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中,童化教學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法,具體可以通過童化計算結構、童化操作、童化情境等方式,激活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的心理,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關鍵詞】童化教學;數學課堂;學生思維;心理需求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33-0046-03
【作者簡介】謝朝霞,江蘇省宜興市實驗小學(江蘇宜興,214200)教師,一級教師。
一些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往往只考慮自己要教什么,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需求。怎樣才能有效地開展課堂活動,使學生真正進入課堂,是每個教育者都應探索的問題。童化教學關注兒童的生長特點和心理需求,以兒童的思維方式進行教學設計,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形成有利于兒童思維發展的教學模式。本文以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為例,探討童化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一、童化結構解析算理,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心理
教育學家、心理學家贊科夫指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就會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數學計算中運用童化計算結構的方式,遵循“有趣、有序、有效”的教學原則,將單一、枯燥的計算融入故事中,能讓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領悟算理、掌握算法。
案例一: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豎式計算》。
教師用“蓋房子”的方式在黑板上向學生演示除法的豎式。
教師:首先我們要搭建一個房子的結構,一橫一撇就是房子的屋頂和圍墻。被除數是老大,住在房子里;除數是老二,住在房子外面;商是老三,住在屋頂。(見圖1)
隨后,教師結合橫式指導學生認識豎式中的讀法、求商的思考方法及數位等注意點。
教師:如果房子蓋成這樣,好看嗎?
學生1:不好看。
教師:老二和老三兩個人想知道有沒有把老大的數全部分掉,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
學生2:可以把老二和老三乘起來,再和老大比較。
教師:是啊,也就是把商和除數乘起來,得到的結果就是分掉的數,最后用被除數減去分掉的數。(見圖2)
學生在初次接觸除法豎式時會感覺有點難度,如果只是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法,可能效果不佳。于是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童化處理,把除法的豎式比喻成蓋房子,在完善一座房子的過程中逐步滲透每一步算理。形象直觀的比喻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學過程有趣迷人、淺顯易懂。
二、童化操作引發沖突,激活學生主動探究的心理
低年級學生在認知和思維方面存在一定欠缺,對單一的數和形比較敏感,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必須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和特點。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根據練習內容的特點,在新舊知識的銜接點上、教材的難點處,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創設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處于一種暫時的不平衡的思維狀態,將教師“教”的主觀意愿轉化為學生“學”的內在需求。
案例二: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22頁練習一思考題。
出示練習(見圖3),學生思考后作出判斷。大部分學生認為第三塊草地最大,少數學生認為第二塊草地最大。
教師:為什么你認為第三塊草地最大?
學生1:我是數每塊草地一共有幾個正方形,第三塊草地一共有6個,所以最大。
教師:你用了一個非常好的方法,通過數正方形的個數來比較。哪位同學用這種方法數一數三塊草地分別有幾個正方形?
學生2:第一塊草地有4個,第二塊草地有5個,第三塊草地有6個。
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仿照草地大小的正方形和三角形。
教師:老師把這些圖形從圖上搬了下來,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大家想說什么?
學生3:如果把正方形和三角形都算成一個,好像不公平。
學生4:我有不同意見,2個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正方形。
學生5:第三塊草地一共有4個半的正方形。
教師:比較草地的大小時不能只數圖形的個數,而不看面的大小。要看每塊草地包含的相同的正方形的個數,第三塊草地中的一個三角形其實只有半個正方形的大小,兩個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正方形。那么,第三塊草地是4個半的正方形,比4個大,比5個小,所以第二塊草地最大。
在準備這道題時,教師大多考慮的是學生對“一半”的認識,而沒有預設學生只看個數不關注形的問題。之前學生所學知識點是比較數的大小,一般只比較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個數的多少,沒有接觸到比較一個面的大小,這也造成了學生的思維定勢。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通過具體的操作,讓學生比較一個正方形和一個三角形的大小,由此讓學生感受到不分形狀大小只數個數的不公平性;要使比較更加公平、精準、科學,就要看這塊草地所包含的相同的正方形的個數,進而通過比較相同圖形的個數準確地比較草地面的大小。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還不夠成熟,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方法訓練學生的探究思維,提高學生的原認知能力。
三、童化情境生成圖示,激起學生逐步抽象的心理
創設童化情境、生成圖示,最后抽象出算式,這是從學生立場出發,以直觀教學為主導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契機,尊重學生的學習意愿,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案例三: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71頁練習八思考題。
小紅和小組里的每一個同學都合照一次,一共合照了9次。小組里一共有(? )人。
教師:大家怎樣理解這道題目呢?請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說一說。
很多學生只是把題目的意思復述了一遍,不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教師:根據你們的判斷,猜猜小組里一共有多少人?
很多學生猜是10人,但大都無法準確地表述理由。
教師:我們不妨來扮演一下題目中的小朋友。
教師邀請1名學生扮演小紅,其他學生扮演組里的同學。拍完9次合照后,大家發現小組里一共有10人,這10人分別是小紅和小組里的另外9人。
教師:通過扮演,你們知道可以通過哪個算式求出小組里一共有多少人了嗎?
學生:1+9=10(人)。
教師追問:1表示什么?9表示什么?
學生:1表示小紅自己,9表示小組里的其他9個同學。
在教學中,教師發現部分學生對題目的意思只能意會,不能通過語言準確地將其描述出來;還有部分學生可能根本不明白題目的意思。當學生難以理解題意時,教師不妨創設童化情境,讓學生扮演題目中的小紅及組里的同學,通過親身接觸及體驗形成認知。接著,在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從具體到抽象,提煉出算式,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