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摘要】 ? ?在互聯網+背景下,教育教學領域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改革也如火如荼。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如何有效運用互聯網信息,本文作者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闡述,包括運用網絡資源激活學生的創作思維;教師應從哪些方面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網絡資源;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在互聯網信息氛圍中增強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素養。
【關鍵詞】 ? ?小學語文 ? ?互聯網+ ? ?作文教學 ? ?實踐
作文教學是語文課程中的重要版塊,同時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內容。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廣泛運用,在作文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在互聯網+背景下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教材內容,打造符合學生心理需求的作文課堂,以此來培養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從而促進他們語文素養地提升。
一、利用網絡信息激活學生的創作思維
寫作能力的構成要素有構思能力、交際能力、創作能力、運用能力及修改能力等,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寫作過程是學生運用言語文字進行表達的過程,也就是培養他們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寫作能力與語言思維能力有直接的關系,即寫作能力直接影響思維能力的發展。小學階段,學生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思維與其自身的學習能力、知識、閱歷有直接的關聯,以感性認知為主。
因此,他們易于接受比較直觀、具體、形象的事物,對于一些抽象的事物不能深入理解其本質,所以在寫作中不能把握事物要點。由于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地運用,可活化教材內容,把一些抽象化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知識,從而促進學生語言思維地發展,提高其寫作能力,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知,為他們寫作奠定基礎。
教學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的植物朋友》時,為了引導學生寫好一種植物,教師將學生較喜歡的植物制成Flash。F1ash表現手法豐富,表現力很強,借助色彩鮮明的圖片及動靜結合的畫面展現許多植物的特點、樣子、顏色、氣味等,讓學生獲得某些植物的感性材料,并通過比較分析植物間的異同,總結出自己喜歡的植物的特性,借助F1ash提供得素材,提煉出寫作素材,并能寫出自己的感受。借助F1ash,從不同側面、角度展示植物,為了讓讓學生寫得更詳細、具體,可讓他們看、摸、聞……,學生會有新的發現,教師也可借助動畫,可說一說有關植物的故事,學生的寫作能力、創作能力會得到提高。
隨著學生的語言思維不斷提高,在訓練他們創作的過程中,改變傳統的學生寫、教師批改地作文教學模式,把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作文、修改作文地訓練模式中,有利于培養學生修改能力、作文能力、鑒賞能力。通過網絡,教師可“直播”批改作文的全過程,也可通過網絡把學生作文中的一些共性病例讓學生提出自己與眾不同的修改意見,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思考,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地發展。通過這種方式,可教會學生如何修改作文,可促進其作文能力地提升。在小學作文教學中融入現代信息技術,符合學生形象思維到言語文字地表達過程,這有利于開發其語言思維地可塑造性,對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網絡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作素材
學生要寫出有創意、內容具體、充實的作文,學生只有具備豐富的寫作素材,才能寫出好的作文。由于學生缺少生活閱歷、寫作素材,寫作時不知道從哪里下手,有話說不出來?,F代信息技術打破時空地限制,在小學作文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匯總許多寫作素材,這有利于拓寬學生的寫作視野、寫作知識。
借助網絡可真實地呈現一些自然現象及大自然的美景;可再現生活中精彩的片段;形形色色的人生;從不同層面了解一些人物的生活背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讓學生重溫一些精彩的畫面、生活片斷,通過多次觀察、感悟,他們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學生寫出的作文,內容更生動、真實,有畫面感。
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習作“推薦一個好地方”,學生有自己喜歡的地方,有的喜歡游樂場;有的喜歡波瀾壯闊的大海;有的學生喜歡在林間漫步……指導學生寫這一類的文章時,教師以本地比較著名的古蓮花池、白洋淀、百里峽、狼牙山等,筆者以白洋淀為例,借助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寫作。雖然白洋淀景色優美,在我們的家鄉,但有的學生沒有去過,有的學生去過對它們了解的并不多,因此,創作過程中他們感覺沒有抓手,有的學生干脆東一句、西一句,沒有次序、沒有重點,寫作過程中一頭霧水。針對學生的狀況,教師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收集了許多有關白洋淀的圖片、資料拓展其視野,播放《走進白洋淀》,讓學生了解白洋淀的歷史、自然景觀及有關歷史故事,這樣在學生對白洋淀了解的比較詳盡,學生就能寫出白洋淀的特別之處?,F代信息技術打破了時空的束縛,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有利于學生搜集到更多的寫作素材,為他們寫作奠定基礎。
