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海娟
摘 要:在高中階段,生物課程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在鍛煉學生探索能力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當下,分層教學法則是一種比較流行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增強教學的針對性,還能夠提升學生學習質量。從高中階段的學生來看,學生在理解能力、學習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若是采用原有的教學方法,必然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對于高中生物課程的教學,教師必須創新教學方法,引進分層教學法,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幫助每個學生都能夠在生物課上有所收獲,提升生物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高中生物;分層教學;效果
在現今這個時代之中,新課改的推行,對新時期的人才培養有了更高的要求,培育綜合性的應用人才,已經是現階段教育教學的重點。在此背景之下,分層教學模式發展起來,并快速地在教學中得到推廣性的應用,同時這也為生物教學提供新的方向,為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提供新方法。因此,在生物課堂上,教師則需要結合基礎理論與實踐知識,合理應用分層教學法,以此來幫助每個學生都能夠有所收獲。對此,文章結合高中生物教學的要求,對分層教學法在生物課堂的應用進行了分析,旨在優化生物教學效果,改善學生學習質量。
一、 分層教學的特點
(一)遵循學生發展規律
從學生的成長來看,由于家庭、社會、遺傳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每個學生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學生培育的過程中,由于學生生理發展、受教育情況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導致學生存在一定的個性差異。對此,采用分層教學法,可以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采用符合學生發展規律的培育方案,對于學生的發展十分有益。
(二)符合課程優化理念
課程最優化理論,是教育家巴班斯基總結出來的一種教學理念,其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依據培養目標與教育任務,結合教師、學生、教學條件,制訂最優的教學方案,并能夠在課堂教學中靈活地實施這個方案,在有效的時間內打造高效的課堂。分層教學法能夠依據學生的情況,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實現最優的學習效果,恰好符合課程最優化理念。
(三)符合因材施教理念
自古以來,在中國的教育領域中,就十分地提倡因材施教原則,可以說該理念貫穿了中國的教育史。因材施教是指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個性差異,結合學生的行為習慣、興趣愛好、經歷經驗等因素,制訂推動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培育方案。分層教學法在尊重學生差異的基礎上,采取層次化的培養措施,幫助不同的學生都能夠有所提升,非常符合因材施教理念。
(四)符合素質教育思想
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看,其是指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而不是單純的淘汰性教育、英才教育。在素質教育理念之下,既需要教師關注學生在理論基礎與實踐技能上的發展,還關注學生各個方面的發展,可以說素質教育是面向學生差異的教育。分層教學法主要是依據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分層,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培育學生,非常符合素質教育思想。
二、 高中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觀念滯后
在新時期的教育背景之下,對生物課程進行改進,主要是為了激活學生思維,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的發展。但是,從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學來看,受應試思想影響過深,過于側重高考范圍教學,對于其他內容的教學比較粗略。由于教師尚處于傳統教學思想的籠罩之下,在課上依舊以“講”為主,學生處于被動的接收狀態,自然難以有效地掌握生物知識。
(二)教學方式弊端
在現階段,盡管素質教育已經推行了多年,但是在高中的生物課上,部分教師依舊采用灌輸法教學,這種傳統古老的教學方法,盡管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其沉悶枯燥的特點依舊難以滿足現今教育發展的需求。由于高中生面臨著高考,在此重壓之下,部分教師想在有限的時間內為學生傳輸大量的知識,就在課上實施灌輸式教學,為了應付高考,大多數學生只能硬著頭皮去學,卻難以提起興趣。站在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枯燥的方式,僅是一種無用功,難以真正地幫助學生實現有效的提升。
(三)教學質量偏低
自高一起,便開始設置了生物課,但是從三年的教學來看,并沒有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首先,教師經驗不足,導致課堂教學目標不夠明確,盡管課堂氛圍不錯,卻難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其次,生物教材難度有了增加,部分教師尚沒有擺脫傳統理念的束縛,依舊習慣于傳統教學法,對教材理解不深,就難以幫助學生針對性地學習知識;最后,盡管學校也會組織相應的培訓與講座,但卻缺乏實效性,教師難以將所獲得的經驗付諸實踐,這就造成了教學質量偏低的問題。
三、 高中生物分層教學的策略
(一)分層備課,明確教學目標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也就是說,若想做好一件事,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若想有效地實施分層教學,教師就要將備課這個環節重視起來。所以,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生物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并立足考試大綱,將教學內容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并設計不同的學習目標。針對學困生,可以要求學生掌握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即可;針對學優生,將教學目標側重于鍛煉學生思維能力上。因此,在備課的過程中,對于生物問題的設計,則需要體現出梯度性的特點,這樣才能夠引導學生由簡到難,循序漸進地學習知識,這樣才能夠使得所有學生有所收獲。例如,在《光合作用原理和應用》這一節的教學中,教學目標主要有三點,一是光合作用的過程,二是影響光合作用速率的環境因素,三是葉綠素的提取和分離原理。所以,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對于學優生,教師則需要要求學生能夠自己構建知識網絡,掌握光合作用的各種因素,并能夠熟練地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對于學困生,則需要學生能夠清晰地掌握知識脈絡即可。
(二)學生分層,尊重學生差異
從生物這門學科來看,在高中階段,教材中的生物知識難度明顯高于初中階段的生物教材,由于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知識難度較大、知識點又多,學生學習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這就導致部分學生難以跟上課程進度。所以,針對這種教學情況,教師可以采取分層教學法,設計出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學習方案。為了更好地在生物課上落實分層教學,教師就要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進度與能力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然后將學生劃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次的學生屬于生物基礎知識較差的學生,在課上,教師需要將教學的重點放在鞏固基礎知識上,比如細胞減數分裂定義等內容;B層次的學生屬于中等水準的學生,在課上,教師需要讓這些學生在掌握教材基礎知識的基礎上,了解生物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比如在細胞減數分裂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總結不同階段染色體行為特征與結構;C層次的學生屬于學習能力極強的學生,由于這些學生對于生物基礎知識的掌握比較牢固,同時對新知識的理解能力也比較強,所以針對這個層次的學生,教師需要將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上,比如在細胞減數分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該層次的學生探究有絲分裂,分析分裂期間不同階段的染色體數目與行為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