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嘉怡
【摘要】一年級的學生詞匯量少,缺乏說規范話的意識。部編版教材致力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理解和運用能力,其課文情境圖涵蓋了本課要學習的內容,色彩鮮明,富有童趣,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本課題通過研究調查分析,探討如何利用新教材情境圖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通過培養學生傾聽的良好習慣,豐富學生的詞匯量,教給學生觀察圖的方法,鼓勵學生發揮想象,表達自我。讓學生會表達、敢表達、樂表達。
【關鍵詞】傾聽;說話;朗讀;寫話
一、利用情境圖,培養傾聽能力
據教育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在人們各種交往的方式中,聽占45%。同時,因為“聽”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因此,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使學生學會傾聽。但根據調查結果,超過一半的一年級學生不善于傾聽,時有插話和走神現象。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我們利用色彩豐富的情境圖和教師入情入境的朗讀吸引學生,例如教師在教學《日月明》時,先出示情境圖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并提問。如:圖上畫了什么?他在干什么?適時表揚傾聽時保持安靜的同學,以樹立良好的榜樣作用。
附:對應調查問卷題目及結果統計
平時生活中,您的孩子能否有意識地注意傾聽他人講話?
二、利用情境圖,提高說話能力
1.利用情境圖,激發學生表達欲望
情境圖可愛美觀,內容淺顯易懂,直觀的情境圖帶給學生強烈的沖擊。如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出示白雪皚皚,銀裝素裹的童話情境圖,學生忍不住贊嘆:“太美了!”教師可以適時引導學生來夸一夸雪景,說一說如果去到美麗的雪地,你會說什么,做什么。相比單純的文字講述,情境圖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
2.利用情境圖,引導學生內化詞語,豐富詞語積累
根據調查問卷,一年級學生詞匯量少,超過60%的同學有時想表達自己心中所想,卻找不到合適的詞語。一年級教材中有個別詞語對學生來說理解有一定困難,需要教師的指導才能幫助理解。如教學《棉花姑娘》,“盼望”一詞需要重點點播,教師可展示情境圖,棉花姑娘低垂著眼簾,皺著眉頭的樣子,讓學生模仿情境,再讓學生舉手發言感受,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棉花姑娘十分渴望得到醫治,又能夠就學生非常希望得到回家的機會總結出——看到同學們高高舉起的小手,老師指導他們盼望著被選中回答。學生親身的體驗加強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豐富了學生的詞語積累,才能讓學生有話說。
附:對應調查問卷題目及結果統計
3.利用情境圖,指導學生規范表達
一年級學生還沒有說規范話的意識,在課堂上,學生常用一個個獨立的詞語表達一整句話的意思,或指代不明,語意不清。為了更好規范地使用祖國語言文字,教師需要指導學生規范表達。情境圖是非常適合學生練習說話的材料。如拼音bpmf一課,可以指導學生用“誰在干什么”的句式,看圖說一句完整的話。還可以用“什么東西像什么”指導說話。接著,觀察圖中人物的動作和表情,把話說得更加清楚、具體,這樣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由于情境圖與插圖不同,不是獨立的一幅幅無練習的插圖,教師可以示范其將情境圖所展現出的內容連貫說一遍,在一年級下學期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就情境圖說幾句話。
4.教給學生觀察圖的方法
第一步,整體觀察,了解圖的大意;第二步,帶著問題觀察,培養觀察的目的性;第三步,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如從遠到近,從上到下,從植物到動物,先人后事,先主后次等。例如教學一年級下冊《春夏秋冬》時,出示情境圖,首先引導學生整體觀察,通過“池草青、山花紅、魚出水、鳥入林”得知畫面描繪的是春季。接著,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觀察,提出“你最喜歡的是圖上的什么內容?為什么?”直擊學生的觀察重點,并引導學生用一句或幾句話說清楚。最后,提出問題“你能在圖上找到什么?看誰找得多”,在學生找出藍天、高山、飛鳥、大樹、青草、紅花、河流、小魚等等后,教師趁機提出“這么多的景物,一股腦地將給別人聽,讓人感覺很凌亂。誰有辦法把你喜歡的景物說給別人聽,而且讓人覺得很美,不凌亂呢?”從而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和表達。