學生寫作文內容來源:一是生活;二是設定內容。寫作文時,有的學生無話可寫。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學生沒有認真觀察生活,在頭腦中不能形成一些與作文內容有關的畫面,在記憶中找不到與之對應的事物的具體表象。網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同時對學生的生活、學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引導學生暢游在網絡世界中,可以讓他們的視野更寬廣,使他們的生活更豐富多彩。借助網絡,學生可感受到與實際生活接近的一些圖像、聲音等,有些遠離他們的歷史史實可借助高科技可重新還原當時的情境,還可為學生創設一些超越現實的想象畫面,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
三、網絡促進學生觀察能力的提升
觀察是學生認識、理解事物的基礎。學生沒有對事物進行細致的觀察,缺乏其感性認知,他們創作出來的作品缺乏新意。小學階段,學生通過看、想認識世界。觀察是認識事物的主要途徑,只有接觸事物并仔細,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才真實、生動。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為了提升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能力與認知能力,教師應教給學生觀察方法,學生在觀察過程中,要引導他們有序觀察:由上到下;由遠及近;由左到右;由事物的表面到事物的本質等,引導他們邊觀察邊思考、分析。觀察時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進行深入觀察、剖析,并及時記錄觀察中的感悟,有利于深入認識事物。
教學“看圖畫,寫作文”時,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出示一組圖片,讓學生觀察圖中一共有幾個人物,在什么時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有的學生只有簡單的幾句話就敘述完了,教師可把詞組圖片制作成動畫,插入一些圖畫外的背景,讓學生仔細觀察圖中人物的神態、動作并想象他們說了什么。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圖中的女孩上學遲到沒?如果你是圖中的女孩,上學遲到了,老師批評你了,你會怎么做?學生仔細觀察幾幅圖畫,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敘述的有條理,他們認為寫作并不是那么難,只要認真觀察,做一個有心人,寫出的文章真實、感人。
小學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開展多種活動,讓學生觀察事物,培養其觀察能力。秋天落葉紛飛,撿起校園中的落葉,小學生對著它自言自語,述說自己的心里話,借助網絡,教師可把學生帶入繽紛的落葉世界中,聽落葉的聲音,聽落葉講自己的所見所聞,引導學生把自己看到的寫出來,寫出對落葉的喜愛,想象落葉在飄落的過程中發生的奇遇。
借助網絡視頻,教師還可引導學生觀看“定州緙絲”,仔細觀察織出的各種圖畫;定瓷地燒制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瓷做工精美,教師可讓學生上網搜集一些各個時代的精美瓷器圖片,并仔細觀察,這個個精美的瓷器代表著一個時代,它述說著的一個朝代的興衰,述說著一段凄美、動人的故事。讓學生把自己觀察到的、想到的寫下來,這樣就不會出現無話可說的狀況了。引導學生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得興趣,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通過仔細觀察,積累生活素材,為寫作奠定基礎,觀察是寫作的前提。
四、網絡是師生交流寫作的平臺
由于小學生的知識及能力的限制,教學作文時,教師應讓他們充分思考時間,并給予他們自由創作的空間,有利于激活學生的語言思維,這樣才能提升他們的創造能力,促進其創新思維地發展。在作文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充分調動學生在作文創作中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他們,有利于師生、生生間交流,把自己的創作思路、想法、構思等說出來,增強師生間的互動。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師可為學生構建班級寫作經驗交流群,為他們搭建平臺。當學生在創作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可將自己的疑問發布到網絡平臺上,教師、學生可提出自己的見解與主張。教師可以是寫作交流平臺的管理員,也可在學生中選出一人當管理員,收集、整理、分類學生發布得信息,定期發布一主題,讓他們展開討論,讓學生全員參與,對于發言積極、想法新穎、有創意的學生予以表揚。
對于有些表現不積極的學生,教師應給予引導、鼓勵,表現不積極的原因主要是這些學生作文能力差,教師可引導他們從閱讀開始,把自己認為好的詞語佳句發布到網絡平臺上,當他們積累達到一定的數量時,教師可在平臺上發布一段文字,引導他們仿寫,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教師也可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精選了許多美文,小學生在拓展閱讀過程中也讀了大量的經典著作。如何根據把這些精彩的語句段落、獨特的構思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教師可引導學生對這些原文進行改編、縮寫,為了讓他們深入探究、學習。教師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搭建交流平臺,教師可把一些范文、寫作技巧、應注意的問題發布到網絡平臺上,并及時答復他們在創作中遇到的一些難題或疑問。
教師可在網絡平臺上發一些經典作品改寫或縮寫的案例,讓學生明了在縮寫。改寫文章時哪些內容要保留,哪部分內容可以刪減。通過學習一些優秀作文案例,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廖雪花.“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小學作文教學探究[J].內蒙古教育, 2019(33):77-78.
[2]肖國軍,趙建榮.淺談農村小學高年級“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作文教學[J].考試周刊,2018(A4):39.
[3]陳鄭斌.巧用網絡資源提高作文水平[J].基礎教育研究,2018(22):44-45.
[4]吳麗銘.“互聯網+”視域下小學作文教學平臺的構建措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8(19):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