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安智
摘 要:隨著各類網絡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以借助更多多媒體工具來使得自身的教學內容更富有吸引力。當今教學方式多種多樣,這就要求教師需要從自身的教學理念上做出改進,結合先進教育理念進行“教”的改革,同時更加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當中所需要發揮的自主性和主體性地位,以提升教學效果。本文深入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學過程當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并給出建議,希望能為推動我國物理教學水平提供借鑒。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理念;教育對策;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4-00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4.014
對于教育而言,其不僅僅需要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當中不斷增進自身的學業,還需要教師自身在教學實踐當中對教學方式方法進行不斷的革新和改進,以此來推動自身課堂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對于初中的物理教學而言,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對于物理的學習熱情,采用更多獨具創新力的課堂環節來帶動每一位學生參與到課堂思考中來。不少教師對于自身的教學方式方法存在的問題認識不足,長時間沿用一套既定的教學方案,也無法及時知道這一套教學方案是否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是目前物理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初中物理教學課堂的現存問題
(一)學生積極性不強
許多物理課堂上存在的一個共同問題就是學生的課堂參與性不夠,經常發生的現象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解各類原理知識,而學生則在下面心不在焉地聽課。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教師所采取的課堂教學方式太過沉悶,在長時間單一聽取教師講解原理的過程當中,學生很容易會產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二是由于學生并未對物理原理知識產生好奇心和興趣,反而認為這些知識都是被迫去了解和接受的,因此學生在接觸這一類知識時便會產生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而不是集中注意力去努力地弄清這些物理原理[1]。
(二)實驗教學所占比重過小
物理課程的教學是與實驗教學緊密聯系的,許多物理知識必須通過實驗來驗證。然而部分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開展過程當中為了加快教學進度或增多理論知識講解的時間,減少和取消了許多物理實驗課程開展的課時。這一方面使得一些必要的物理實驗無法有效開展,另一方面也使得學生不注重物理原理的實踐環節,導致學生無法塑造以實驗來驗證相關理論的科學思想觀[2]。過多地占據學生原本的實驗課程時長,也會使得學生對于理論課程的開展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這對物理教師的課堂質量和效率而言將會產生極大的不利影響。
(三)課堂教學手段單一
許多物理教師在課堂當中所使用的教學手段也非常的單一,往往是通過課本內容和相應的習題練習為主要的講解素材。學生在長時間頻繁的習題練習當中會逐漸地產生厭倦心理,而且大量重復的習題練習并不能使得學生對于相關理論知識的認知得到加深。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理論知識,教師應當積極地轉變自身的教學手法,采用更加富有創意的教學環節來真正地吸引學生,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理論的思考和分析當中。這種自發性的思考才能使得相關內容在學生頭腦當中留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教師對自身的教學手法做更多的改動和調整也能使其對不同教學手法所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有更好的比較分析,在這樣的不斷改進和對比當中尋找最佳的教學手段,并逐步構建出一套最適合于班級學生的教學體系[3]。
二、提高初中物理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為有效提高當今物理教學課堂水平,以下將通過結合上述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分析,結合游戲環節的設置,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增加對學生的關注等措施來改善當前學生積極性不高的問題,以期為改善當前物理課堂給出有效的建議,并提升教學效果。
(一)設置游戲教學環節
良好的課堂氛圍應該是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充分地參與進來,并能夠全身心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教師所講解的課堂內容之上。為了達到這一教學效果,物理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當中,可以涉及更多有趣的游戲互動環節來使得學生對課堂內容更加感興趣。為了使得原本抽象復雜的物理概念變得更加富有吸引力,教師可以設計與講解內容相關聯的游戲互動來鼓勵學生參與到對物理原理相關的討論當中。例如,在探討重力加速度時[4],教師可以用兩個質量有明顯差別的物體來開展重力加速度實驗,如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石塊,將兩個物體同時從一個高度落下,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是質量較重的物體先落地,還是質量較輕的物體先落地。在這樣的實驗觀察當中,學生必須要全神貫注,才能夠察覺到這些微小的差別,因此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在每一節不同主題的物理課程講解當中,教師都應當盡可能地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小游戲,以這種游戲的形式作為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既能夠讓學生快速地投入良好的學習狀態當中,也能夠使得學生更加便捷地了解到本節物理課堂的核心內容是什么。在游戲活動當中的體驗也會促使學生對物理課堂產生更多的喜愛之情,讓學生在之后的物理學習當中產生更多的自主活力。
