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梅秀
摘? ?要: 兒童犯錯在所難免,但很多家長不能正確處理該情況致使兒童心靈受到傷害。本文主要對兒童犯錯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主要分為以下五種:無知、基于模仿、不能用理智控制欲望及父母不同的教養方式。并針對問題提出了以下建議:尋找原因并對癥下藥、樹立良好的道德典范、培養兒童犯錯反省的習慣、采取正確的教養方式和運用“自然后果法”教育兒童。
關鍵詞: 家庭教育? ?幼兒? ?犯錯
一、兒童犯錯的必然性
圣人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人人都不能避免犯錯誤,但只要人人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勇于改正,就沒有比這更好的了。蘇格拉底曾說:“世上只有兩種人不會犯錯,一種是剛剛出生的嬰兒,一種是已經死去的人?!贝笕藭稿e,兒童也會犯錯。區別只在于大人很少受到責備,兒童卻不免受到父母的責備。事實上,兒童年齡尚小,犯錯是很自然的,只要能夠及時改正就不應當受到過于嚴厲的責備。如果責備太過可能會在兒童幼小的心靈留下不可彌補的創傷。有些家長認為批評和鞭打兒童是為了幫助兒童變好,而且兒童年齡不是很大不會記住這次責備,就算記住這次責備,自己也是出于對兒童好的意圖兒童長大后不可能不明白。實際上,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打是親罵是愛”的觀念在某種程度上已經不適應現在的兒童了。
洛克認為,兒童的年齡越小,則蠻橫、違反秩序的欲望越宜少予以滿足;兒童自己的理性越少,越應該置身于管理者的絕對權力之下,并受到權威的約束[1](35)。筆者對于這種觀點是比較贊同的。兒童在還不能運用理智思考事情之前應該受到家長的約束和管教,但筆者不贊同的是現在一些家長動不動非打即罵的管教方式。教育上的錯誤與配錯了藥一樣,開始搞錯了,絕不能借助第二次或第三次彌補,它們將攜帶根深蒂固的污點,通過人生的各個道口及車站[1](204)。因此,對于兒童,父母絕不能過于溺愛和縱容,也不能過于嚴厲。對于犯錯的兒童,父母應首先找到兒童犯錯的原因,然后根據事情輕重對兒童進行教育。在兒童教育過程中,父母應記住教育不等同于教訓。
關于“兒童”的年齡,本研究選用的是《新華字典》對于兒童的定義:“兒童”是指未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2]。
二、對于兒童犯錯原因的分析
對于兒童犯錯的原因,筆者歸結為以下幾點:
(一)兒童無知
兒童犯錯誤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無知,包括他們對自己心靈的特點、行為的一無所知。兒童的思維正處于發展階段,理解事物與成人相比有較強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們的認知水平還沒有發展到能夠完全理解事物的含義的程度。生活的經驗與觀察也不能夠讓他們獲得所需的這些知識[3](1-11)。他們有時候犯錯并不是出于不好的動機,純粹是無知,我們不能將此類錯誤稱之為粗心。因此,父母應坦然面對兒童犯錯。
(二)兒童基于模仿
兒童的行為方式(不僅兒童,成人何嘗不是如此)大部分都是通過模仿學到的[4](2)。美國的教育家孟祿曾經提出一種觀點:教育起源于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模仿。雖然后來該觀點被證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根據此觀點我們能發現兒童確實經常模仿周圍的人。從古至今,人都是一種模仿性極強的動物,每每從貼身事物中受到感染,獲取印象。對于兒童來說,耳聞不如眼見,這也是不足為奇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兒童幼時模仿父母居多,上學后模仿老師居多,之后為了得到同伴的認同會模仿同伴。模仿同伴貫穿于整個兒童期,當他們走出家門時,兒童傾向于在穿著、言談、舉止等方面與同伴群體保持一致。群體會認同多數成員認同的規則,一旦某個成員不遵守這種群體規則,就會受到嚴厲的制裁,直到該成員改正為止。這種因同伴群體的強制作用而產生的行為一致性對人格的發展有長期的影響[5]。此外,除了同伴壓力迫使兒童遵守規則外,兒童出于群體確認參與群體的愿望也十分強烈。正是這些同化現象使得同一群體的兒童逐漸相似。兒童(事實上,不僅僅是兒童,成人亦如此)在班級里經常根據興趣、成績、性格等因素組成一個一個小團體,因此,兒童的一部分犯錯行為可能是基于模仿。
(三)兒童不能很好地用理智控制欲望
