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筱烽
摘 要:歷史是對國家發展脈絡的鮮明反映,也銘刻著民族的氣節和價值取向,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中所發揮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正因為如此,用歷史去引導個體的精神發展,引導個體的行為和思想才顯得更加重要。所以,文章將以歷史教學為宏觀視角,以新課改為大背景,立足于高中階段的課堂設計,分析當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列舉出解決的方法和措施,僅供參考,希望能夠給教師帶來一定的幫助和啟示。
關鍵詞:高中歷史;現存問題;解決方法
自新課改和素質化教育貫徹落實以來,高中歷史課程的建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許多教師都開始嘗試調整自身的理念和教學方法,以此來提高課堂建設的質量和水平,但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卻遇到了許多瓶頸和困難,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當下高中歷史教學的確存在許多弊端和問題,的確遺留著許多傳統模式中的弊端,這些都是阻礙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對此,教師應當更加堅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從多個角度出發,建構起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 分析當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由于當下的歷史教學模式主要有三個方面構成,首先是傳授知識,其次是培養能力,最后是思想教育,所以高中歷史課堂建設的目標也凸顯出了固定化和封閉化的問題,教師也陷入固定的思維框架內,盡管這三個模塊的設計的確推動了歷史教學的發展,但卻并不能完全覆蓋高中歷史的所有知識,仍舊遺漏了許多細節性的問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與歷史發展的方向相排斥。在這其中,最為值得注意的就是學生在主體發展上的差異,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其審美層次和情感層次是存在區別的,他們認知能力的發展也一樣千差萬別,所以對待歷史課堂的態度和興趣也有所不同,這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而且,固定的課堂教學目標和模式,往往會讓教師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方法,他們會忽略,知識、能力和思想這三個方面之間的聯系,導致教學設計出現嚴重的缺失,最終阻礙了學生認知能力與理解能力的進步。
其次,學生在歷史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確認,教師只是把課本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卻并沒有在意學生的接受程度,沒有認真分析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層次和理解程度,忽略了對他們能力和思想的引導,這就會讓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化的學習狀態中,他們會逐漸向著教條化的方向發展,最終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教師在課堂上也沒有為學生保留充分的思考空間,往往在學生沒有讀完問題的時候,就直接把答案公布出來,長此以往,學生也會盲目依賴教師和標準答案,不會主動去探究歷史的內涵和價值。再加上,學生在長期的壓抑下,也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和不解,他們不敢去問歷史教師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師生之間的互動十分欠缺,這種交流上的隔閡也會讓教師逐漸喪失教學熱情,學生逐步喪失學習興趣,最終會使得課堂的氛圍變得愈發沉悶,影響學生的學習。
另外,歷史考試在高中教育中所占的比重并不突出,所以大多數學校也并沒有提高對這一領域的重視和關注,只是把歷史課堂的設計當作副科,而且也沒有為課堂安排太多學時,教師也只是在臨近考試的時候為學生畫一下重點內容,讓學生突擊性復習,提高他們的筆試成績,這種做法就導致歷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處于邊緣化狀態,學生的歷史基礎也十分薄弱,他們習慣于特定的模塊和專題訓練。而且,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設計課堂內容的時候,都會認為,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接觸了較為系統的歷史體系,所以只需要在高中階段按照一定的目標進行深化即可,這樣既可以避免時間和精力的浪費,又可以讓學生掌握重點的知識點去應對考試,但這種做法卻已經脫離了歷史發展的實際。而且,這種教學方法也會給學生帶來更大的負擔和壓力,這是由于初中階段的教學也是本著高中會繼續深化的理念,所以也并沒有給予歷史學科以過多的關注,導致許多學生在初中階段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也沒有達到相應的水準,認知能力發展十分有限,在舊知識基礎不牢,新知識有節奏較快的限制下,學生的發展速度也會變得十分緩慢。
還有,當下的高中歷史教學評價機制過于單一,盲目追求學生的筆試成績,片面強調考試的重要性,所以也使得教師在教學的實踐中,強調自己的教學任務,卻忽略了學生的基本需求,學生只是單純的聽講,然后整理筆記,并沒有主動對歷史的問題進行思考,長此以往,學生也會在機械性的重復訓練中產生審美疲勞和抵觸心理,他們的長期發展也會受到阻礙。
最后,應試教育仍舊是當下高中教學的主流,并且在短時間內也不會得到明顯的調整,正是因為如此學生也不得不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費在課堂上,他們很少接觸課堂以外的世界,所以知識的來源也十分狹窄,只能單純吸取教師的經驗,這就會讓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所下降,也影響了他們課外能力的拓展。再加上,有許多教師并沒有注重在課堂上引入社會熱點和時事新聞,導致學生的社會歷史意識較為薄弱,他們無法把自己的發展同國家與社會的進步聯系到一起,主人翁意識較差,長此以往,必然會造成歷史教學與實際生活的互相脫節。
二、 分析新課改下調整高中歷史教學的措施
首先,教師應當注重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和生動性,應當保證歷史課堂能夠豐富多彩,能夠形象再現出過去發生的事情,這樣才能真正引導學生進入到特定的環境與氛圍中去讓他們發現歷史的魅力和奧秘。古語有云,讀史可以明智,讀史可以正衣冠,讀史可以辨是非,讀史可以增心智,所以趣味性課堂的建設也必然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長足的發展,這樣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講都是百利無害的。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把辛亥革命作為切入點,在講述這一階段歷史的時候不應當一概而過,而是要為學生介紹那些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包括孫中山思想意識的覺醒,各個仁人志士的起義和拼搏,以及護法運動和護國運動等,這些都能讓學生理解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上所經歷的艱辛和不易,也能讓學生聯想到現在的幸福生活有多么難能可貴,提高他們的愛國精神和社會責任感。這樣可以把德育教育和知識的學習深度結合到一起,是雙贏的結果。而且,故事性內容的講述,也符合這一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能夠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和思維,讓他們從傳統的枯燥學習模式中脫離出來。最后,教師也可以在課堂的末尾,讓學生自行選擇辛亥革命中的仁人志士,作為角色代入的對象,讓學生展開聯想,如果自己處在民族危亡之際,應當做出何種決定和選擇,應當如何發揮自己的能力挽救祖國于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