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構建“大思政”格局,踐行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育人職責,各高職院校在積極落實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高職英語作為“三位一體”課程思政體系中的綜合素養課應積極發揮自身“主戰場”的功能。本文探索在課程思政理念下,營造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生態系統,構建以英語語言知識傳授、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為目標的高職英語教學改革實施路徑。
【關鍵詞】 課程思政; 高職英語; 思政元素
【作者簡介】樊辰辰(1988-),女,江蘇南京人,南京科技職業學院,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翻譯與教育、英語語言文學。
一、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1. 高職英語課程的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并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各類課程應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構建全員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在高職課程體系中,高職英語有其明顯的特征,它既是必修語言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其教學題材豐富多樣,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高職英語作為隱性思政課程,應當充分發揮自身“主戰場”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主動融入思想政治元素,推進“大思政”格局建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2. 高職英語課程需求。改革開放以來,高等職業教育為實現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輸送了大量的人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各行各業對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緊迫,尤其對各類人才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職院校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已明確要求學生應具備基礎英語知識和專業英語知識,以適應未來職業發展和社會交流需要。
跨文化交際是高職英語的主要教學內容之一,是中外文化的雙向傳播。 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也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樹立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具備批判性思維,傳承好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因此,高職英語教師應當秉承“課程承載思政”與“思政寓于課程”的課程思政理念,構建以英語語言知識傳授、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為目標的教學實施路徑,踐行培養具有高水平思想政治覺悟的新時代應用型人才。
二、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1. 構建課程思政生態系統。課程思政絕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中思政元素的傳遞,課程思政在教學過程中的體現應是系統、和諧、逐級遞進、相互支撐的。將課程思政真正落實落細落小,需要有健全的機制保障,應加強育人示范課建設,完善考評體系,將“課程思政”在各項考核和評審中體現出來。
除此之外,高職英語的部分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仍未更新,而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建設方案和指導意見,需要將思政元素落實到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教材、教法、課外拓展,并要著力解決德育目標的確定和教學評價等。只有在健全的課程思政生態系統下,每一位高職英語教師才能積極參與到課程建設中,發揮課程思政“主力軍”的作用。
2. 提高教師團隊德育能力。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已取得一系列階段性成果,例如南京大學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課程集群建設,揚州大學的“美麗中國”等10多門“中國系列”通識公共選修課。相對而言,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尚處于探索階段。一些高職英語教師未能深入理解課程思政的理念,缺乏思政教育意識,更不必說將思政理念貫穿于教學全過程。
教師是課程思政的關鍵,是“主力軍”。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首先受到考驗的就是教師的德育意識和德育能力。具備自覺德育意識和較強德育能力的教師團隊,是高職英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人才資源保障。
3. 創新教學模式。《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17版)指出:“鼓勵教師建設和使用微課、慕課,利用網上優質教育資源改造和拓展教學內容,實施基于課堂和在線網上課程的翻轉課堂等混合式教學模式,使學生朝著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方向發展。”混合式教學將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相融合,實現了“線上+線下”的結合,被眾多研究者和教學實踐者認為是未來教育的“新常態”。如今,依托計算機、手機等各類移動終端工具,高職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和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相輔相成,使英語碎片化移動學習成為可能。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各高職院校的高職英語均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模式,更推動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迅速發展,打破了學習空間與時間的限制,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基礎英語》課程采用了課程思政理念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基礎上,將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教學階段;在教師的正面引導下,學生通過線上線下的學習領悟,實現《基礎英語》“潤物細無聲”的德育職責;通過“用語言做事”,讓學生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也通過對情境的表達和思考完善人格,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三、 思政元素融入《基礎英語》課程實施
《基礎英語》是我校面向直通車專業的公共基礎課,本課程以現代外語教學理念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和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能力為主要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以適應未來職業發展和社會交流的需要。本課程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要求,探索課程教學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知識技能教育內容有機融合的途徑, 通過信息化等載體將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職業素養教育等滲透進課堂教學。
教材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之一,《基礎英語》課程所采用的教材為《新技能英語》系列用書,以第一冊學生用書為例,全書八個單元分八個主題,每單元圍繞各自的主題設有Listening and speaking, Reading, Grammar, Practical reading, Practical writing 等環節,其中的主題、文章、素材背后都隱含著積極向上的思想內涵和價值追求。教師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再優化,結合信息化教學手段,能夠在課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理念和價值取向。
第一單元的主題為“大學新生活”,德育目標是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前,學生在教學資源庫中觀看電影《大學生》片段,為課堂討論奠定基礎; 課中speaking部分,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對大學生活的看法與困惑,隨后引導學生在Reading課文中找尋解決方案;課后,學生通過在線完成“Dos and Don'ts”匹配練習,復習詞匯及句型,同時檢驗學生是否能夠正確地選擇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校園生活行為,達到教學成效的可觀察、可評估。由此實現在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和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在校園能夠包容、團結、尊重同學。
第二單元的主題是“交友”,主要探討大學生交友的途徑方式。課前,學生在討論區留言分享大學交到新朋友的經歷;課中,學生閱讀Reading 課文學習大學交友方式,教師拓展延伸至我國“朋友圈”:因我國秉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和以鄰為善、與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國際“朋友圈”越擴越大。課后,學生在教學資源庫線上觀看有關“一帶一路”的紀錄片,并完成作業“我國的外交政策給你的交友啟發”。在該單元中,學生通過找尋我國外交政策與自己交友方式的共通點,在建立正確交友觀的同時也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懷和道路自信。
在學習第三單元的過程中,學生在生活上要學會生活費預算,在學習上要能夠做出留學預算,在職業方面要能做出家裝工程預算。首先,學生在speaking環節依據自己的支付寶月賬單,描述大學生活一個月的開支,了解自己的收支結構。隨后,師生集體開展“頭腦風暴”,討論縮減生活開支的方法,學習相關詞匯和句型,并初步樹立節儉意識。在Reading部分,學生閱讀文章學習做預算的四要素。最后,小組討論inexpensive alternative (平價替代),經過前面環節的鋪墊,在這一任務中,學生能夠積極主動提出低消費替代高消費的方案,感受到適當的節儉也是可以帶來快樂的。在此教學過程中,學生完成了有關開支的詞匯句型的輸入與輸出,也完成了從認識自己的開支項到主動提出節約方案,也達到了培養學生良好生活習慣、樹立勤儉節約傳統美德的育人目標。
四、結語
高職英語作為高職院校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應當具備靈魂,并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課堂,其使命是在“潤物細無聲”中實現理想信念教育。高職英語的課程思政改革任重而道遠,在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制訂評價體系等方面未來還有很多工作要落實。
參考文獻:
[1]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 2017(7):10-14.
[2]李國娟.課程思政建設必須牢牢把握五個關鍵環節[J].中國高等教育,2017(Z3):28-29.
[3]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