兒童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欲望,心里想到什么就會做什么,即使明知是不對的事情仍然去做,主要是由兒童的心理特點決定的。兒童年齡越小,越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欲望。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創立了精神分析理論,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概念。本我即原我,指原始的沖動,包含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欲望、沖動和生命力。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并不理會社會道德和外在的行為規范。嬰兒剛生下來只有“本我”。自我指的是“自己”這個意識的覺醒,是人類特有的自我探尋的開始?!白晕摇笨梢苑Q為在現實環境約束下的自我。代表理性和機智,這是后期在教育下兒童慢慢發展出來的?!俺摇笔侨烁窠Y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追求完美,要求自我按社會能夠接受的方式滿足本我,遵循道德原則。在兒童階段,兒童更多的是出于“本我”和“自我”的沖動行事且兒童在“自我”階段還不夠成熟。因此,難免犯一些錯誤。
(四)父母不同的教養方式
每個人一生都會犯很多錯誤,尤其是兒童,他們或因為能力,或由于認知等,犯錯的概率很高。父母不同的教養方式在面對孩子犯的錯誤時會產生不同的處理方式。此時,父母不同的處理方式將影響孩子的后續行為(即是否會再犯同樣的錯誤)。本研究采用了心理學家Baumrind(1971)對于教養方式的分類方法,根據接受——拒絕和控制——容許三個基本維度將父母教養方式分為權威型、放任型和專制型[6]。權威型教養方式的父母面對孩子犯錯時往往會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與兒童平等地談話,在了解孩子犯錯的原因后對其進行恰當的教育,使孩子真正認識到錯誤并改正,兒童以后再犯錯的概率很小。放任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孩子往往表現出忽視、縱容等特征,因此面對兒童犯錯,此類父母可能會出于溺愛心理認為孩子很小犯錯沒什么關系或出于忽視對兒童犯的錯誤視而不見,因此,在這種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兒童很可能再犯錯并且概率很高。專制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孩子要求很嚴格,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傳統觀念。因此,面對兒童犯錯,比較傾向于打罵孩子,這種處理方式只會使兒童感到恐懼。英國作家伯克曾說:“沒有一切情感能像恐懼那樣有效地使精神喪失一切行動與推理的能力?!泵媾R這種恐懼,兒童內心深處更多的是害怕,對自己的行為并沒有深刻反省,而且也不會思考該如何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為。因此,過分的批評和指責會令孩子感到自己不被包容與接納,既不能讓孩子坦誠地面對自己的過失,又使孩子失去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的機會,以后兒童還有可能犯類似的錯誤。
三、建議
兒童年幼無知,犯錯是在所難免的。筆者認為在兒童犯錯之后不應立即對其進行責備或打罵,首先父母應該和孩子認真地交談,了解其犯錯的原因,而不是單純地讓孩子承認錯誤、改正錯誤[4](132)。理清前因后果后再對兒童進行教育方是正確的程序。父母應明確此次對兒童進行教育的目的:兒童能夠從心里認識到錯誤并下決心改正。因此,父母應對兒童進行有理有據的說服,讓兒童真心感到自己做錯了并下決心改正錯誤。以下建議均是針對父母而言的。
(一)尋找兒童犯錯的原因并對癥下藥
在這個世界上,任何兒童都不會無故犯錯,家長在兒童犯錯以后應當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談以便能夠了解犯錯的原因,而不應該一上來就對孩子非打即罵。如果對孩子犯錯采取非打即罵的方式,兒童雖然因為害怕家長暫時不敢犯錯,但如果以后有機會可能還會犯類似錯誤[4](133)。兒童犯的錯誤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長輩必須立即糾正的,如欺負弱小、不愛惜物品等;一種是兒童自己就能夠糾正的,比如如何適應環境、挫折等。如果兒童是由于無知而犯錯,家長應對孩子進行此類知識教育。兒童掌握了這方面知識以后犯此類錯誤的概率就小了。如果兒童基于模仿而犯錯,家長在了解孩子模仿的對象后可以對兒童進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幫助兒童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家長應帶頭做好模范。簡而言之,家長應了解清楚孩子犯錯的原因以便對癥下藥。
