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
【摘要】提問教學法一直以來都是最為常用且能夠取得明顯教學效果的一種方法,在科學的提問中,能為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搭建橋梁,幫助學生更透徹地理解相關知識,實現思維的培養和轉換.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也要巧妙地借助這種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基于此,本文就從注重教材知識的銜接、設計梯度化問題、打破定式思維、組織啟發式提問幾個方面論述了提問教學法在高中數學課堂上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高中數學;提問法;課堂氛圍;策略
高中階段的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和轉折,這對其既是挑戰也是重大的發展機遇.在高中數學課堂上,教師要結合這門課程的特點融入提問教學法,讓學生能夠在問題的回答中收獲更多的成就感,提高數學課程學習的技巧.同時,教師要把握好提問的時機、數量,把控問題的難易程度,確保學生能夠受到啟發,使學生全方位獲得全新的知識,并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推動高中數學教學邁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一、在問題中實現教材內容的銜接
以教材內容為基礎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特點,同時更有利于學生吸收知識,主動探究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更加系統地完成學習任務.[1]教師在提問時也要關注這個教學的特點,突出重難點,科學地實現教學過渡.
比如,在學習到高中數學課程“函數模型及其應用”時,為了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快速掌握新知識,加深記憶,教師使用提問法的過程中就要更加謹慎,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和方法.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靈活地運用問題導入法完成新課導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打開教學的大門.首先,教師可以用“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函數與方程,還了解了不同函數的特點,初步掌握了函數圖像的繪制方法,那么,同學們可以聯系之前所學內容猜測函數模型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得到應用,有什么積極影響?”這樣的問題幫助學生完成舊知識的復習鞏固,讓學生對接下來要學習的內容充滿求知欲.其次,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合理地完成板書設計,用不同顏色的粉筆標注出這節課學生需要掌握的重難點內容,讓學生根據視覺的選擇有目的地進行記憶.最后,根據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及時歸納,為學生布置課后學習任務,確保學生對教材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有效突破教學的各種局限,加上適當變通,就能讓學生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克服對新知識學習的抵觸和恐懼心理,跟隨教師的思路逐步完成學習任務,在其中獲得更多的成就感.一個個問題的互動解答,有效帶動課堂氛圍,這樣有利于教師把控教學課堂,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二、在問題中突出教學活動的梯度
高中階段的學生認知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對知識的學習有一個從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過程,教師也要把握好這一規律完成教學引導.在提問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問題的梯度,有效推進學生思維的縱向發展.
比如,在學習高中數學課程“對數函數”時,為了幫助學生準確掌握該定義,就要在具有明顯梯度的問題中讓學生逐步思考,找到學習的方法,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對于這節課程的教學,教師可以把“人體細胞分裂”這一情境作為教學的特殊手段,根據這個情境為學生設置問題.如每個細胞需要經過多少次分裂可以分別得到8個甚至16個細胞,又要經過幾次才能得到一萬甚至十萬個細胞.在這種越來越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中,學生的思維也會變得更加活躍,學生也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把心收回到課堂上.接下來,教師在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提出:“函數y=2x有反函數嗎,如果有反函數,那么可以求出其反函數的表達式嗎?”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順勢導入對數函數的定義,幫助學生明確“如果a 的x次方等于N(a>0,且a≠1),那么數x叫作以a為底N的對數,記作x=logaN.其中,a叫作對數的底數,N叫作真數”.這樣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腦海中對相關的數學概念有更深刻持久的記憶.通過先問學生一個簡單的問題,再問學生一個相對比較難的問題,就可以避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承受更大的挫敗感,也能讓學生有更充足的緩沖時間,從不同的側面和角度思考問題,提問的效率也會變得更高.把握科學的梯度能夠確保教學活動滿足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從問題中獲取更多的信息,順利地完成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教學目標.
