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虎將

摘 要:“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一堂精彩的小學語文課堂,規范嚴謹的教學設計、科學合理的時間分配、全員主動的課堂參與度、有豐富內涵的延展滲透、深刻精準的課后評價、巧妙新穎的板書設計、靈活高效的教法選取、聚焦長遠的“大語文觀”都是其必備因素。聚焦小學語文課堂,著眼于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我們應當認真踐行新課程理念。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生;課堂;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小學段教材經過幾輪改革后,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部編教材的使用,給教學活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和沖擊。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學科之間的關聯性、教材自身的開放性、側重實踐能力培養等新的發展動向,讓好多新教師無從下手,“老先生”瞻前顧后,心里沒底兒。基于這一點,筆者以小學語文學科為例,談一談一堂課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課堂教學是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規定教學任務的師生雙向互動活動,有目標、時間、學生群體等諸多因素限制,雖然倡導教無定法,但絕對不是說沒有章法,也絕對不是一種“自由活動”。
一、 規范嚴謹的教學設計
既然教學是有目標任務性、時限性的活動,規范嚴謹的設計必不可少。只有規范嚴謹的設計,才能更好地指導教師學生共同開展良好的互動,完成教學任務。
(一)出示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
盡管我們備寫文案的時候有清晰的教學目標,但在具體的一堂課中,學生應該學到什么并不具體、不細化,只是在教師的促動下跟著教師走,去開展學習活動。這樣,一堂課相對學生,目標性、針對性明顯不足,沒有任務感,自然缺乏動力,教學效果勢必不好。所以,授課前出示明確的學習目標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案例:《那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的學習目標設置。
【知識與技能】
1. 學會“篇”“薦”“翻”“簾”等13個生字、正確讀寫“推薦”“一絲不茍”“密密麻麻”等新詞。
2. 感情飽滿地去朗讀這篇課文。
【過程與方法】
3. 小組合作探究后,能學會葉老修改習作的方法,并在自己的作文中加以實踐。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4. 借助文本,去感受葉老做事的一絲不茍、做人的認真負責,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向他學習。
具體清晰的學習目標,既是對學生學的一種引導,也是對教師教的一種約束,教與學這個師生的雙邊活動緊緊圍繞目標去開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環節要齊全,章法要嚴謹
方法形式可以靈活多樣,但整個教學活動必須規范嚴謹。
案例:《少年閏土》一文的教學環節。
1. “探學設疑”:回憶魯迅、提出問題。
2. “語言輸入”:交流信息、探究新知。
3. “語言輸出”:合作探究、匯報展示。
4. “升華延展”:文本延伸、拓展思維。
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各個環節設計什么內容、選用什么方法、考查哪些學生、如何組織教學等等必須詳細具體。文字可簡,但環節不能簡,章法必須嚴。唯如此,才能確保課堂內時間把握恰當,各環節比例合理,有效地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
二、 科學合理的時間分配
教材內容的開放性和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帶動考試命題朝著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以課本為媒介,全面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成為每個教師必備的能力要求。如此,課堂40分鐘不夠用的矛盾顯得非常突出。對于一堂課時間分配,給出如下建議:
上述時間分配僅供參考,總體結構不要有過大的突破最好。每個環節操作過程中遇到的細節問題,如個別學生課堂紀律差、個性問題、教案未涉及的內容等不要攀扯過多,否則會影響教學時間,造成師生共同厭惡的“拖堂”。
三、 全員主動的課堂參與度
教學效果的好壞焦點不在教,而在學。學習效果的達成,又和學生的參與狀態密不可分。一堂好的課,是師生緊密配合的雙邊活動,教師的教如果脫離了學生的高效參與,效果會大打折扣。學生的參與狀態怎樣評估呢,不能只停留在簡單的感受層面,建議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評價。
(一)觀察學生狀態
學生在課堂上的精神狀態、情緒等因素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作為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生,關注他們是否進行認真思考,是否進行有效溝通交流,是否進行動手實踐。對于學生各個課堂環節的表現,要通過組織教學、激勵性評價給予調控,確保學生聽、思考、動手、說、參與交流等各環節都有好的課堂狀態。
(二)評估學生參與率
教育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這句話不能讓它成為口號。教學中讓每一名學生動起來,去“思一思”“說一說”“演一演”“寫一寫”,確保學生的參與度,尤其是要關注后進學生的學習狀態,始終讓他們保持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意識,課堂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四、 有豐富內涵的延展滲透
隨著語文高考改革,快速高效的閱讀能力成為學生語文學科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拘泥于照書讀書,顯然不能滿足未來語文教學的需要,進行科學適度的延展滲透勢在必行。
案例:“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這是小學語文《春筍》中的一句話。教學時可讓學生想象:雷公公是用什么辦法喚醒春筍呢?學生頓時來了興趣,他們爭著表達:“春筍,雷爺爺回來了,快醒來啊……”“小燕子來給我們唱歌了,快醒來了!”“筍妹妹,你應該結束你的美夢了!”筆者順勢而為,接著說:“瞧!春筍在小朋友的呼喊里迫不及待地從泥土里鉆了出來……哇!放眼望去,同學們猜猜:春筍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呢?想象你就是那綠綠春筍中的一個枝丫,把你的所見所感寫下來,好嗎?”
這樣的課堂把課本中靜態的文字活化為一幅幅生動鮮活的圖畫,在入情入境中把一幅幅圖畫又變成了自己的文字,豐富了文章的內涵,達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