(二)更多關注學生課堂表現
為了使得教師對自身課堂講解的質量和效率有更加細致的了解,教師應當對每一名學生的上課狀態和表現情況做更多的觀察和記錄。教師應當對每節課堂上學生的發言情況進行記錄,并將這些發言表現記入到學生的成績考核評估當中。對學生的細致觀察也能夠使得教師對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更多的掌握,了解每一名學生在學習當中所遇到的問題,這樣才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給予個性化的指導。對于學生學習情況的細心觀察也將使得教師對每一名學生的個人特點有所了解,這會幫助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當中更好地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更容易接納教師的各類指導意見。在學生整體成績評估當中加入課堂表現情況也使得學生更加注重自身在日常學習當中的表現,能夠促進和鼓勵學生在課堂之上更加積極主動地發言,也會督促學生在各類課堂互動當中更好地參與進來。教師也將會將更多的關注力放在學生身上,真正地把學習的主體性地位變為學生自己。教師也應當及時地就學生的課堂表現問題與學生展開溝通交流,讓學生了解自身在課堂學習當中存在的不足,幫助學生及時改進自身的問題,以此來共同營造一個更加高效有趣的課堂學習氛圍。
(三)運用多元化教學工具
教師在講解的過程當中需要運用更多的多媒體工具來使得自身的教學更加富有視覺性和生動性。對于一些不具備開展實際實驗條件的物理原理知識講解,教師可以采用模擬動畫演示的方式讓學生了解這一類物理原理在實驗開展過程當中所取得的效果。學生在觀看這一類視頻動畫的過程當中,會更加近距離直觀地感受到這類原理在真正的實驗過程當中所產生的效果。而視頻元素的運用也將會使得物理課堂變得不再沉悶無聊。這既可以使得課堂教學內容呈現的方式變得更加豐富多樣,也能夠使得學生在課堂上擁有更多輕松愉快的氛圍和生動有趣的體驗。教師在運用這一教學工具的過程當中可以在學生之間進行更多的意向調查,了解學生更加偏愛哪一種教學工具,這樣便可以讓教師在之后的教學活動當中更多地采用學生喜愛的教學工具來輔助教學。
教師還可以更多地結合網絡上的教學資源來輔助自身的教學,結合自身所講解的內容來搜尋更多與此相關的網課視頻資源,讓學生在課下時間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來展開相應的復習和回顧。這一類視頻資源能夠使得學生在家也能夠合理地安排自身的學習,借助網絡視頻教學資源來開展查漏補缺,將那些在課堂上并未理解透徹的知識點進行再次學習。網絡視頻教學資源可以使得學生的自主學習變得更加便捷,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參考課堂教學,將所講解的內容理解透徹之后再繼續觀看。另外,學生也可以對某一知識點進行反復觀看,使得學生對這一類知識有更加良好穩固的掌握。
(四)加強教師對于教學理念的學習
教師也應當針對自身的教學理念進行不斷拓展學習,了解更多的教學理念和更加豐富新穎的教學手段,并將這些學習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應用到自己的實際教學當中。為了促使教師對自身的教學做更多的革新和改進,學校管理方面應當在校園內部組織更多的教學培訓和講座活動,讓教師積極地參與到教學培訓活動當中,并且鼓勵教師在此期間更多地分享和總結自身的教學經驗,讓一些優秀的教學經驗能夠被更多的教師所了解和實踐。教師應當在平常的教學活動當中動用各類手段來對自身的教學質量和效果進行良好的檢測,了解不同教學手段所獲得的效果是怎樣的,并在不斷對比和改進過程當中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
學校管理方面也應當對教師的教學質量做更多的檢測,了解每一名教師的業務開展情況,開展階段性的評估考核,以此來給予教師一定的教學壓力,使得教師能夠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在這種管理制度之下,教師之間也能夠形成更好的良性競爭,為著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而不斷努力。學校也應對教學質量較高的教師給予相應的獎勵,這種良性積極的反饋將會使得整體教師的積極競爭氛圍更好形成,這會帶動學校內部整體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
三、結語
教師需要首先面對目前課堂教學當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了解課堂教學質量低下的根本原因所在,并將關注力放在每一個學生個體身上,了解學生在課堂學習當中的感受,以學生的反饋情況來對自身的教學措施做進一步的調整。只有真正地激發了學生在物理學習當中的濃厚興趣,才能夠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調動起來,也會進一步促進課堂學習氛圍的產生。教師也應當不斷學習新的教學手段,在課堂上用多樣化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得各類物理理論知識能夠在教師的精彩講解下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參考文獻:
[1]紀媛.初中物理教學情境創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3):99.
[2]阿哈甫·葉金漢.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新課程研究旬刊,2014(5):18.
[3]胡海兵,邵俊.研學并進砥礪前行——鄉鎮初中物理分組探究式實驗教學對策分析[J].物理通報,2019(1):46.
[4]祁德堂,李文慧.探究初中物理教學情境創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考試周刊,2018(30):169.
[責任編輯 杜建立]