三、在問題中打破教學過程的定性規范
創新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能夠更加順利地培養社會所需的人才,是推動教學活動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素質教育深入推行的背景下,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也要打破傳統教學的各種限制,讓學生能夠學習更新穎的方法,增強教學的新鮮感.[2]
比如,在講解高中數學“圓與方程”這個知識點時,由于大多數學生在這個知識點的學習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礙,所以,教師就要根據學生難以理解的部分采用更加新穎的教學方法,突破學生的心理障礙,更好地帶領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游刃有余.對于這個重點內容,教師在課堂上要通過提問導學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回答相關問題,總結概括知識點,根據課程內容可以提出:“根據所學知識,我們在解決直線和圓相切的問題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留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交流討論,探究正確的問題答案,認真聽取學生的反饋.接下來,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狀態繼續提出第二個問題,以例題的形式讓學生解決“求以點O(1,5)為圓心,并且和直線3x-4y-7=0相切的圓的方程”.讓學生比一比誰求得更快、更準確.在完成這一環節的教學后,教師還要讓學生思考:直線被圓所截弦長在解題過程中要怎樣處理?必須把握圓的哪些性質?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后,教師也要以例題的形式加快學生的吸收,讓學生準確地求出直線l:3x-y-6=0被圓C:x2 +y2-2x-4y=0截得的弦AB的長.最終實現理想的教學目標,根據要求完成對學生的相關指導.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也能在每節課程的鍛煉中更加靈敏,學生也有更高的課堂參與度,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學習熱情也被深入挖掘出來,保持了充足的學習動力.
四、在問題中展示教學的啟發策略
數學課程是一門邏輯性極強的學科,數學學習需要學生具有靈活的創新思維.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傳授思考問題的方法,在問題的啟發下幫助學生自主掌握新知識,并積極主動與他人合作,鍛煉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促使其具備深入探究的欲望.
比如,在學習高中數學“幾何概型”這個知識點相關的內容時,教師要教會學生思考,讓知識點逐漸浮現出來,引導學生以合作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培養學生學習與運用知識的綜合能力.教師要在問題的啟發下讓學生掌握知識遷移和拓展的方法,在“古典概型”的啟發中鞏固學生的知識體系,以“古典概型中的基本事件個數是什么?每個基本事件出現的可能性會相等嗎?不同的幾何概型可以運用到哪些方面?”等多個問題和知識點進行聯結,讓學生由基礎的知識思考出重難點學習的方法,通過復習舊知識啟發學生,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進一步調動學生研究古典概型和幾何概型之間的不同之處.如果參與一個轉盤游戲,教師可以通過“怎么計算勝出的概率?”這類問題,對其進行分析,就能讓學生根據問題順利完成解題過程,增強學生學習的好勝心.與此同時,對于大多數學生難以依靠個體力量解決的一些問題,教師還要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學習任務,在其中發揮每個小組成員的優勢,做到互幫互助,優勢互補,多次訓練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啟發意義的提問不但能更好地滿足新課標的教學要求,也有利于教師調動課堂教學的氛圍,在多樣化的提問形式中讓學生樂于參與課堂中,展開自主探究,完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同時,教師要在關鍵處改變教學策略,讓學生能夠深化自身所學知識,在動態化的教學指導中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五、在問題中完成系統的教學評價
通過提問,不但能檢測學生的學習能力,還可以幫助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3]在高中數學課堂上,教師也要借助提問教學的優勢完成系統的教學評價,讓學生有更明確的發展目標,及時查缺補漏,讓教學水平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
比如,在學習“三角函數的圖像與性質”這個知識點時,教師要在每個階段的教學中都通過問題來完成啟發和點撥,讓學生能夠找到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采用科學的方法避免不利條件對學習活動的影響,積極主動地投入下一階段的學習中.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教師首先讓學生回顧三角函數的定義和公式,在記牢其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完成三角函數圖像的繪制,整個過程都由學生獨立完成,踐行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在其中只需扮演好指導者的角色.接著,教師就要根據觀察指出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教師點評和學生互評完成課堂教學評價.對于學生共同出現的問題,并且大多數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也要抽出足夠的時間再次為學生講解,直到學生真正消化相關的知識點.而且,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考慮學生的數學基礎和認知能力完成客觀公正的評價,更好地檢測教學成果.同時,教師也要把這種提問教學法中總結的結論作為教學改革的重要依據,科學地預設教學發展的趨勢和教學成果.在更加科學的教學管理之下,教學活動能朝著既定的方向發展,課堂秩序也能更加穩定,學生也能根據發展的需要受到科學的教育指導,從而有效推動高中數學教學的現代化發展.
結束語
高中數學是高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也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一門難點課程.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借助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推動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有效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中.而且,教師要在提問的過程中注意方式方法,發揮提問教學的最大作用,讓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推動教學活動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蔡秋峰.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探討[J].數理化學習(高三版),2013 (07):53-54.
[2]于君鳳.課堂提問應注重有效性的基本原則[J].遼寧商務職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02):79-80.
[3]黃麗生.基于問題解決學習的數學問題特征及設計原則[J].中學數學雜志,2004 (0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