三、利用情境圖,提升朗讀水平
學生傾聽教師朗讀的過程也是學習朗讀的重要過程,良好的朗讀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的人物情感。情境圖的出現更讓學生易于理解課文內容。當老師評價學生朗讀時,展示情境圖。例如,評價學生讀《青蛙寫詩》時:“你讀得真棒!讀出了小青蛙咧著嘴笑的感覺!”,評價學生讀《影子》時:“你的朗讀讓人感受到了你一腳我一腳踩影子的快樂!”如果學生《棉花姑娘》讀得不夠有感情時,教師評價:“還沒能讀出棉花姑娘著急又傷心的樣子啊!”對于朗讀得較好的同學,教師要及時表揚,樹立學習榜樣。結合情境圖評價,讓學生能夠直觀感受到——好的朗讀會帶來強烈的畫面感。
四、利用情境圖,培養寫話興趣
新課標指出,學生要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情境圖色彩豐富,教師通過展示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圖畫背景、人物的表情、神態、動作,引導學生想象當時會發生怎樣的情境,人物會說什么,做什么,想什么。鼓勵學生個性表達,說心中所想。例如教學《夜色》時,教師通過展現情境圖,結合課文內容“我從前膽子很小很小,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讓學生猜想,小男孩看見外面天黑時,他會想到什么?“爸爸偏要拉我去散步”,爸爸可能會說什么?做什么?小男孩會如何回應?體會小男孩對黑夜的恐懼。再結合課文圖中父親拉著小男孩的手,笑著往前走的情景,提出問題:“小男孩還看見了什么”“小男孩可能會說什么”“他可能會想什么”。這樣的提問,有利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展開想象,課堂變得充實豐富,氣氛熱烈的同時,學生口語能力得到發展。
學生的口語能力與書面能力是表達能力的兩個重要內容,既互相區分,又相輔相成。低年級教師在指導學生看圖寫話之前,往往先引導學生“看圖說話”,在說流利,說清楚的前提下進行寫話能夠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從一年級第十周開始,教師開始有意識地鼓勵學生仿照書本的樣子,將生活中有趣的、難忘的事情用文字和圖畫記錄下來,為學生學寫日記做鋪墊。
在一年級下學期時,教師有意識地利用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圖片,模仿寫話。如教學《四個太陽》,我出示情境圖,學生仔細觀察后,再閱讀課文,找一找文中“我”畫了幾個太陽?每個太陽有什么特點?在學生理解課文,知道每個太陽的特點后,我將其通過文字和簡筆畫的方式板書出來。然后讓學生發散思維,你會畫個怎樣的太陽?送給誰?為什么?學生受到啟發,發言特別踴躍,有學生說:“我要畫個粉紅的太陽,它會發出粉紅色的光。我把它送給妹妹,因為妹妹特別喜歡粉紅色。”有學生說:“我要畫個健康的太陽,送給爺爺,祝爺爺健康長壽。”還有學生說:“我要畫個快樂的太陽,送給大家,讓大家每天都幸福快樂!”同學們仿說得非常成功,我便布置了課后作業,讓學生寫出自己心中想畫的太陽。作業收上來后,我很驚喜,孩子們真是天生的詩人,孩子們想畫的太陽多種多樣,但都是能給人帶來幸福和快樂的。
詩歌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情境圖展開想象,照樣子編創詩歌,學生遍創出詩歌時,自我效能感加強,學習興趣更加濃厚,更加樂于與人分享交流自己的心得體會。例如,在教學《動物兒歌》時,在系統地學了本課內容后,學生可以通過情境圖及教師板書清楚準確地說出書中的“什么動物在哪里干什么”,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想一想,森林里可能還有哪些動物在哪里干什么?讓學生自由交流討論,并用上課文句式“什么動物在哪里干什么”編創詩句,接著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小組同學的詩句編排起來,成為4句或6句的新“動物兒歌”。學生們在編創詩歌時,十分踴躍,不僅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也為寫話做了良好的鋪墊和準備。
【參考文獻】
[1]吳素琴.利用插圖提高低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J].小學語文參考,2009(5).
[2]孫娟.利用課文插圖培養低段學生說寫能力[J].考試周刊,2015(53).
[3]宋振韶. 教科書插圖的認知心理學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