教是很難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而視頻、音頻資料在歷史課堂中的應用為學生營造出一個有聲有色、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突破了教材文本的局限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能夠有效激發情感共鳴。例如,在講授《從“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一課時,筆者以科技的發展推動中國夢的實現作為主線,授課中引用紀錄片片段、中國上海世博會宣傳片片段等視頻材料,使學生直觀感受中國科技發展的進步及中國夢的實現并非遙不可及,深化對“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觀點的理解,樹立學生對科技的重視和熱愛,同時辯證看待科技發展對環境破壞和國家發展的雙重影響,在大力發展科技的同時,要趨利避害,利用科技成就造福人類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