(二)樹立良好的道德典范
盧梭曾提出:“真正的教育應該少些說教,多些實踐?!盵5](15)身教重于言傳,家長只有時時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在教育兒童的過程中收到理想的效果。孩子的問題通常是成年人的問題,每種反常行為的背后,一定離不開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身上反映的問題往往會在家長身上找到。由于血緣關系和養育關系的存在,家長對孩子的影響一直以來都是比較大的。而且兒童天生就對父母有依戀感和畏懼感。家長應借助兒童這個特點多對孩子施加積極的影響,以身作則,成為兒童模仿的榜樣。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家長應多多站在兒童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三)培養兒童犯錯反省的習慣
一切事情都可以養成習慣,習慣成自然。既然兒童犯錯是在所難免的,家長面臨這種情形應該做的就是幫助兒童養成每次犯錯必定反省的習慣。人不能沒有批評和自我批評,那樣一個人就不能進步。因此,反省對于經常犯錯的兒童來說非常重要。家長在培養兒童反省的習慣時不應一開始就要求太過嚴格,否則兒童會認為自己做不到從而選擇自暴自棄。剛開始時可以在兒童犯錯后讓兒童反省,家長應盡量幫助兒童,不僅使兒童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改正自己的錯誤行為避免再犯同類錯誤,而且在家長幫助兒童反省的過程中更容易增進親子關系。等兒童養成犯錯必反省的習慣后,家長就可以幫助兒童養成每日反省的習慣。長此以往,兒童不僅犯錯的行為少了,還學會了自我克制,對兒童以后學習和生活大有裨益。
(四)采取正確的教養方式
任何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犯錯,但父母不同的教養方式往往決定孩子犯錯之后會有怎樣的后果。因此,家長在閑暇時間應多讀一些教育學、心理學和正面管教兒童等方面的知識,努力提高文學素養和教育素養,盡量為兒童營造和諧平等的家庭氛圍。只要父母愿意和孩子平等交談并幫助孩子一起想出彌補錯誤的辦法,“犯錯”這件事對于孩子來說就能成為成長過程中的一件“好事”,最終改正錯誤從而自我完善。這一切都需要父母采取正確的教養方式。
(五)運用“自然后果法”教育兒童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盧梭是最早提出“自然后果”懲罰教育的教育家,后來十九世紀的英國科學教育家斯賓塞系統地論述了“自然后果”懲罰教育。它的基本內涵是讓兒童體驗到自己犯錯誤的行為后果的懲罰,并從中吸取教訓,受到教育。筆者認為父母可以使用該方法教育犯錯的兒童。家長在采用這種方法教育兒童時一定要注意分寸。一方面,有些事情家長可以讓兒童嘗試,有些可能對兒童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的事件是絕不能讓兒童嘗試的。在這方面,家長需要把握好這個度,做良好的引導者。另一方面,運用自然后果法需要因人而異。對有的兒童來說,這種方法的效果事半功倍,但對于個別生性頑劣好動的兒童來說,這種方法可能效果甚微。因此,家長要根據兒童的特點考慮其是否適合使用該方法[8]。
參考文獻:
[1]楊漢麟.教育漫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黃瑞亭.論法醫學鑒定標準中兒童概念及其年齡界定[J].第五次全國法醫學會,2019(09).
[3]盧濬.皮亞杰教育論著選[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4]陳鶴琴.家庭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第二版),2013.
[5]盧梭.愛彌兒[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6]徐湘荷.兒童犯錯誰之過[J].上海教育科研,2004(06).
[7]潘澤泉,朱江.父母教養方式對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影響研究[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2).
[8]陳伙平.“自然后果法”探微[J].學前教育研究,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